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德不孤必有鄰怎麼理解

德不孤必有鄰怎麼理解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01 12:30:19

文|Sinopec淡然

德不孤必有鄰怎麼理解(德不孤必有鄰)1

德不孤,必有鄰。

這句話出自《論語.裡仁》,原文,弟子問孔子:人皆有兄弟,我獨無。孔子回答道:德不孤,必有鄰。

所謂“德”,這裡指的是有道德的人,“不孤”,就是不會感到孤單。

就是說,有道德的人是不會感到孤單的。為什麼呢?孔子說,這是因為“必有鄰”。從字面上來理解,“鄰”就是“鄰居”。

所以“德不孤,必有鄰”的大概意思就是說,有道德的人是不會感到孤單的,也一定會有志同道合的人來和他相伴。

我們知道,在生活中鄰裡關系是人們接觸最多、也是最為重要的人際關系之一。說道這個“鄰”,大到國際友人,小到自我周邊的鄰居。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親近和諧的鄰裡關系,是幸福生活的重要條件,也是與國外友好合作的重要因素。

生活中,我們可以想到在工作中,你品德高尚,更容易吸引朋友,不是有句話說:朋友多了路好走。

在與國外合作中,要有誠意,才能赢得外國人的信賴。從引申角度出發,“德不孤”強調的重點是個人的努力,是我們應該如何着手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幫能做到内外兼修、體用兼備,自然而然的會影響近身的人,從而提升國民整體綜合素質的重要性。

德不孤必有鄰怎麼理解(德不孤必有鄰)2

古人常說:同聲相應,同氣相求。

在他們看來,天地之間的萬事萬物,都有一種朝着與自己相近的事物移動的傾向,相同或者相近的事物總會走到一起的。所以,我們現在也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在這裡的類和群是沒有時空局限的。志同道合的人們之間,猶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或許時空距離很近,或許很遠,但是不管是近是遠,最終人們都會産生共鳴,這也就是“德不孤,必有鄰”。

在古人看來,隻要真是道德君子,那麼即便在短時間内或許沒有互相呼應的夥伴,但是時間長了就總會有同樣性情和抱負的人過來與他親近。

故,這句話的重要意義是,不僅僅是一種人生經驗,更是一種社會生活的規律。

電影《卡薩布蘭卡》中有句經典的台詞:你現在的氣質裡,藏着你走過的路,讀過的書和愛過的人。

一個人的内心是富足還是貧瘠,并不是由于物質的多與寡而決定的,内心的豐盈源自于一個人生活的态度。無論是誰,隻要你有一顆博大的仁愛之心,善良寬容地對待每一個人。貧窮的思維與眼光,會一代接一代地控制着一個人的情緒和行為,他就永遠不可能放大格局來修煉内心。

德不孤必有鄰怎麼理解(德不孤必有鄰)3

“六尺巷”的故事廣為流傳。這是一則發生在清代康熙年間,一樁脍炙人口的民間故事。

在安徽桐城境内有一個著名的家族,父子兩代為相,權勢顯赫。張英在朝廷當文華殿大學士、禮部尚書。老家桐城的老宅與吳家為鄰,兩家府邸之間有個空地,供雙方來往交通使用。後來鄰居吳家建房,要占用這個通道,張家不同意,雙方将官司打倒縣衙門。縣官考慮糾紛雙方都是官位顯赫、名門望族,不敢輕易了斷。

在這期間,張家人寫了一封信,給在北京當大官的張英,要求張英出面,幹涉此事。張英收到信件後,認為應該謙讓鄰裡,給家裡回信中寫了四句話:千裡來書隻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裡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張家人閱罷,明白其中意思,主動讓出三尺空地。吳家見狀,深受感動,也出動讓出三尺房基地,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六尺的巷子。張英身為一朝宰輔,卻不恃權壓鄰,律己從嚴、舍利求義,權不為己所用,正心修身,講規矩、守戒律,身以德服天下。兩家禮讓之舉和張家不仗勢壓人的做法傳為美談。

人與人之間相處,要多一份謙讓,多一份包容:德義中間走,禮讓站兩旁。當你對鄰居寬容、熱情,也必然會迎來鄰裡之間的和睦相處。

——End——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