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
雍正時期的瓷器以精細著稱,瓷質瑩潤、工藝精細、器型隽秀、典雅優美,品類繁多,釉色齊備,所仿宋代五大名窯及新創釉色品種,取得空前成就。
造型
- 一改康熙時渾厚古拙之風,隽秀麗雅,小巧玲珑
- 典型器物多,以盤、碗、杯、碟和小件器物為主
- 器型比例協調,“曲線美”
胎體
- 瓷土選料精細、研粉、澄漿、制坯等工藝要求嚴格、燒結适度、因為胎質堅白細潤
- 胎體輕薄、迎光透視、瑩潤無暇,大器規整而不厚重
- 仿宋代名窯器的胎體,黑灰色頗為近似,仿汝器
- 民窯器胎體勻細,無釉砂底也都光滑細潤
釉面
- 釉面有橘皮紋是突出特點之一(為追求宣德青花),并且有積釉較厚,呈雲霧狀,謂之“朦釉”
- 青花器釉面亦有幹淨光潤的一類,色調為青白或粉白,常見閃青的白釉
- 彩器和仿成化青花的釉面,多為粉白細釉
- 有些器物仿照康熙,在器口加塗一層白釉
青花
- 青花色調主要有黑藍、淺藍、青翠和暈散數種
- 用色比較深沉,無漂浮感
- 暈散的青花尤仿宣德效果,有意識地用筆重點
五彩與其他
- 彩器的色彩柔和而不豔
- 粉彩紋飾細膩、色調淡雅、立體感強
- 在施彩紋飾周圍,側視往往可見白釉襯托處有一圈五光十色的“彩暈”
- 民窯中,粉彩器已取代五彩而大量制作
紋飾
- 紋飾有工筆畫風格,人物面目清秀,花卉尤其細膩妩媚
- 構圖舒朗、簡潔清晰
- 粉彩、五彩、琺琅彩所繪的人物景物,都明顯縮小,畫面聚收
- 花鳥繪畫多受“沒骨”畫法影響,山水則以當時盛行的四王院畫為宗,設色比康熙時淺淡,筆畫更細膩
器足
- 器足規整,足邊滾圓,露胎細窄
- 盤、碗之類,口面增大、器身較矮的同時足部也放寬大,端莊穩重
- 仿宣德盤類的圈足多為斜坡式,足背處滾圓如“泥鳅背”,修胎光滑潔淨,偶有旋痕
- 民窯器有的瓶、杯類,足部高深外撇,足裡無釉,多有旋痕
乾隆
乾隆一朝,把制瓷業推向創造性的階段,曆史頂峰,造型精美,色彩缤紛,圖案新穎,特殊的品種亦為一代之奇,乾隆瓷器無論胎型、彩釉或圖文紋飾、工藝要求都很嚴格,民窯也不例外
造型
- 端莊規整,大小器物制作均甚精緻,但渾厚不及康熙、秀美不如雍正
- 風格華麗、不惜工本、比例适宜,前期和雍正時一樣恰到好處,後期則略顯呆滞
- 仿古器型、一般琢器類,承襲雍正的貼塑耳裝飾,并更為流行
胎體
- 注重制瓷質量、瓷質精細、胎質雖細,但堅不如康熙,細不如雍正
- 前期胎體細潤,後期逐漸粗糙,但仍比晚晴優越
- 仿古窯的黑色胎或黃色漿胎,同于雍正時期
釉面
- 青花瓷的釉面仍為青白色、民窯亦如此,其青白深淺不一、釉面肥腴而堅,光潤均勻,偶有微度的波浪釉
- 彩瓷釉面常有似漣漪狀的均勻小皺紋,金彩厚實光亮
- 琺琅彩、粉彩器,釉面堅緻,細潤如脂似玉,光潔無瑕,有的粉彩器釉面為淡青色,偶有細小皺紋、另帶有極小的黑星點者,成為“荞麥地”
青花
- 青花呈色雖有多種表現,但以穩定的純正藍色居多,呈色穩定、渾厚、沉着,
- 初期有暈散、黑褐、青灰、淡藍各色、色調均沉着、紋飾清晰
- 中期另有一類青花,藍中泛黑,紋飾雖往往層次不清,但色澤依然凝重沉着
- 晚期青花,色澤稍顯青灰,以民窯器最為突出
五彩與其他
- 五彩已較少,粉彩廣泛,彩繪人物、花卉等以當時名畫家為藍本,兼揉西方繪畫技巧,勾染皴擦,濃淡分水,清新明豔,立體感強
- 琺琅彩前期可與雍正媲美,晚期漸粗率乃至停燒,彩料玻璃質強,如漆似膠,鮮明濃豔,多色階繪畫,色調柔和,層次清晰
紋飾
- 内容豐富多彩,層次清晰,除傳統題材,尤多見封建倫理、福祿壽寓意畫面,并廣泛流行至清末,另贊頌和粉飾太平的紋飾也較多出現
- 百花地圖案、色地軋道,錦地禦題詩畫開光等亦為習用裝飾
- 紋飾中演化出許多連續性的規矩圖案、書畫嚴謹而細膩
- 圖案風格上,雍正時幽淡隽永,乾隆時激越張揚
器足
- 器足近釉處,多有刮削胎體留下的一圈小鋸齒痕,見直于官、民窯的各色釉器
- 砂底雖仍光潤,但不及雍正時的細膩光滑
- 器足較前朝寬,足脊浪圓,有的塗以黃色或黑色釉
- 一般仿哥釉器,底部留醬色釉的支釘痕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