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張影像是使用日出衛星的光學望遠鏡在2007年1月12日拍攝的,顯示出因為磁場極性的不同自然的等離子體連接成纖維的區域。
作為一個發光發熱的氣态恒星,太陽的存在使得地球上的生命得以存活.離我們最近的恒星的溫度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樣,它們變化非常大。
太陽的核心在引力的作用下産生了巨大的壓力和超過1500萬攝氏度的高溫。氫原子受到擠壓結合在一起,形成氦原子。這個過程稱為核聚變。
核聚變會釋放大量的能量。這些能量會輻射到太陽的表面,大氣層以及太陽之外。釋放的能量從太陽核心轉移到輻射區,在輻射區需要經過将近1百萬年的反複吸收釋放才能到達對流區(太陽内部的上層部分)。溫度在此降到200萬攝氏度。大氣泡的等離子體形成一個由電離原子組成的汪洋,并且進一步向上移動到光球層。
在1999年的一次日全食期間,可以用肉眼看見日冕和凸出于太陽邊緣的日珥。
光球層的溫度大約5500攝氏度。正是在這,太陽的輻射能夠以可見光的形式被檢測到。太陽黑子是光球層上溫度較低、亮度較暗的區域。在大型太陽黑子的中心溫度隻有4000攝氏度。色球層,位于太陽大氣層的下一層。它的溫度要更低些--大約4320攝氏度。按照美國國家太陽天文台(NSO)的說法,色球,顧名思義,表示“有顔色的球”。通常,來自色球層的可見光跟光球層更亮的可見光相比過于微弱,以至于難以被觀察到。但是在日全食期間,當月球遮住光球層時,色球層可以看做是圍繞太陽的紅邊。
STEREO在2006年12月4日以及紫外線拍攝的馬賽克影像。這些假色影像顯示出不同溫度範圍的太陽大氣。從左上角順時針依序為:100萬°C(171 Å—藍色)、150萬度(195 Å—綠色)、60,000–80,000 °C(304 Å—紅色)、和250萬°C (286 Å—黃色)。.
NSO的官網寫到,“光球層呈現紅色是存在大量氫的緣故”。
日冕的溫度急劇上升,也隻有在日食期間以向外的等離子流的形式可見,看起來就像是王冠上的點。日冕有時變得非常熱,可以與太陽的本體相媲美。它的溫度在100萬到1000萬攝氏度不等。
SDO在2010年10月16日拍攝的圖像。在太陽的南半球可以看到一個很長的長絲腔。
NASA太陽和日光層天文台(SOHO)的歐洲航天局的項目科學家弗雷克(Bernhard Fleck)在一份聲明中談到,"日冕的溫度熱的令人難以置信,竟然是下層區域溫度的數百倍"。"簡單的講,因為太陽的能量源于其核心,我們自然而然的認為最外表的日冕的溫度應該是最低的"。SOHO隻是探索這個或其它謎團的項目之一。
當日冕冷卻後,失去了熱和輻射,剩餘的物質被吹走形成太陽風,有時也會穿過地球軌道。
SOHO項目科學家古爾曼(Joe Gurman)也在同一場聲明中說道,"辛虧有SOHO,使得越來越多的公衆認識到我們生活在一顆磁場活躍的恒星大氣中"。
太陽是太陽系中最大且最重的天體。地球距離太陽大概149,500,5000公裡。這個距離長度被稱為1天文單位,簡稱1AU,它常被用來測量整個太陽系的距離。太陽的光和熱需要8分鐘才能到達地球,這也就産生了一個新的說法來描述地球和太陽之間的距離:8光分。
如有相關内容侵權,請于三十日以内聯系作者删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并注意保持完整性和注明出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