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聽身邊的老闆朋友談起自己手下的員工,尤其是年輕人,普遍的反映是眉頭緊鎖,抱怨他們心浮氣躁、眼高手低、牢騷滿腹、不接地氣。
我們暫不評論上述觀點是否公允,是否客觀,我們隻為那些想要改變團隊浮躁狀态的人們支支招,其實事情的轉變遠比想象中簡單地多。
人們常說,時間能治愈一切,比如:逝去的感情,挫敗的沮喪及思而不得的苦悶…但我們都知道,時間能治愈的從來不是結果,而是讓人淡忘了當時煎熬的感受。
而我們想在職場上戒驕戒躁,靠時間的力量慢慢磨砺就顯得有點被動了,而且成本巨大。我們真正需要的一付靈藥就是“做具體的事”,因為行動能夠帶來認知,而時間隻能帶來遺忘。
舉個例子,我以前在面試的時候,除了向應聘者了解應聘動機和過往經曆,探測其工作潛能外,還會問詢對方的愛好。我發現當對方回答我具體的興趣項目,比如:跑步、瑜伽或者自由搏擊時,他們的眼睛是會冒光的,而且能夠侃侃而談,感染你,讓你相信他對該項運動是真愛粉。但如果對方隻是籠統回答你他熱愛文學或者音樂,卻連一本書名,或者一場音樂會都想不起來,那麼很明顯他的喜愛隻是抽象的,并僅停留在口頭上。
抽象的東西多半是自己想出來的理想狀态,有句話叫“當我不與人相處時,我熱愛所有人”。抽象的東西猶如脆弱的人設,很容易在面對現實打擊時,全面潰敗。這也就是為什麼一有負面新聞爆出,網絡上就有很多人評論,再也不相信愛情,再也不相信理想了…
不是愛情和理想不值得相信,而是他們本沒有認清現實生活中的愛情和理想本就是千人千面,不拘一格的真相。說到底不相信的隻是自我假設中的愛情和理想,從這點意義上說,不再相信,也許還是件好事情。
另外,做具體的事情是有成本投入的,無論是時間精力還是财富資源,按照有投入才有産出的邏輯,這體現着對熱愛的真誠,而且這種真誠可測量,可驗證,可評估。我們常說的“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體現的就是這個意思。
同樣,我們經常抱怨有些人虛僞,說一套,做一套。自我标榜真誠善良,公正溫暖,但真遇到具體事時,卻是翻臉無情,冷漠處之。有的觀點認為那是越缺什麼越呼籲什麼,但其實還是一個抽象和具體的矛盾。他們喜歡的是自我抽象中的善良和溫暖,而并沒有落實在具體的樂善好施中而已。
第三,抽象的愛可能通向具體的恨。
比如:自诩為環保愛好者的人,有些不是通過植樹,參與宣傳公益等方式為環保盡力,而是天天痛斥不環保人的劣行和不道德,譴責公共政策的不到位。
類似的,還有喜歡看電影的人,不少是“網絡噴子附體”;口口聲聲說愛你的人,卻天天指責對方毛病太多。這種所謂的熱愛都是服務于他們心中的自說自話。
那麼區分這兩點對完善我們的工作有什麼啟發嗎?
1 行動的力量從沉浸式體驗開始
美國的一所知名大學的曆史教授在講述歐洲史前文明時,沒有洋洋灑灑,揮筆口述。而是花了将近一個月的時間,讓學生們去造一艘諾亞方舟。
學生們興奮極了,于是大家一起找資料,了解船體的長寬高尺寸,船體材料的處理工藝,和人類一起上路需要帶的小動物,知道哪一天在什麼位置放飛鴿子,以及銜回的橄榄枝究竟代表怎樣的意義。
對于新入職員工除了增加儀式感,更重要的就是增加沉浸式體驗。教條的碎碎念在年輕人心中有效度基本趨于零,而且可能還會招緻逆反。沉浸式就是讓年輕人進入具體工作流程中,觀察前輩工作的态度和方法,傾聽他們的故事和感受。培養行動驗證想法的思路和慣性模式。
這個就有點像原來家裡孩子多,都是大的帶小的,小的敬重大的也很聽大的的話,一個團隊就靠這種複制粘帖的方式帶出來了,當然前提是榜樣很強大。
2 用成熟的方式,表達對工作和生活的熱愛
我理解的所謂成熟方式,不是隻動嘴不動手的批評家,而是沒有實踐就沒有發言權的克制。熱愛什麼,就為什麼身體力行,做點什麼。
要知道,生活和工作都是具體的,我們的熱愛是一個連接自己與工作,自己與生活的樞紐。固守的堅持自然沒有辦法讓另一端的能量傳遞過來,而打破刻闆印象的方法之一就是行動,在動态中平衡調整,避免将自己活成了一座孤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