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在我小學六年級的時候,學校搞了一次元旦聯歡會,我跟趙健說了一個相聲,叫《錯别字先生》,主要講的就是一個識字不多的人鬧的笑話。這人的舅舅生病了,就寫了幾句祝福的話:親愛的老舅,聽說你有了病,你要好好養病,不要随便下床。每句最後一個字不會寫,就用圓圈代替的。我記得那個年代很流行用畫圈代替不會的字。他舅舅收到信很開心,就念了一下:親愛的老“蛋”(圓圈就像個蛋),聽說你有了“蛋”,你要好好養“蛋”,不要随便下“蛋”。台下一片歡樂。我也因為這個相聲,在學校出名了。現在看,那個年齡多麼純真,大家的笑點多麼低。
我爸媽也因為錯别字鬧過笑話。媽媽那個年代,家裡子女多,貧窮,上不起學,她憑借自學,也認識了很多字,在生活中也能對付對付。在我初高中那幾年,她跟爸爸在外面跑船,就是那種走京杭運河的運輸船隊,從北方往南方運煤,回來時,還可以從南方往北方捎帶沙子。來回一趟要1-2個月,船上生活還是挺枯燥的,除了靠在港口碼頭的時候能去陸地上轉轉,否則一連好多天隻能在水上漂着。有次要經過一個港口,我媽站在船頭沖我爸喊:馬上就到懷運港了。我爸出來看了眼說:嗯,再往前就是接生港了。其實這個港口叫“懷遠港”,隻能怪“遠”和“運”太像了,被我媽打敗了。
上周末和哥們一塊帶孩子去周邊玩。從某度地圖上找就近景點,選了平谷的丫髻山。我詫異于中國文化,還有叫這種名字的山。直接導航。在車上,哥們說他也導航看看路線,我說你打開某度地圖,搜一下丫鬟山。他搜了半天,說沒找到,顯示在中山和台州有。不可能啊,我這正在導航呢,怎麼可能沒有?我說你手機裡是山寨的地圖吧。他又重新搜, “丫”就出來了。“這個山叫丫髻山,是發髻的“髻”,不是你說的丫鬟山”。我隻能強詞奪理:你看這名取的,這倆字多像啊,丫鬟還順嘴,這不能怪我。
(丫髻山風景不錯,過兩天分享一下旅遊心得,哈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