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四川日報-川觀新聞
川觀新聞記者 王國平
興隆湖開湖後,很多遊人發現,湖裡水草搖曳,魚兒穿梭其間。
四川天府新區公園城市建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提升工程最大的亮點是應用“清水型生态系統構建技術”,在興隆湖湖區中建立水生态系統,以保證湖區水質及提高透明度的景觀效果。
興隆湖水岸(攝影 周勇良)
所謂“清水型生态系統構建技術”,是以湖沼學、恢複生态學為基礎,穩态轉換理論為指導,生物操縱為方向;通過人為設計、在目标水體中構建高等水生植物群落,形成清水型生産力架構,在此基礎上搭建食物網鍊,實現物質流、能量流、信息流的轉換傳遞;并将水工、市政、土建等專業的涉水技術相融合,形成環境治理、生态修複和生境管理的技術集成,為目标水體的水質保護改善提供解決之道。
簡單來說,就是通過多種技術手段的綜合運用,養出一湖“清”水來。具體來看,大約有以下這些方法。
首先是針對湖底的處理。
2020年8月,興隆湖環湖打圍後,工作人員首先将湖水全部排幹,對湖底的泥質基地進行處理,主要采取的方法包括翻曬和用石灰等對泥土裡的病原體進行消殺。
其次是湖底塑形。
據介紹,本次共在湖底設置了九種地形。得益于水清見底的效果,從岸邊高處俯視,會形成豐富的視覺層次,同時也為水下生物多樣性提供優質條件。
興隆湖水岸(攝影 周勇良)
第三步是水草種植。
湖底泥土整理完成後,開始有步驟、分梯度地進行放水,進行水草種植工作。
據悉,本次水草種植,也進行了充分設計,不同的水草,會根據不同的季節呈現出豐富的水底景觀。而且水草長到一定時候,會進行收割,處理成有機肥,提供給周邊農場。
最後就是對微生物的投放。
水底微生物的主要作用是吸附、分解沉降物,本次投放的主要有螺、蚌、蝦、魚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興隆湖的東北區域裡一座湖心島,因為禁止人員進去,衆多鳥類落戶島上,因此也被稱為“鳥島”。
此前由上遊進入的泥沙,此次在處理湖底泥質時,将它們都投放在湖心島上,塑造多種微地形,增加本土樹種,供鳥類栖息。
2020年3月,四川省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和成都觀鳥會聯合發布了四川省第一份《四川最佳觀鳥地指南1.0》,其中就有興隆湖。興隆湖雖然建湖時間雖然不長,但由于水面寬闊,并與鹿溪河濕地連成一體,為雁鴨類水鳥越冬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從興隆湖建設開始,每年的冬春兩季,都會有大量遷徙的候鳥在湖區停留。
根據成都市觀鳥協會統計,最高峰時興隆湖的野生鳥類有52種,雁鴨類水鳥單次統計的最大數量為3500隻以上,其中還有全球極瀕危鳥類青頭潛鴨等珍稀鳥類。特别是此前穿越大半個中國來到這裡的紅嘴鷗,讓“到興隆湖看海鷗”成為一個網紅梗。
本次,專門在湖的南岸設置了觀鳥平台,市民到時可以一看究竟。
本文來自【四川日報-川觀新聞】,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