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技術決定思想

技術決定思想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16 05:06:53

8世紀前半葉,一項技術的革新在曆史上産生了巨大的催化影響,那便是馬镫。

技術決定思想(技術改變了什麼)1

馬镫和馬鞍(圖片來自Unsplash)

作為一項古老的發明,馬镫對于生活本身來說影響是正向的,它讓人們在騎馬時更穩健,提高了安全性和騎行效率。但從宏觀角度來看,馬镫卻極其深刻地影響了曆史的進程。在馬镫出現前,因為缺少固定在馬背上的能力,反作用力讓騎兵在作戰時無法抵禦多次沖擊,因此僅作為軍隊的輔助力量。但馬镫的應用讓威力巨大的騎兵戰術有了可能,人類戰争史也迎來了騎兵主導的年代。為了進一步增強自己的實力,騎兵們開始要求養育更強壯的馬匹和鍛造更精良的铠甲與武器,導緻單個騎兵的成本不斷提高。換言之,在當時你得擁有足夠豐富的資金才有可能成為一名騎兵,而這也直接促成了歐洲的騎士階層和騎士貴族制。

這是李厚辰在其播客節目中所舉的關于技術影響力的例子。馬镫讓我們得以窺見技術作用力的蝴蝶效應,行動者的異質性導緻了技術發展的多樣性。這樣例子不在少數,尤其是當我們結合微觀與宏觀的視角時,技術對于社會的影響便不再是點對點的,而更像是一層層洋蔥圈。

在此基礎上,我想分享三個技術對于個人以及社會的作用力,它們注重觀察技術在個人與群體之間帶來的張力,以及從時間維度捕捉技術發展與社會變遷的聯結:

技術決定思想(技術改變了什麼)2

技術決定思想(技術改變了什麼)3

對于「未來多樣性想象」的「遮蔽」

“城市地區不僅被地理和經濟要素所決定,而且還被其居民和其他鄰近地區人們關于這一城市的想象所決定。”

——喬姆巴特·勞弗,《巴黎女人的居住和巴黎》

1939年的紐約世界博覽會,通用汽車為了展示其對于新科技的探索以及未來城市的構想搭建了名為Futurama的展館。當時世博會的主題是「未來的世界」以及「新生活的黎明」,順應着這一方向,Futurama通過劇院式的布局以及多媒體的内容勾勒出一副以汽車為中心的未來圖景,而其狹義上的目标則是推動高速公路系統的建造以承載汽車在美國普及的規模化。在展覽館内,通用汽車以實體化的場景、微縮模型等方式向參觀者展示了全新的城市規劃以及公路交通,展示了未來的可能性,展示了「我們的國家有一天會變成什麼樣子」。這樣對于未來的展望可以理解為是一種國家版本的現代性,一瞥由頂層設計的世界片段。

技術決定思想(技術改變了什麼)4

技術決定思想(技術改變了什麼)5

Futurama展覽實況(圖片來自space framed, Futurama 1939)

Futurama為當時的人們打開了一扇未來之門,也可能關上了其他的門。這裡我并無惡意,隻是當我們看到一個精美、鮮亮、具象的未來效果圖佐以富有說服力的說明時,我們便傾向于去相信它并沿着它前置假設的軌道去思考。社會人類學家阿爾弗萊德·蓋爾(Alfred Gell)在他的文章《技術與魔力》中提到一種叫做「魔力的技術」(Technology of Enchantment),指的是利用先天或衍生的心理偏見促使受衆着迷,進而影響其對于社會現實的感知。

在古代,藝術品被用作是隐現權力和聲望的心理信号;現在自動駕駛、智能手機、5G… 每當一項新技術出現時,圍繞它的叙事會告訴我們接下來應該抱有怎樣的期待,告訴我們這是「一種好的生活方式,一種比以前好的多的生活方式」。技術為未來提供了可能性,這其中也應該包括「該技術被取代」的未來。而現在大多數關于未來的想象,我們更多是聽衆而非參與者和實踐者。精美包裝下的技術圈起了未來幻想的同溫層,也一定程度上遮蔽了我們對于多樣性的渴望。

技術決定思想(技術改變了什麼)6

蘋果門店開業時的購買場景現場(圖片來自Getty Images)

文中提及的通用汽車在2020年發布了其對于2039年的未來出行展望,在Futurama過去了100年之後,它們将關注點放在了車内娛樂、人車健康、自動駕駛和新能源上。車企不會因為環境和城市問題而展望一個以自行車為主要出行方式的未來。正如意大利汽車品牌菲亞特在一篇古早的廣告上所言,“包括我們在内的所有汽車制造商對于車輛越來越多而導緻污染和擁擠的現象無能為力。有能力去改變此現狀的隻有政府,而我們隻能對于車輛本身做些優化的嘗試。”

對于未來的想象我們不能僅僅依靠大公司們,也不應該如此,這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地球這艘飛船上沒有乘客,我們都是船員。」

技術決定思想(技術改變了什麼)7

對于「體驗内部自然性」的「消解」

“對于19世紀的遊客而言,世界變成了一個既包含鄉村又包含城市的巨型百貨公司。”

——沃爾夫岡·希弗爾布施,《鐵道之旅》

我記得小時候去做一個什麼事兒,我們管它叫「經曆」和「實踐」,重點在于過程,其次才是結果。就像校運動會關鍵在參與和湊數,得不得名次全靠天賦和運氣,這類活動稱之為享受過程。現在諸如享受、經曆被包進了一個大概念中,叫做「體驗」,并逐步變成了生活的重點。這背後技術作為實現層面的重要組成部分,讓多樣性成為了可能,也一定程度上消解了體驗中與自然的聯系——這其中包括一得一失:「全景式體驗」的獲得和「過程性體驗」的喪失。

技術決定思想(技術改變了什麼)8

先說「全景式體驗」,這一概念源于德國曆史學家沃爾夫岡·希弗爾(Wolfgang Schivelbusch)布施在《鐵道之旅》一書中引用哲學家施特恩貝格爾所提出的「全景式的」(panoramic)一詞來形容19世紀火車所帶給乘客的視覺感受方式。所謂全景即是全方位的實景,打開手機裡的全景模式我們可以通過旋轉拍下長段的風景。而對于19世紀剛剛從馬車畢業的人們來說,火車的速度所帶來的撲面而來的景色無疑是勾魂攝魄的感官刺激。

技術決定思想(技術改變了什麼)9

詩人魏爾倫(Paul Verlaine)如此描述乘坐火車時窗外的風景(背景圖來自Unsplash)。

在當時火車被形容成是射彈,在火車上旅行就像是被從景觀中射出一樣——「路邊的花兒已經不是花兒了,成了斑點」。對比馬車或者徒步的出行方式,在火車上看到的景象是一種瞬變的景觀,它的高速移動讓人們得以把握一段旅程的總覽,但也同時喪失了與其深度的通感交互。「旅行者會覺得失去了與景觀的聯系,尤其是在穿過隧道的時候,這種體驗最為直接」。

火車與鐵路在連接世界各地的過程中消除了地形帶來的阻力、差異以及旅途中的奇遇,它将遙遠的陸地與海洋結合在鐵軌之下,并通過在其中穿梭而營造出了全景式的體驗。它的特點在于「不加選擇地觀看不連續的東西」:不加選擇是因為速度讓一切觸手可及,同時又由于大量内容在極短時間内湧來又消失,選擇性地專注變得非常困難;不連續是因為景觀内部的聯系被速度切斷了,人們來不及去就具體和細節的部分進行深度感受。總的來說,我們坐火車看到的景觀是被速度所沖散的視覺顆粒按照鐵道的軌迹高速重組的總體視野。

技術決定思想(技術改變了什麼)10

18世紀對于全景式鐵路之旅的記錄(圖片來自《鐵道之旅》)

除了火車之外,希弗爾布施精彩地提出這樣的全景還存在于百貨公司之中。他指出,傳統零售店(比如露天菜場)裡商品的價格是由商品自身可見的、可觸的性質決定的,顧客和店主之間會就此協商價格。而在百貨公司裡,商品的使用價值是由價格标簽所提前決定了的,價格變成了理解的主體。這一變化使得一個物品的吸引力不再依賴于它的個體性(外觀、材質等屬性變成了參考維度),而是源于所有商品聚集在一個展示櫃裡所産生的整體觀感……

再舉一個例子,相較于報紙和書本,我們在手機和電腦上可以浏覽到更多的信息,借助互聯網「現代文明的成果被層層打開,可以盡情地享用」。不過2020年的第十七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卻指出:我國成年國民網上活動行為中,以閱讀新聞、社交和觀看視頻為主,娛樂化和碎片化特征明顯,深度圖書閱讀行為的占比偏低。這是因為互聯網消除了信息的有限性和邊界,實時的内容更新和順暢的手勢交互讓信息的承載不再受限于屏幕的大小、讀者所在地域和時區。這樣全景式的信息浏覽讓我們知道的更多,理解得更少。

在火車、百貨公司和電子信息三個例子之後,我們可以從中抽象出一種技術對于自然的幹預機制,那便是:通過技術擠壓時間以跨越空間障礙,由此創造出一種(可用于商品、貨物、信息等的)流通性,這是資本運作的内在需求。由此,人們對于空間和時間的自然體驗逐漸被拉長為整體和全局的,而這全景中具象的個體的特征被模糊了,廣度換取了深度。坐車環遊城市和徒步走在街上完全是兩回事吧。

技術決定思想(技術改變了什麼)11

再說逐漸被弱化的「過程性的體驗」,這源于我們對于技術的依賴,以及對于精通某樣技術的人的依賴。科學與技術拉近了人與人的關系,也導緻我們進入了更緊密的分工社會。在使用封裝的技術時,我們間接「雇傭」了大量人員來維持自己的生活秩序。因此我們可以選擇性地略過一件事的過程——駕駛的過程、燒飯的過程、走去超市的過程,直達階段性的結果。「省略過程,因為時間愛催促」這一開始可能是生活的促逼、加班人的救星,後來就變成習慣了。

技術決定思想(技術改變了什麼)12

“附近”于是消失了,體驗的參與性也随之消散了。所謂附近相比其他區域概念,它提供了最大程度的可介入性,每個人都有機會參與進來成為實際行動者,更重要的是它讓參與者可以看到影響、獲得反饋,形成所謂的「行動閉環」。這是過程可以提供的價值,人們可以借此習得滿足自己自然需求的能力和知識。「于是,過程是風景。結果,是明信片。」除此之外,太過緊密的依賴關系會導緻顯性矛盾的滋生并引發情緒泛濫。「圍繞各種物品和服務的市場化… 賦予了我們手段,可以自己生存而不考慮他人,或不考慮我們的選擇對他人的生活會造成什麼後果。」這是無摩擦式體驗對同理心的摩擦。

尼爾·波茲曼(Neil Postman)在一次電視訪談中提到,新技術的應用是一次魔鬼交易(Faustian Bargain),即用一些重要的東西去換取其他重要的東西。「全景式體驗」和「過程性體驗」亦是如此,這是經濟上的收獲,也是體驗上的損失。

技術決定思想(技術改變了什麼)13

對于「個人選擇能動性」的「規化」

“我們都在通向現代化的旅途中。問題在于,我們是劃槳的奴隸,還是帶着行李和希望的旅客。”

——阿蘭·特萊尼

我的朋友和校友木原共(Tomo Kihara)是一位獨立設計師,他每天都會上Youtube看看自己喜歡的Pokemon、貓片和日本美食,因此他的Youtube首頁推薦的也是相應的内容。有一次他看到了一位熱衷于政治的朋友的Youtube首頁,上面都是政治性極強的争辯和報道,真切地感受到推薦算法的因人而異和由此衍生出信息繭房的問題所在。于是Tomo做了一個名叫TheirTube的網頁,它可以讓你看到不同類型的人他們Youtube首頁的視頻推薦。他的目的在于,讓大家意識到自己正身處在一個由算法量身定制的信息同溫層中,不斷固化着已有的認知而無法了解其他多元的想法。

技術決定思想(技術改變了什麼)14

網站提供了不同類型的人的Youtube首頁入口(圖片來自 TheirTube 網站)。

技術決定思想(技術改變了什麼)15

末世論者的Youtube首頁推薦視頻(圖片來自 TheirTube 網站)。

經曆過大數據殺熟的我們身處在一個算法霸權的時代,除了TheirTube可能我們還需要TheirChat,TheirBili,TheirTok呢。這其中隐含着一個上升趨勢——在現代技術的語境下,決定世界運作方式的是結構:基于數學建構出來的基本架構(framework)。這是無法用人的感官或者經驗去把握的領域,也就是所謂的「超驗結構」,卻被包含在大多數事物裡面。在如今的機器智能時代下,我們能夠更恰如其分地理解這個概念,那些摸不着也看不到的算法邏輯是為大型複雜系統築起的虛拟架構,并大多坐落在某種權力關系之中。

根據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對于技術的觀念,框架的作用是把持、管控和規範技術,它關注于事物的可得性與可操縱性。現代技術通過将世界限制在界限之中,訂造了它的意義和潛力,簡單來說是有一種把世界看作是資源池的傾向:河流-水電站,樹木-木炭、紙,行為-數據。市場上把有工作潛能的人稱為人力資源,其實也是相同的意思——人們被看作是随時準備為系統、部門所用的資源。

技術決定思想(技術改變了什麼)16

技術是一種理解世界的方式(圖片來自Unsplash)

當我們置身于架構之中,我們做的事會将自身呈現為客觀的現狀,自然而然地讓我們覺得「本來就是這樣的」,而不去考慮「怎麼變成這樣的」。社交産品讓我們覺得和更多人建立聯系是應該的,讓我們覺得和一個有共同朋友的人關系更親密,讓我們通過一個人的頭像和發布内容去初判其人,讓即時溝通變成一種社交禮儀…… 内容型産品讓我們更相信用戶的聲音,讓我們不敢去一家評論稀少的餐廳,讓我們覺得通過差評可以了解實情……這些逐漸形成的認知心不在焉,了無痕迹地領先于我們并讓我們繼續如此行事下去,而存于我們内心的批判性、否定性和超越性的向度也慢慢消失了,馬爾庫塞(Herbert Marcuse)稱其為「單向度」。

和之前寫到的遮蔽未來的多樣性不同,前者是通過對于新技術的應用或者是技術的新應用進行全盤包裝和圍繞叙事,讓人們信奉其為未來的理想走向,擠壓了想象另一種可能的空間;而框架則将技術的内核看作一種「揭示」的方式(revealing),它揭示了一種将世界看作是備用資源的認知方式,并成為這個社會主流默認的信條也直接影響了人們的行為。人的能動性——進行選擇和以選擇來影響世界的能力在框架中并沒有被抹殺,但是卻被預先存在的限制和行事方式所規定了。我們依然能在大衆點評上選出必吃榜第一位的餐廳,但仔細想一想,篩選的維度、評判的依據和可篩選的對象範圍到底是誰定的呢?

技術決定思想(技術改變了什麼)17

圖片來自Unsplash)

雖然上面的論述可能看起來像是個憤世嫉俗的懷舊浪漫主義者,但我并不是想要表述「現在糟透了,從前多美好」的意味。更慚愧的是我至今依然在得心應手地使用各種技術應用,不過近期我把搜索引擎從Google換成DuckDuckGo了。時代的車輪我是止不住的,力所能及的是解釋下車輪大概是怎麼轉的,有什麼副作用,以及我們可以怎麼做來共同克服這個時代。


文/Thoughtworks 林森

更多精彩洞見,請關注公衆号Thoughtworks洞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