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經典語錄?我國古代諷刺文學的典範性作品,作品以十多個既獨立又有聯系的故事,展示了一幅18世紀中國社會的風俗畫,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儒林外史經典語錄?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我國古代諷刺文學的典範性作品,作品以十多個既獨立又有聯系的故事,展示了一幅18世紀中國社會的風俗畫。
它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狀态為中心,從而揭露科舉制度及其奴役下的士人的醜惡靈魂入手,刻畫了特定時代各個不同階層的衆生相。抨擊腐蝕士人靈魂的八股取士制度,寫出它的腐敗與不合理。原本為五十五回,現在通行的刻本是五十六回。它的語言是準确、生動、洗練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栩栩如生、諷刺手法高超絕妙,藝術上達到了較高水平。魯迅先生認為《儒林外史》的出現, “乃始有足稱諷刺之書”。
“儒林”一詞源出《史記》“儒林列傳”,即“儒者之林”。作者作一正統記史之外的儒林傳記,并且有意把書中故事假托發生在明代,以類“正史”,而實際上描繪的卻是清代廣泛的社會生活,反映了作者同時代的文人在科舉制度毒害下的厄運。
科舉制度作為古代選拔人才的制度,開創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廢除于清末,前後經曆了1300多年的曆史,對古代讀書之人産生了深厚的影響,有人因此一飛沖天,平步青雲。更多的讀書人則是終生不第,贻誤青春。
清末1901年,慈禧下令改革科舉。考試内容中加中外政治曆史。為了迎合此旨意,有一次考官出題時把法國的拿破侖塞進去了,因粗略知道拿破侖與中國的項羽一樣是一位以失敗而告終的猛将,便出了一道中外比較試題:《項羽拿破輪論》。出題的考官趕時髦,可來自全國的八股考生哪裡跟得上?于是趕出了笑話。一位考生一開筆就寫道:“夫項羽,拔山蓋世之雄,豈有破輪而不能拿哉?使破輪自修其政,又焉能為項羽所拿者?拿全輪而不勝,而況于拿破輪也哉?”(那項羽,是一個力能拔山的蓋世英雄,難道連一個破輪子都不能拿起來?況且破輪子自然會被人修理而恢複,又怎麼能讓項羽去拿呢?項羽拿個完整的輪子都不能取得勝利,更何況是拿了個破的輪子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