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實施本科教育數字化轉型行動,浙江大學本科教育将逐步實現三個轉型,即教學範式向“以學生成長為中心”的學習模式轉型、教學環境向現實與虛拟相結合的泛在智慧教學空間轉型、教育管理向基于大數據的精準決策模式轉型。
文/《在線學習》撰稿人 薛佳怡
浙江大學教務處處長江全元
正如浙江大學教務處處長江全元所講,信息技術與認知科學驅動的學習2.0時代已經到來,學校必須通過數字化轉型,變得更加開放,以新的教學思想和技術手段深度改造傳統的教育教學方式,讓育人更加科學化、教學更加個性化、管理更加精細化。具體來說,浙江大學是如何做的?取得了怎樣的效果?本刊對話江全元,帶讀者了解浙江大學的本科教學數字化轉型之路。
教育數字化轉型:高教發展題中應有之義 在線學習:今年以來,教育部一直在大力推動實施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浙江大學如何看待數字化轉型對高等教育的意義?
江全元:數字化轉型是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要求。新一輪的科技革命、産業革命和教育革命正在加速彙聚發展,第四次工業革命正向縱深推進,教育範式、學習模式将發生深刻變革,教育教學創新的步伐不斷加快,信息技術與認知科學驅動的學習2.0時代已經到來。通過數字化轉型,學校變得更加開放,以新的教學思想和技術手段深度改造傳統的教育教學方式,讓育人更加科學化、教學更加個性化、管理更加精細化。
數字化轉型為高質量人才培養賦予了新的時代内涵。信息技術深度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将有利于構建以學生成長為中心的全新智慧教育生态,重塑線上線下融合教學空間,推進教學模式創新,促進優質教育資源的有效供給,助力學校一流人才線上線下開環融合培養體系成型,驅動人才培養能力提升。
在線學習:學校的教育數字化轉型要達到什麼目标?做出了怎樣的安排?
江全元:通過實施本科教育數字化轉型行動,浙江大學本科教育将逐步實現三個轉型,即教學範式向“以學生成長為中心”的學習模式轉型、教學環境向現實與虛拟相結合的泛在智慧教學空間轉型、教育管理向基于大數據的精準決策模式轉型,形成以數字化為特征、學生成長為中心的一流本科教育體系,人才培養模式更加精準、個性、多元,線上線下教育進一步深度融合,教育資源更加優質豐富,人才培養質量進一步提升。
根據這樣的目标,學校制定了《浙江大學“十四五”信息化建設規劃》,在本科教學方面,拟陸續出台《浙江大學本科教育數字化轉型行動計劃》《浙江大學一流本科專業建設工作方案》等文件,以學生成長為中心,以一流本科專業為抓手,以核心課程、核心教材、核心實踐、核心團隊建設為主要内容,打造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個性化為特征的一流本科數治教育新體系。
多方配合 全力推進數字化轉型 在線學習:教師是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重要環節。為轉變教師觀念,提升教師信息化素養,浙江大學采取了哪些措施?
江全元:一是加強教師信息化素養培訓。學校邀請國内外知名教育信息化專家開展教師教學信息化素養專題講座,進行互動交流,切實幫助教師在信息化時代的網上教學實踐。該培訓采用“講授 交流”的形式,面向校内所有專任教師,每月組織1次。
二是信息化系統促成教師教學模式改變。加快構建豐富多樣的智慧學習環境,積極推廣應用廣泛的智慧學習工具,在“學在浙大”“智雲課堂”等系統幫助下,教師可以迅速實現線下轉線上授課,日常教學中利用信息化工具做好混合式、項目式、虛拟現實教學,為開展智慧教學創造了有利條件。
三是以項目為載體推進課程教學改革。持續開展MOOC、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虛拟仿真實驗教學項目建設,以項目引導教師推進課程改革創新,引導教師轉變教學觀念。
四是做實做細教學保障。構建“網上教學”服務體系,建設客服熱線、郵箱答疑、釘群在線答疑三大陣地,做到實時響應師生訴求。配備課程助教,為教師有效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提供幫助。
在線學習:在專業設置和課程體系方面,學校如何運用信息化手段進行優化調整?
江全元:在專業設置上,結合國家戰略需求、未來産業和學科前沿進展,學校已經建設了一批特色專業,設置軟件工程、人工智能、機器人工程、信息安全、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等信息化相關專業;建設一批特色班級,如智慧能源班、智慧财務班等交叉創新班;完善多層次輔修體系,開設特色輔修班,如“AI X”、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等微輔修班;探索本研銜接交叉人才培養項目,如數字法治卓越班、“信息 X”交叉人才培養平台等。後續,學校将加強學科專業之間的交叉融合,以“數字 ”為特色探索建設一批交叉複合型雙學位項目。
在課程體系建設方面,學校圍繞産業行業數字化轉型,鍊接全球優質資源,推進“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個性化培養,進一步明晰人才培養目标和能力維度,完善“通專跨國際化融合、四課堂融通”的課程體系,以“四新”為引領,對接教育部“計算機領域本科教育教學改革試點工作計劃(101計劃)”,持續優化知識結構和課程體系,打造高水平的專業核心課程群。目前,學校已建成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60門、省級一流課程334門。
在線學習:浙江大學是如何構建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的?
江全元:第一,加快線上資源建設,有效支撐融合教學開展。着力建設校内線上課程資源,充分發揮“學在浙大”“智雲課堂”等平台作用,結合一流課程建設等工作,系統推進全校課程建成線上教學資源。充分利用世界MOOC聯盟、泛太平洋聯盟等平台,進一步加強與海内外一流大學的課程合作,加大海内外優質教學資源的引進。通過校内教學資源建設、校外優質資源共享,形成覆蓋全部專業、形式内容豐富的線上學習資源庫,支撐線上線下融合教學廣泛實施。
第二,革新課堂教學模式,合理分配線上線下教學時數。深入研讨線上線下融合教學的内涵本質,切實轉變教學觀念,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合理分配線下(課堂)教學時長和線上教學學時,增加課外學習時間,實現以教為主向以學為主的轉變。探索課程教學模式從“傳統X(線下教學)—Y(線下實踐)”拓展至“X1(線下教學)—X2(線上教學)—Y(線上線下實踐) ”。
第三,做實做細過程性評價,有效保障教學效果。混合式教學依托“學在浙大”平台,全面推進課前準備與預習、課中教學與測試、課後複習與答疑、課外自學與讨論等教學全過程記錄與管理,強化過程性評價,尤其是及時了解學生的線上學習動态,針對性開展學習幫扶并及時調整教學策略,确保線上線下教學效果。
在線學習:請談談目前學校數字化轉型取得的效果。
江全元:首先,開放互動的在線教學環境日臻完善。學校提出K-CPS“三通一核”教學環境的頂層設計,不斷探索和建設“學在浙大”教學平台、智雲課堂和智慧教室。“學在浙大”教學平台支持在線教學、移動學習、混合教學等多種教學模式。智雲課堂支持課程直播錄播,2020年實現所有理論課程線上線下同步授課。形成浙江大學智慧教室建設标準,建成500餘間智慧教室。探索VR教學運用,與哈佛聯動開設VR遠程文化創新課程。
其次,優質教學資源初具規模。獲批91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已建成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60門(含虛拟仿真課程10門),13種教材獲得首屆國家優秀教材獎。
再次,統籌現有資源成果,積極鍊接全球優質教學資源,系統化推進全英文課程、MOOC、課程思政等建設。截至目前,“學在浙大”已開設在線課程3萬餘門次,“智雲課堂”每天直播并錄播課程2000餘節,為全面開展線上線下融合教學改革奠定了良好基礎。對接MOOC等課程建設項目,推進紙質教材和數字化教材的一體化建設,形成一批多介質、數字化、智能化、快速叠代的新形态教材。積極推進資源共享,截至目前,學校已在各大公共平台上線課程400餘門次,如浙大的“物理與人類文明”課程在超星爾雅平台累計選課機構為337個,累計選課人次數為177258。
最後,創設“三全育人”平台,提升數智思政水平。加強學生思政教育系統性、針對性,形成政府、社會、學校、家庭的協同育人機制,優化三全育人學生信息平台(ETA)建設,服務2.6萬餘名本科生及思政工作人員,打造過程性學業預警、智能安全預警、經濟困難預警,助力精準思政。同步支持電腦端和移動端,實現學生事務100%“最多跑一次”,60%的學生事務“一次不用跑”,部分業務“秒批秒審”。
未來:加強學生側教學改革 在線學習:對于學校的數字化轉型措施,師生們的反饋如何?提出了哪些建議?
江全元:對于學校的數字化轉型措施,師生們反饋整體效果良好。學生評價用“智雲課堂”和“學在浙大”大幅提升了學習效率;“借助‘智雲課堂’旁聽推薦課程名單”成為論壇熱搜榜首;“智雲課堂”被評為畢業生首選珍惜的校園時光,也被譽為“浙大成就徽章”。教師反饋“學在浙大”在支撐課堂過程性評價、課堂活躍度方面超越傳統課堂,“智雲課堂”已成為提升老師教學水平、互學互鑒的“神器”。“學在浙大”“智雲課堂”在内容呈現、影像留存、觀摩教學、個性化教學、預習答疑、精準把控教學難點、教學形态轉變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
針對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的下一步,師生們建議加強頂層設計,構建統一的、系統化的信息化标準,打破不同系統之間的信息壁壘,實現數據的互聯互通及共享,提升數據使用和管理效率。網絡安全是信息化的底線,在國際化大背景下,要強化網絡安全責任制,構築起堅固的安全防線。全面提升師生信息素養,深入開展教師信息化培訓,促進教師教育教學創新發展;加強學生信息意識、應用能力以及信息倫理等方面的培育,開展科技倫理、數據倫理等系列倫理課程建設。學校建設了許多智慧教室用于支持新的課堂模式,配備專業人員進行指導,保證新設備的可用性和易用性,提升師生的應用體驗。
在線學習:學校今後數字化轉型的重點是什麼?
江全元:首先,我們将加強以學生成長為中心的學生側教學改革。以信息技術推動線上線下融合、課内課外結合的教學模式變革,實現以學生成長為中心“教—學”關系的進階,大力推進以線上線下融合為重點的一流課程建設,積極推廣翻轉課堂、混合式教學的應用。促進學生的個性化、泛在式學習變革,加強學生課内外學習的有機銜接,鼓勵教師以小組研讨、項目完成、論文撰寫等形式布置課外作業,提升學習的挑戰性、高階性。通過對學生需求、學習能力的智能診斷,提供個性化的學習指導,實現個性化教學。深化學習過程性評價,加強對學生學習過程的信息收集,精準分析學情,輔助教師開展交互性教學和個性化輔導。
其次,我們将全力打造新型教學空間。積極營造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智能教育環境,加快建設和改造一批智慧教室,有效整合數字化新技術,實現即時互動、遠程協同、全程輔助和智能評估,為教師教學創新、學生學習變革提供有力的環境支撐。探索運用元宇宙技術,加快建設在線智能教室、智能實驗室、虛拟教研室等數字教學空間,推進虛拟資源與線下實體的融合,實現沉浸式、體驗式的在線教學,助力學生開放式、泛在式、個性化的在線學習。
最後,我們将完善教育管理業務服務體系。着力構建教育大數據平台,加強數據從采集、存儲、加工到分析的全過程能力,以數據的高效互通實現各級各類應用系統的聯接和複用。全面升級教務管理系統,打造覆蓋本科教育業務全流程的數字化應用體系。加大對數據多角度、全方位的應用,通過數據挖掘呈現問題短闆,研判發展趨勢,優化資源投入,建立更加科學精準的教育決策機制和教學管理服務體系。
來源:《在線學習》雜志2022年12月刊(總第88期)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