散打,是我們傳統武術的重要内容,古代稱徒搏、手搏、相搏、拍張、拤、手相搏、白打、打擂台等多種稱謂。武術典籍中關于散打的論述既精辟,又完整,所用述語,今人已不多見。為了更好繼承發展散打技術。選了一些述語,根據我多年實踐體會加以解釋,以供愛好者參考。
試敵試敵指和不同對手較量技藝高低。
《紀效新書》卷十四有“既得藝必試敵,切不可以勝負為愧為奇”。通過較量,勝不驕,敗不餒,總結勝敗的原因。
試敵的形式多樣,可有條件的試敵,即雙方或一方限制攻守方法,及反攻方法進行較量,檢驗單一技術的技藝,也可限制擊打範圍,或時間,通過有條件試敵,逐漸過渡到無條件試敵,即按規則進行較量。
試敵是增長臨場實踐經驗的較好手段,因為對手不同,打法也各異。通過與不同對手較量,以增加實戰的應變能力。
拍位指對抗技術的專用語,散打技術之一。
明戚繼光《紀效新書》就有拍位一詞:“劉邦協之傳中門有拍位“。
拍指用手或器械拍擊,位指被拍的部位。在與對方對峙時,或進攻、反攻之前,主動拍擊對方來拳的關鍵部位,使之進攻受阻,叫拍位。在對方出拳出腿刹那拍擊或按其根節,如肩部、髋部。在對方已出手時拍擊近肘或腕處,在對方已經起腿時可拍擊對方近膝或足踝部。拍位,要求快速、有力、準确,所謂“一聲響也”。
拍位往往與反擊結合,一拍即起,借反彈之力擊打對方。
《劍經》總訣歌日“剛在他力前,柔乘他力後,彼忙我靜待,知拍任君鬥。”知拍,是指了解拍擊部位,因此,凡對抗性的武術項目中都有拍位問題。
安樁安樁是指散打的基本站立姿勢,也稱擺陣。
安樁合理勝三分,合理的站立姿勢是有利于進攻、防守的最佳姿勢,因此安樁一般是側身站立,兩手護頭身,又便于出擊;兩腳前後站立便于移動,及起腿。
拳譜曰“安樁如擺陣,以實者作虛,就意虛實,樁要有埋伏,有藏躲功,進退有,左右有,上下有,單邊為勢,以肩尖為主,等安之時,不可舉手亂行”。(抄本《三十六靈方》
走盤彼此交手在無隙可乘之際。為了搶占有利的位置,及保持最佳實戰距離,左旋右轉,運用步法的移動,保持對自己有利的位置;因進手之便利,謂之走盤。
走盤,眼看、心想,精神集中,以其手腿,進退得宜,步法要輕固,或攻,或防,随機應便。拳打、腳踢要用步法為之轉移。步無定位,或有定位,在于活便。
盤口盤口,指對抗性角逐時,對方暴露出的弱點薄弱部位,盤口分内盤與外盤,又各分上中下三盤。
拳譜曰:“盤口平時未嘗講究,臨敵狐凝,故曰:拳要見景生情,斷斷不可差錯,若拳口不清,何以與人論拳也”。《拳法》抄本。
橋散打中,對方所出之手臂謂之橋。
遇橋按其腕,破其前鋒。對付橋的辦法有占橋、搭橋、架橋、拍橋,換橋等多種方法。
一、占橋,也稱過橋。
占橋方法是采其手腕,進行反擊,謂之過。
二、搭橋,也稱奪橋。
用手臂格架對方手臂謂之搭。一搭即乘虛而入,進攻對方弱點謂之奪。
三、架橋,也稱保橋。
即架住對方手臂,達到防守目的,架橋時利用對方手臂為支柱,給以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
四、抽橋,也稱拆橋。
與對方兩臂相架時,主動把手臂抽出,以改變對峙狀态。
五、換橋,也稱續橋。
即與對方兩臂相交,抽出相交之手改換另一手臂相架。
因橋法是與對方手臂互為攻防的方法,因此也叫搶手。
搶手的法則是:
你架我占,你占我保,你保我奪,你奪我拆,你拆我續,你續我換,你換我搭,你搭我過,你過我抽,抽後複架,往返循環,變化無窮。
因此橋法對訓練人們勇敢、頑強、機智、敏捷有明顯的效果。
浪子拳經上有“敵械觸浪便披靡”,浪即浪子,是指用棍訣竅在于持棍兩手,要陰陽轉把互用,手心朝下是陰,手心朝上為陽,陰陽互轉,即兩手握法陰陽互相交換,不要握死把,這是因為棍宜彈力,不宜直力,如揭、箭、排法等多種方法都有彈勁。
彈勁就是借用兩手陰陽轉變,一開一合的刹那發勁中棍就産生浪子,這浪子就是變直力為彈力的一種合力,這種力可以使棍顫動,似浪,故稱浪子。
浪子是防開來械進行反攻的重要勁道表現形式。(習雲太)
(注:轉載請注明來源)
1,現代武術散打與傳統武術技擊
2,散打格鬥實戰中的十八大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