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富英(西南科技大學)
全國政協委員馬珺就加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提出建議,由于心理疾病治療周期長且費用高,很多家庭都難以負擔,因此應該将心理治療納入醫保範圍,或者針對學生群體實行心理治療費用減免措施,切實減輕患者經濟負擔。(3月6日 《南方周末》)
“将學生心理治療納入醫保”,不失為促進學生接受心理健康治療、有效減輕家庭負擔的一項有效舉措。長久以來,高昂的治療費用都是心理疾病患者的治療路上的“攔路虎”。精神類藥物要比普通藥物貴得多,一些進口藥物的價格更是國産藥的好幾倍,再加上治療心理疾病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少則幾月,長達數年,如此下來,治病所需要的費用不是一般家庭能承受得起的。很多學生也正是由于經濟原因選擇隐瞞病情,進而導緻心理疾病越來越嚴重。因此此項建議對患有心理疾病的學生群體來說無疑是友好的,當醫藥費不再成為他們治病的負擔時,他們也将更有勇氣去面對疾病和接受治療。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生群體深受心理疾病困擾,他們當中有人因及時得到心理疏導而得以康複,但更多的是沒有及時尋求救助,最終選擇自我了結。心理疾病踏着鮮血鋪就的道路告訴人們:“我們需要被看見,需要被救助,需要被治療。”
當下不少學校一味強調成績,忽視了對學生的心理健康關注。很多學校未設置任何與心理教育有關的課程,面對政策上的硬性要求,往往隻是語文或數學老師兼任“心理老師”,來對學生開展并不專業和系統的心理教育。再者,即便有些學校依照相關規定聘請了正規的心理老師,但很多時候也隻是形同虛設,心理教育最終淪為了心理咨詢。如此現象從小學蔓延至大學,導緻不少學生出現心理問題卻無人可求助,最終釀下了沉痛的慘劇。
家庭心理教育上的缺失,也成為了青少年群體心理問題加重的因素之一。當下的家長面對心理疾病呈現了兩種極端的态度。一種是對其并不了解,認為是孩子“小題大做”,心理承受能力太差所緻;另一種則是對心理疾病抱有偏見,将其視作“精神病”。這兩種極端不但使得家長不能很好地引導孩子正确認識心理問題和及時提供幫助,還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是個異類,導緻他們無法直視自己的心理困境。
抑郁等心理疾病應當成為大衆需要警惕的問題,治療應先從教育開始。家庭和學校亟需對此引起重視,要随時關注孩子的心理狀況,及時為他們提供切實的心理疏導;社會也應該更加包容心理疾病患者,不持有色眼光看待他們。隻有家庭、學校、社會多方共同合力,對心理疾病患者多點人文關懷,才能從教育端讓心理疾病扼殺在搖籃中。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