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後人評價于謙的詩句

後人評價于謙的詩句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3 03:27:44

洪武三十一年五月十三日,那個力挽狂瀾改寫大明王朝命運,為明朝續命了二百年的英雄于謙于少保,出生在浙江杭州府錢塘縣的于家。

據于謙的十一世孫于繼先說,在于謙出生前,于謙的父親于彥昭曾夢見他們家曆代供奉的文天祥托夢于他:“吾感汝父子侍奉之誠,頃即為汝之嗣矣。”

古人相信,若是誰家小孩出世時,上天有降下異象以示提醒,這家的孩子未來注定不凡。

于彥昭感念是先賢文天祥托夢自己,心裡忐忑,覺得有點承受不起,便為自己的孩子取名為“謙”,以示“因夢中遜謝不敢當之意”。

錢塘縣于家是一個在當地頗有名望的官宦之家,于謙的祖父曾擔任過工部、兵部主事。受家學熏陶,于謙從小便喜歡讀史書,研究古今治亂興衰的道理,“慨然有天下己任之志”。

在于謙的家中,他供奉着諸葛亮和文天祥的雕像,好借此提醒自己,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于謙自小聰穎,他幾歲的時候便在錢塘一帶獲得了“少年英才”的名聲,他的鄰老感歎道:“此子真英物也!惜吾年老,不能見其顯達,為可歎耳!”

在于謙七歲的時候,有位路過的高僧聽聞他的事迹後,笑着說道:“他日救時宰相也!

後人評價于謙的詩句(要留清白在人間)1

【于謙】

一、“要留清白在人間”:清白是詩,也是于謙的人生志向

永樂十年,于謙踏上了實現他“建立清明盛世”理想的第一步——參加科舉考試

十四歲的于謙在這次學政主持的童試中取得了秀才的功名,趁熱打鐵,他在17歲時又參加了三年一次的鄉試,很可惜的是這一次他落榜了,沒有考中舉人。

于謙在落第後,與朋友相約,外出遊覽大明的錦繡山河,順便放松一下心情。期間他在觀看過工人開采石灰的經過後,有感而發,寫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石灰吟》: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在這首詩中,于謙托物言志,借由“石灰”這一意象,表達了自己高潔的情操。一句“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铿锵有力,道盡了少年不畏艱難,哪怕犧牲自我,也要做一名純潔清白,為建設美麗繁榮的祖國獻計獻策的高尚人士。

這首詩,它既是在說石灰的開采過程,同時也是作者在直抒胸臆

旅行歸來的于謙,重新把精力投入到了學習中去:

“我昔少年時,垂髫發如漆。銳意取功名,辛苦事紙筆。”——于謙《憶老婢》

有志者,事竟成。

經過幾年寒窗苦讀,于謙的學問大有長進,他在二十二歲時參加鄉試考了第六名,中了舉人,又于次年參加會試得了第一名,成為了永樂十九年的進士(不過算成績發榜時,又因“策語傷時”被置三甲第九十二名)

後人評價于謙的詩句(要留清白在人間)2

【石灰吟】

二、做事清白:于謙不貪污受賄、剝削百姓,他做巡按期間,平反數百件冤案,百姓稱他為“于青天”

永樂二十年,24歲的于謙,迎來了他的第一份工作:山西道監察禦史

山西道監察禦史,設立于明洪武十五年,秩正七品,一般有三到八名官員擔任該職,其職責為“辯明冤枉”,監察地方官員,“為天子耳目風紀”。

于謙的成績做得很不錯,他在這個職位上剛待了一年左右,便因“廉幹”(廉潔幹練)聞名,被上司特别關注調往湖廣出巡去犒勞官軍,兼調查解決四川、貴州部分少數民族起兵的問題。

這份新工作對于于謙來說格外考驗人,表面上他隻是代表朝廷去獎賞官軍,可實際上他還要查清楚百姓起兵之事背後究竟是因為遇到了災荒還是人為原因導緻。這件事牽扯到地方軍政,人生地不熟的的于謙要想調查出被層層勢力掩蓋起來的真相勢必困難重重。

于謙從官軍申報的功勞入手,以核查軍功為名,在多方走訪,深入基層考察後,成功掌握了部分地方官員犯罪的證據,當這份名單送達朝廷後,相關違法人員都受到了嚴懲。

初出茅廬的于謙不畏強權,敢于直薦的行為,受到了明宣宗的認可,當右都禦史顧佐保舉于謙去江西當巡按時,明宣宗便大筆一揮:可。

顧佐上任右都禦史後,整饬吏治,罷免、降職了三十餘名禦史,唯獨推舉于謙升遷。

後人評價于謙的詩句(要留清白在人間)3

【劇照】

所謂巡按,其職責是代天子巡查地方,他們由皇帝欽點,直接對天子負責,“大事奏裁,小事立斷”。能夠擔任這個職位,也就意味着于謙已經成為了明宣宗的親信。

有趣的是,于謙在出發前,寫了一首詩《二月初三日出使》:

春風堤上柳條新,遠使東南慰小民。千裡宦途難了志,百年塵世未閒身。

豺狼當道須鋤殄,餓殍盈岐在撫巡。自揣菲才何以濟,隻将衷赤布皇仁

在這首詩中,于謙表達了自己不畏強權,希望為民請命、澄清吏治,來報效皇恩的滿腔熱血。

于謙到任後,發現南昌甯王府的一夥官吏仗勢掠奪商人貨物,此事還涉及南昌知府。過往前來巡查的官員看到此事牽連甚廣,為了自己的前途,都是收受了一筆賄賂後,便假裝沒這樁事。

當知府派手下官吏給于謙送來錢時,于謙卻直接拒絕了他的賄賂,依法懲辦了違法的王府官吏。

出按江西期間,于謙清查官府過往政務時,發現了數百起冤假錯案,他“雪冤囚數百”,使得江西百姓将他奉為“于青天”,還把他的生主牌位供奉于郡學祠堂祭拜

後人評價于謙的詩句(要留清白在人間)4

【劇照】

于謙用自己的行動回報了明宣宗的信任,明宣宗知其有大才,可用!便破格越級提拔于謙,将他提名吏部,“超遷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

自此,于謙也成為了一方大員,開始了他為時19年,巡撫河南、山西的從政生涯。

三、做人清白:于謙不賄賂上司、奉承權貴,來謀求前程,他也還因此得罪王振,含冤入獄

于謙從政期間兢兢業業,他将父母、兒子安置在杭州,老婆留在北京,自己獨自在外每天忙于工作當着人民公仆的角色。

于謙寄給妻子的詩《寄内》,深切表達了自己對妻子的愛慕和愧疚之情:

結發為夫妻,恩愛兩相好。生男與育女,所期在偕老

我生叨國恩,顯宦亦何早。班資忝亞卿,巡撫曆邊徼。

自愧才力薄,無功答穹昊。勉力效驅馳,庶以贖天讨。

汝居辇毂下,閨門日幽悄。大兒在故鄉,地遠音信杳

二女正嬌癡,但索梨與棗。況複家清貧,生計日草草。

汝惟内助勤,何曾事溫飽。而我非不知,報主事非小。

忠孝世所珍,賢良國之寶。尺書緻慇勤,此意諒能表

歲寒松柏心,彼此永相保

19年,于謙做官以來,他将自己生命中最有精力的一段時光都交給了他所關心的百姓,唯獨沒有給自己留下一點空餘

冬春兩季于謙在太原,夏秋兩季他在開封,他将自己的歡喜都系在了百姓的生計之上,“一聲雷送雨,萬國土成金,……天公應有在,知我萬民心。”、“谷日晴明好,豐年信可期。……憂民無限意,對此暫舒眉。”

“豐收”二字,是他為官期間,最在意的事情,因為這代表着老百姓都能過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後人評價于謙的詩句(要留清白在人間)5

【于謙】

當然,糧食關乎到民衆生計,怎能全憑天意呢?

于謙非常注重拉攏地方鄉紳,他承諾隻要有人肯捐獻糧食、财物,便可以獲得官方發的牌匾和免除徭役的優待,還可以将名字刻在功德碑上,受到萬民祭拜。

這些捐贈來的糧食便會存放在尚義倉内,另外官方還出資建立了平準倉(豐年低價買進,災荒年月平價賣出的儲糧場所),以備不時之需。

經手的财物多了,在這期間,總有人想要給于謙送禮求他辦事。

對此,于謙要麼直接拒收,要麼就将其算入捐贈的物資,分給百姓。

賄賂自己的好拒絕,于謙還面臨着另一個問題:上司索要賄賂怎麼辦

當時明宣宗已經去世,取而代之的是十來歲的明英宗,明英宗和宣宗不同的是他重用宦官王振,使得其勢力權傾朝野,大臣們都在想方設法進獻禮物來讨好王振。

于謙身為地方大員,他的處境很微妙,雖然他在明宣宗時期很受信任,但現在明英宗過了這麼久都不提拔他,顯然并無重用的意圖。

“時王振方用事,謙每入京,末嘗持一物交當路”,王振為了暗示于謙給自己送禮,他派人給于謙送了精緻的瓷器和精美的布匹,于謙假裝不懂弦外之音,他讓人給王振送了一封感謝信,卻婉拒了禮物。

于謙的朋友便勸他即便沒有财物送給在朝的官員,也可以挑些土特産絹帕、麻菇、線香送給朝臣們,意思一下,交個朋友。

面對這種風氣,于謙寫了一首《入京》來諷刺他們:

絹帕蘑菇與線香,

本資民用反為殃。

清風兩袖朝天去,

免得闾閻話短長。

于謙說絹帕、麻菇、線香本是百姓的東西,如今卻被官員搜刮去送禮,給百姓帶來了災難。我兩袖清風去朝見君王,避免被老百姓議論。

王振對于于謙的态度相當不滿,他暗示通政使李錫彈劾于謙,說他久不升遷,心中怨恨,擅自推舉人代替自己。

于謙因此獲罪,被王振“下法司論死”。當于謙被捕的消息傳來後,河南、山西兩省的百姓不幹了,數萬人聯名上書請求釋放于謙。

明英宗見此景,考慮到自己真放縱王振殺了于謙,就會損壞自己的“名德”,他告誡王振注意下分寸。王振借坡下驢,他告訴百姓,自己其實是因為有一個叫于謙的人犯了罪,才下令抓捕,沒成想,手下們抓錯了人。

于是乎,于謙在系獄三月後,被放了出來,隻是官職由巡撫連降幾級降到了大理寺少卿。

後人評價于謙的詩句(要留清白在人間)6

【劇照】

這一次,除了兩省百姓上書請求于謙留任外,周、晉諸王也為于謙求情,希望他留下來,莫得辦法的王振,便讓于謙複任巡撫職位。

正統十三年,于謙升遷為兵部左侍郎,食二品俸

四、做官清白:于謙一生清廉,被抄家時家中除了俸祿和皇帝賞賜之物外,别無餘财

于謙沒有料到,升遷為兵部左侍郎後,他實現濟世治國理想的機會一年後便來臨了。

正統十四年,因王振克扣瓦剌首領也先買賣戰馬的錢,也先一怒之下率大軍南下攻打明朝,明英宗在王振的慫恿下決定禦駕親征,于謙便被留下來看家處理兵部事物。

誰也沒有料到的是,明英宗本次禦駕親征的結果以明軍慘敗、君王被俘虜收場,也先見大明主力都被自己打沒了,皇帝也在自己手裡了,他便率領大軍繼續南下,打算滅掉大明。

敵寇将至、國無君王、主力部隊也被打沒了,這就是于謙所面對的處境,他在危難關頭“請皇太後立郕王”為帝,又讓郕王“檄取兩京、河南備操軍,山東及南京沿海備倭軍,江北及北京諸府運糧軍,亟赴京師”,這才使得大明和也先有了正面對戰的前提條件。

也先本以為手到擒來的大明朝,卻因為于謙這個變數的出現導緻他的計劃滿盤皆輸。

于謙在危難之中,力挽狂瀾,扶大廈于将傾,成功為大明朝續命二百年。

可與此同時,他尊郕王為帝的行為,也為他的悲劇結局埋下了伏筆,畢竟于謙始終是臣子,他幹預君王繼承人選擇,使得兩帝并立的行為,本身就是犯了大忌諱。

景泰八年,當明代宗朱祁钰病重的消息在大臣中傳開後,以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貞為首的人便試圖發動政變,重新迎立明英宗為帝。

後人評價于謙的詩句(要留清白在人間)7

【劇照】

明代宗在病榻上,聽聞殿外的鐘鼓聲,他大驚失色,忙喚來左右詢問:“是于謙在發動政變嗎?”

侍從忙答道:是徐有貞等人迎立明英宗在發動政變。

明代宗笑了,不是于謙就好,他連聲說道:“好,好。”

……

對于石亨等人而言,病重中的明代宗已無威脅,唯有于謙才是他們的心腹大患,徐有貞等人以謀反的名義對于謙定罪,他們勸說明英宗:“不殺于謙,此舉為無名。”

想起被囚禁的生活,明英宗終于下定了決心,他下旨“棄謙市,籍其家,家戍邊”。

抄家的士卒闖進于謙這位明代宗朝第一權臣的家時,他們硬是沒有找到俸祿之外,多餘的錢财。當他們看到用鎖緊閉的正室時,大家本以為這下終于找到了于謙受賄的證據,可打開大門一看,大家傻眼了,原來這裡面保存着的都是皇帝賞賜的蟒衣、劍器。

那一刻,士兵們明白了,“救時宰相”于謙從容赴死、不申辯加之于身的罪名,從來不是因為他承認了這些“莫須有”的罪名,而是他不想為了一己安危讓國家陷入動亂之中。

景泰八年正月二十二日,是明英宗下旨對于謙行刑的日子,那一天,“陰霾翳天,京郊婦孺,無不灑泣”,“行路嗟歎,天下冤之”。

後人評價于謙的詩句(要留清白在人間)8

【劇照】

于謙死後,石亨的黨羽陳汝言代替他做了兵部尚書,可他未做滿一年便因貪污被抓,從他家中搜出的贓款“累巨萬”。明英宗将大臣們召集起來,共同觀看陳汝言所貪的巨款,他神容嚴肅對大臣們叱問道:“于謙被遇景泰朝,死無餘資。汝言抑何多也!”(于謙在明代宗朝備受恩寵,死的時候家無餘财,陳汝言的家産為何有這麼多呀!)

成化二年八月,于謙之子于冕被特赦準許從發配之地龍門返鄉,于冕在回鄉路上上疏明憲宗為父親喊冤,明憲宗親理此案,他将于謙舊宅更名為“忠節祠”,率文武百官親自祭奠,并昭告天下:“當國家之多難,保社稷以無虞,惟公道之獨恃,為權奸所并嫉。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實憐其忠。”

于冕回到家中後,将于謙的手稿整理成《節庵存稿》,并發表于世,後來,他又撰寫了《先肅愍公行狀》算是對于謙的一生做了篇傳記。

臧克家先生紀念魯迅的詩中,有一段同樣适用于明代的于謙身上:

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

……

有的人,他活着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

于謙先生,以興天下為己任,他為官清廉、忠君愛國,于危難間救國救民。

正如他在《石灰吟》中對自我的鞭策“要留清白在人間”那樣,他的“清白”形象早已永久留在了世人心中。

文/腦洞趣味曆史

不知道您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讨論。

如果喜歡,歡迎點個關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将為您帶來有趣的文章分享

參考資料了:

【1】《明史》

【2】《明史紀事本末》

【3】于繼先《先忠肅公年譜》(于謙後人為他寫的年譜)

【4】于謙詩集《于忠肅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