驢和其他家畜一樣,靠不斷吸收飼料中的營養物質維持其生命和生産活動。飼料的消化、營養物質的吸收及糞便的排出,都靠消化系統來完成。驢的消化系統是由消化道和消化腺兩部分組成的。消化道是由一條肌質管道和一些附屬器官所組成的。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腸、盲腸、大結腸、小結腸、直腸和肛門。參與消化的附屬器官有:舌、牙齒、唾液腺、肝髒和胰髒。
1.口腔
口腔是消化道的始端,具有采食、咀嚼、味覺、分泌唾液和形成食團的作用。驢主要靠唇和切齒采食,用臼齒咀嚼磨碎,同時混合大量唾液,形成食團咽下。其采食特點是細嚼慢咽。一般壯年驢吃混合草料時,每分鐘咀嚼五六十次。每吃進l千克草料要分泌出約4倍唾液。唾液具有泡軟草料、消化飼料中糖和澱粉的作用。因此,喂養驢既要有充足的采食時間,又要供給充足的飲水。
2.咽
咽是消化道和呼吸道的共同通道。位于口腔與鼻腔的後方。口腔後部的軟腭像—道閘門,能阻止食物、飲水及空氣從咽返回口腔。因此,驢不能用口腔呼吸,也不能通過口腔嘔吐。因食道梗塞或疾病原因而不能通過食道的食物,常從鼻孔流出,而不是從口腔吐出。
3.食道
食道起于咽部,下部與胃的贲門相連,為一長約l米的肌質管道。食道肌以向下蠕動的方式是将來自口腔的食團和水送人胃。因食道肌肉不能向上蠕動,加上贲門緊縮,所以食物和水一經人胃,就難返回口腔。
4.胃
胃前部以贲門與食道相連,後以幽門通向十二指腸。驢胃容積小,隻相當于同樣大小牛的1/15。贲門緊縮,而幽門暢通。食物在胃運動和胃液作用下形成食糜後,在胃内停留時間很短。4小時後,胃内容物可全部轉移到腸道。喂驢一次喂量不應超過胃容積的2/3,且飼喂間隔不益過長。因此,驢适于定時定量,少喂勤添的飼養原則。因為驢不能嘔吐,采食過多的飼料,易造成胃擴張,嚴重者有胃破裂的危險。要注意選擇疏松、易消化、便于轉移、不緻在胃内形成熟塊的飼料,如燕麥、麸皮等精飼料與切短的飼草拌勻喂給,有利于驢咀嚼消化和轉移,減少消化道疾病。另外,先後進人驢胃的食物呈分層狀态接受消化,故不宜在采食中間大量飲水,以免破壞分層狀态,将尚未充分消化的食物沖進小腸。
5.腸
胃以下至肛門的這一段消化道為腸,總長度約20米。可分為小腸、大腸。小腸細而長,直徑4—5厘米,由十二指腸、空腸、回腸三段組成,有分泌消化液促進消化吸收的功能。大腸粗而短,直徑20多厘米,粗細很不均勻,有的地方粗細可相差l0倍。由盲腸、大結腸、小結腸和直腸組成。驢飼料的消化吸收主要在腸道進行。驢的盲腸很大,其功能與反刍動物的瘤胃相似。其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便于分解粗纖維。食糜中易消化物質被小腸吸收,末被消化的物質,特别是纖維素進入大腸。盲腸上與回腸相接的回盲口、下與結腸相通的盲結口均很細,能使從小腸來的食糜和飲水,在其中混合、停留,由盲揚中的大量微生物進一步分解。
驢的大結腸位于盲腸和小結腸間,直徑30厘米左右,容量約50升。其中含有細菌也可分解纖維素。食糜經盲腸和大腸消化吸收後,剩餘殘渣形成糞便排出體外。驢每天吃進的大量粗飼料,主要在大腸内由微生物分解,成為可吸收的營養物質。但驢盲腸的微生物作用遠不如牛瘤胃,被微生物合成的養分吸收率也比牛低。驢腸道直徑的大小極不均勻,如盲腸和大結腸的内徑相當粗大,可達30厘米;但小腸、小結腸内徑卻隻有4—5厘米,尤其是在一些腸道入口處如回盲口和盲結口更細。在喂養不适宜和飼料驟變以及氣候突然變化的情況下,容易産生腸道梗塞,發生便秘症。因此應該正确調制草料,供給充足飲水以防消化道疾病的發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