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大家都在期待大年,但其實在大年到來之前,我們可以先過個小年。在我國一些地方,小年過法并不大年遜色,傳統習俗準備上,也不輸大年,非常熱鬧。那麼,2023小年吃什麼風俗食物呢?南北有所不同,具體我們一起來看看下面的小年各地傳統食物彙總。
2023小年吃什麼風俗食物
吃麻糖
糖瓜、饴糖、麻糖等吃食本為給竈王爺嘴上抹得吃食,逐漸演變成了小孩小年必吃的零食。
餃子
小年,北方民間講究吃餃子,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山區多吃糕和荞面。
年糕
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寓意着人們的生活和工作一年比一年高。
火燒
火燒也是北方人在小年中喜歡吃的節令食品,尤其是對于河南人來說,沒有火燒的小年算不上完整的小年。火燒和燒餅很像,發面後的面餅裡鋪上油酥、鹽、花椒面、或者白糖,卷成小圓餅在火上烙制成金黃色,咬一口,外酥裡軟,香噴噴的。還可以像吃肉夾馍一樣,包着碎肉、雞蛋、蔥花、辣椒來吃。小年裡吃着熱熱乎乎的火燒,也寓意着一家人在新年裡團團圓圓,美滿幸福。
年粽
在廣西,人們過小年要吃“年粽”,取“年粽年粽,年年高中(粽)”的吉祥之意。不同于端午的小粽子,年粽多為長方形的大粽子,裡面包有綠豆、豬肉等各種家人喜歡吃的餡料。
面花
在山東一些地區,不少人家在小年這天要忙着蒸棗花馍、壽桃、喜饽饽等面食,這些蒸出來的面食又叫“面花”,小年吃面花,寓意着日子甜甜蜜蜜、生活蒸蒸日上。當地的一些老字号、食品加工廠也會在小年前後加班加點、趕制傳統面食,來供應節日市場。
卷銀包
在江浙一帶,小年要吃卷銀包,即用豆腐、粉皮、茨菇、菜頭,以及肉和蝦等燒熟後作餡,再用攤好的面餅、蒸熟的百葉或者薄的豆腐皮包卷着吃。食材中的菜頭諧音“财頭”、“彩頭”,寓意着發财、有好運;豆腐,諧音“頭富”、“都富”,寓意着發财緻富,也象征着清清白白地做人;茨菇“自顧”,取照顧好自己的意思。
在以前,人們将碎銀用布包起來,叫做銀包。在小年吃銀包,寓意着來年多掙錢,表達了人們對家财興旺、富裕的祈盼之意。
荸荠、茨菇
除了甘蔗,荸荠、茨菇是上海人過小年時 不可少的祭竈美食。在上海話中,荸荠也叫“地梨”,諧音代表甜,取意讓竈王爺多說好話;茨菇的茨諧音“是”,希望竈王爺在玉帝面前隻說“是”。
在廣東一些地區,在小年這一天,人們會用一碗大米、兩塊紅糖,再配上生菜和慈菇,敬奉在竈台上,(生菜意為“生财”,茨菇代表男丁,寓意着“添丁發财”。)以祈禱來年一家人生活幸福美滿、平安健康。
豆飯
将大米、糯米和紅豆一起煮成飯,然後再拌入一些炒熟的白芝麻、黑芝麻,香噴噴熱乎乎的。用當年的新米煮的飯讓竈王爺嘗新;紅色的豆飯也有震懾鬼怪、驅邪避疫的法力。
甘蔗
在南方,小年這天賣甘蔗的生意特别好。因為甘蔗不僅寓意着“節節高”,據說也是竈王爺用來登天的梯子,一節一節向上攀登,而甘蔗帶尾梢有一種無止境的意思。
小年吃甘蔗,還有個傳說故事:
‘傳說在宋朝,福州有個窮書生,祭竈日買不起供品,隻好撿别人丢掉的甘蔗頭供奉,還剪了個紙馬,寫道:“一匹烏骓一條鞭,送你竈公上青天;玉皇若問人間事,謂道文章不值錢!”于是,竈王爺上天便把此事告訴玉帝,玉帝十分同情,讓書生中了狀元。所以,在後來福州傳統的祭竈日裡,至今還有吃甘蔗一定要完整保留甘蔗頭的講究,這樣才有“節節高”和“金榜題名”之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