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音樂專業實踐與應用的可能性

音樂專業實踐與應用的可能性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24 08:58:18

音樂專業實踐與應用的可能性?在日前舉辦的新時代中國音樂評論發展論壇2022年度學術研讨會上,專家學者提出——,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音樂專業實踐與應用的可能性?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音樂專業實踐與應用的可能性(音樂評論要有建設性專業性)1

音樂專業實踐與應用的可能性

在日前舉辦的新時代中國音樂評論發展論壇2022年度學術研讨會上,專家學者提出——

音樂評論要有建設性專業性

光明日報記者 劉平安

中國文藝評論(中央音樂學院)基地揭牌儀式暨新時代中國音樂評論發展論壇2022年度學術研讨會日前在京舉行。專家學者圍繞“音樂評論的重要性”“新時代中國音樂評論的發展方向與對策”“音樂評論的人才培養”等話題進行了深入交流與讨論。相關闡釋與學術交流對新時代中國音樂評論發展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評論與創作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在中國文藝評論(中央音樂學院)基地揭牌儀式上,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中心主任徐粵春指出,我國文藝事業進入新時代以來,中國音樂事業也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在音樂創作、表演、教育、産業等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這些發展成就與音樂評論在理論與實踐兩個方面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密不可分。

“評論和創作曆來被視為鳥之雙翼、車之雙輪,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中國音樂家協會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秘書長韓新安表示,“曆史和實踐證明,我國音樂事業的不斷前進從來都離不開理論評論的引領作用,音樂事業的繁榮發展更需要切實加強和改進音樂理論評論工作。”

關于音樂評論的重要作用,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文藝評論(中央音樂學院)基地工作委員會主任周海宏認為,音樂評論以反饋的方式完成了整個鍊環的生産過程,又将整個鍊環全面串聯起來,對音樂創作具有重要影響。他指出,大衆媒體的發展使得每個人都擁有了發言權、評論權,這是一種進步,但是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有些人無原則地追捧或者無原則地貶低,妄下論斷,張口就來。“當惡搞、低級趣味流行,反藝術、反人類、反文明的音樂或評論大行其道時,人們更需要專業的聲音、權威的聲音。”周海宏說,“文藝評論具有引導創作、推出精品、提高審美、引領風尚的重要作用。我們要讓有專業能力有思想情懷的人發揮引領作用。”

音樂評論要回答什麼是新時代的好音樂,怎樣創作新時代的好音樂

“如何因應時代之變、中國之進、人民之呼,研究新時代音樂評論的方向、标準、形式和準則,回答什麼是新時代的好音樂,怎樣創作新時代的好音樂,是每一位音樂理論評論工作者有責任去回答的問題。”徐粵春強調。

如何回答好這一問題,在新時代中國音樂評論發展論壇2022年度學術研讨會上,與會專家學者暢所欲言,各抒己見。

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社長、教授張伯瑜指出,當前很多人對樂評人存在一定的誤解,有些曲作者、演奏者聽不得批評意見,偷換概念地質問樂評人,你有我寫得好嗎?有我彈得好嗎?要不你來寫?你來演?“其實,這裡有個差别,評論家不是要直接跟作曲家、演奏家對話,而是代表廣大聽衆跟作曲家、演奏家的作品對話。作曲家、演奏家的作品是為廣大聽衆寫和演的,而不是面向一小部分專業作曲家、演奏家的。評論家代表廣大聽衆說話,是他們的代言人。因此,樂評人的評論要讓聽衆信服,這是最大的考驗。”張伯瑜說。

張伯瑜的發言引發了現場學者的廣泛共鳴,同時不少專家進一步補充道,做音樂評論既要講究專業性、建設性,還要講究評論的方式方法。

中央音樂學院教授李淑琴認為,當前音樂界建設性的批評是稀缺的。每次受邀評論某些作品,李淑琴都會盡力做到專業客觀,“有問題的地方,我會直言不諱。你提的一針見血,對方也會欣然接受。所以,評論不是不能批評,而是要說到點上,要通過建設性展現專業性,進而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

中央音樂學院人文學部主任、教授何寬钊同樣認為專業性、建設性很重要。他指出,建設性的評論更考驗樂評人的學識、學養。因此,做評論無論是贊美還是批評,都要有理有據,有專業度才有可信度。

“很多評論中充斥着‘我感覺’‘我覺得’,這種過于主觀性的評論是不可取的。”中央音樂學院政策研究與評估中心主任王新華指出,“既然把中國文藝評論(中央音樂學院)基地建在高校,我們就必須體現專業性,不能僅憑觀感做評論,要有大量的案頭工作,做好研究提煉。”

“評論不僅要體現專業性,還要講究方式方法,尤其在批評時。我對自己有個要求,那就是溫柔地争辯。既要表達你的觀點,又要找到讓人接受的方式。”中央音樂學院副教授蘭維薇說。

音樂評論要有“新理念”“新隊伍”“新行動”“新成果”

中央音樂學院黨委書記趙旻表示,合理利用自身優勢,通過音樂評論的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促進音樂評論的發展,進而推動中國音樂文化的繁榮,這是學院的使命之一。

趙旻指出,要在基地揭牌落成之際,凝聚各位專家學者的智慧,把社會各界的熱忱期望轉化為基地的熱切行動,為中國音樂評論事業奉獻應有的力量。他提出,新時代中國音樂評論要有“新理念”,把經典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和中國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新要求融會貫通、靈活應用;新時代中國音樂評論要有“新隊伍”,以基地為平台,吸引、帶動全國的音樂工作者參與到音樂評論的具體工作中來;新時代中國音樂評論要有“新行動”,出色的音樂評論家要立場鮮明、敢說真話,以引領優秀音樂創作為出發點,褒優貶劣、激濁揚清,有效地引導創作、推出精品、提高審美、引領風尚;新時代中國音樂評論要有“新成果”,推出一批音樂評論的佳作力作、推介一批優秀的音樂作品和演出、推舉一批真正有水平的高端音樂評論人才。

關于中國文藝評論(中央音樂學院)基地的發展方向與規劃,周海宏表示,未來三年,基地将進一步發揮“文藝智庫”的功能,集合音樂學各學科、音樂評論理論問題的科研力量,對重大音樂理論和音樂評論的實踐問題展開研究,形成對文藝(音樂)評論工作具有指導性和支撐性的科研成果。重點突破當前音樂評論領域基礎性、前沿性、傾向性問題,将更多視線關注到新人新作的評論上,并積極推進重點評論工作。理論研究中,基地将繼續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音樂理論與評論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推動創作與評論有效互動,推動社會主義文藝健康繁榮發展。

研讨會上,專家學者還對音樂評論人才的培養、觀衆的培養進行了讨論。不少專家表示,可以通過面向高校及社會各界的比賽、推優,通過組織師生觀演寫評論、做導賞等鼓勵更多人關注音樂評論、參與音樂評論,挖掘更多音樂評論人才。也有專家指出,依托基地建設,不僅要培養音樂評論人才,還要培養觀衆。通過線上線下的開放課、講座、科普性文章等面向公衆做好音樂普及工作,真正發揮音樂評論引導創作、推出精品、提高審美、引領風尚的作用。

《光明日報》( 2022年09月19日09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