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釣點,很多釣友下意識的會将其分為新老兩種,新釣點是怎麼定義的,大家是很容易理解的,但是老釣點到底如何定義,很多釣友心裡是沒有定義的。
因為大多數釣友的認知中,所謂的老釣點,就是經常去的釣點,而我們之所以要開辟新釣點,就是因為老釣點的魚越來越少,所以我們才要尋摸新的釣點。
但是,如果僅僅是如此,我們就能說,已經到對釣點了若指掌了麼?當然不是,如果我們做不到這幾點,其實還真沒有必要去開辟新釣點。
第一點、釣點水域的地形
除了小水面的水庫(在北方我們稱之為池塘),多數野外水域都是不規則的,也正因為這些不規則的近岸地形,适合釣魚的釣點肯定不止一個。
而魚群的遊曳範圍,說大其實也不太大,所以,東邊的釣點沒魚口了,不見得西邊的釣點同樣沒魚口。
熟悉水域的地形,以及特征,一旦沒有魚口了,及時更換到和老釣點地形特征相近的區域,也許就有不錯的魚口。
第二點、釣點水域周邊農作物分布情況
我國雖然不算是徹底的農耕社會,但是卻依然有農耕社會的典型特點,水域附近普遍有農作業區。
根據水域儲備量的不同,上下遊不同,種植的農作物也有一定的區别,比如上遊多種植需水經濟作物,下遊多種植對水量需求不太大的作物,鹽堿地較多的水域附近多會套種大豆。
在北方,為了減少農作物的蟲害,都會在經濟作物的田邊地壟種植高粱或者玉米,而這些植被特征,又會反過來影響水域中的魚,不停的食癖。
比如在上遊區域用的餌料,和下遊區域用的餌料,肯定是有所區别的,上遊釣不到,下遊未必沒有魚口,同理,下遊沒有魚口,我們換到上遊也有很大的機會守到魚口。
第三點、釣點水域的水流流速情況
即便是江河,水域的流速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不同的流速,受地形影響,也有很大的不同,比如洄灣、蜿蜒、铧尖、中心島、溝壑、閘口、堤壩、碼頭、橋墩等,都會阻礙流速。
這些區域的流速差異明顯,會聚集水面的漂浮垃圾、浮遊物,久而久之,這些區域的誘聚效果就會明顯好于其他位置。
當我們經常去的釣點沒有魚口了,不妨試試其他的位置,魚群也許就躲在了上述的不同位置,而且魚口也不見得會差。
第四點、釣點水底的地形
所謂水底的地形,無非就三種,平緩、凹陷、凸起,原因有很多,如水流沖刷,如水底有較大的異物,如外力影響等。
不管是什麼原因,這三種地形對我們釣魚的效果是不同的,平緩的水底适合做窩點,凹陷、凸起的水底,雖然不适合做釣點,但在其附近打窩,誘聚效果還是很不錯的。
當然,我們不可能将近岸所有的水底情況都了若指掌,但是至少掌握有底有凹陷、凸起這種顯著特征的區域,不要多,有七八個就足以了。
當然,這七八個位置不能相隔太近,彼此之間至少相隔30~100米,實戰中,這七八個區域如果都沒有魚口了,那才是真正的需要更換水域了。
以上這四個關于釣點的特征,如果全部掌握了,并且應用了,那我們才敢說自己真的熟悉老釣點了,如果做不到,那麼我們還是不要輕易更換老釣點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