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自記憶承載。歡迎關注閱讀全文。
我們近期聊過一次芯片,我說前蘇聯做不了芯片,真正的核心問題不是計劃經濟,而是他們的消費市場裡人口就不足。
消費人口密度不足。
為此我還打了一個比方,我說一個能住1萬人的小區,如果隻入住了100人,那麼面館是開不起來的。
開面館的剛性成本在那裡擺着,每天賣不出100碗面條,就活不下去。你說方圓100公裡能湊出1萬人,湊出來也沒用。人口密度太稀了,快遞生意就起不來。
這不是錢的問題,這100個人再有錢,也不可能天天吃,頓頓吃面條。美國人再有錢,因為住的遠,沒有幾個人願意等倆小時叫次外賣,所以這個行業就起不來。
那麼把這個比方擱在前蘇聯的芯片行業上也是一樣的。
芯片行業的驗證其實分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芯片部門内部的研發與驗證,内部驗證通過了才會拿去試流片。
第二個階段是試流片回來的芯片拿給軟件部門跑驅動,跑操作系統,跑中間層,跑應用,進一步驗證。
這兩個階段過了之後才會投放市場。
那些買了芯片回去做開發闆,做各自硬件産品的廠家,他們在使用的過程中會反饋兩類問題,一類叫BUG,一類叫需求。
BUG要在下一次流片的時候解決,或者,由芯片公司的軟件人員通過驅動的方式打補丁,掩蓋芯片BUG,都可以。
需求搜集上來,哪些要在下一代芯片當中改進,哪些要集成到芯片内部功能,哪些要開放出來,成為對軟件開放的二次開發的,允許調用的寄存器接口,是要重新設計過的。
經過一代代這樣反複的打磨,芯片就升級換代了,就技術前進了。這叫roadmap,技術演進路線圖。
投資人并不一定懂技術,為什麼還要問芯片公司的roadmap?
因為他要知道,這家公司與市場的結合度。roadmap并不是CTO拍腦袋瓜拍出來的,沒有需求,你就沒有roadmap。
尤其芯片這種周期長,不直接面對客戶,中間還夾着硬件産品公司的這種底層企業,更是如此。
前蘇聯不具備這個條件。
他們可以設計兩款軍用芯片,因為客戶是指定的,叠代方式是完備的,軍方是唯一客戶,有什麼需求提就是了。
但是他們很難展開民用芯片,本質上是因為他們缺乏足夠高密度的人口。
民用芯片是需求倒推的,有客戶喜歡小而薄的手機,手機廠商為了壓縮空間,就會倒推,反過來要求芯片廠商小而薄,解決散熱問題。
有客戶想要玩很吃内存的遊戲,有客戶想要玩很吃顯卡的遊戲,都會倒推設備廠商,最後把需求一股腦丢給芯片公司。
所以我說,前蘇聯在民用芯片領域搞不過美國是必然的,他們連足夠的客戶都沒有。
那天很多人跟我擡杠,有人說你看印度也有很多人,他們也沒開發出民用芯片領域。
其實你閱讀文章不仔細,我當天在文中就拿印度舉例,我說印度人是很多,消費人口卻很少。
我們也有很多窮人,但是窮人也會買手機,無非買廉價手機。而印度的窮人,連買米都夠嗆。
所以我們的窮人是買不起房,印度的窮人是買不起米,我們的窮人可以構成低端商品的需求,印度的窮人卻無法構成任何需求,除了最基本的食物。
還有人那天跟我擡杠,說很多歐洲小國也可以搞得很好。
搞得很好的前提在于他們本來就是歐美日這個巨大的消費市場裡的一部分,這不還是落到我的話題裡了嗎?
前蘇聯的問題在于他們沒有足夠的人口密度形成輕工業品市場,雖然他們在其他領域條件很好。
說穿了,我告訴你前蘇聯當初那把牌,胡不了八萬,我可沒有告訴你,隻有一張八萬,就能胡。
我不知道掰開了,揉碎了,說到這個地步,還有多少人聽不懂。不過聽不懂其實也不是你的責任。
有時候不是誰比誰聰明多少,你也不一定比誰差。問題在于,給不給你機會。
上面這些内容,其實非常簡單,你做過相關行業的生意,甚至你是個技術人員,你做過CTO,也知道怎麼回事了。
問題是,人家給不給你做CTO的機會。
我那天就在說,95後相比于85前,實際上少了很多機會,少了很多上手的機會。
富起來的60後,70後,在十幾二十年前,他們的孩子還小。面對85前,他不想用你也得用,不是說他非要帶着你做生意,而是說他無人可用。
做生意不可能隻要工具人,隻要鼠标鍵盤,你還是需要助手的。
那麼到了近些年,這些早年第一批富起來的人的孩子也長大了,他們的孩子占據了一批高管的位置,他們孩子的朋友,占據了更多高管的位置。
還有早年他們老爹任用的這些85前,都還年輕。于是95後相對來說,想要參與做生意的機會相比于前輩就更少。
做工具人是很難學習到全貌的,你可能對于自己部門所處的環節,對于自己經手的那兩個步驟很熟練,但是更多的,你就不清楚了。
這個清楚,難者不會, 會者不難,也沒啥神奇的。無非帶不帶你玩。
任何時期,想要有得玩,要麼你投胎好,要麼,你就得從同齡人當中脫穎而出。
機會越少,脫穎而出的比例越小,如果我年輕那會兒百裡挑一,那麼現在萬裡挑一。文章來自記憶承載。歡迎關注閱讀全文。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