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農村,常能聽到長輩們說到一些俗語,起初對這些俗語不是很在意,但随着年齡的增長,閱曆的豐富,對俗語中所蘊含的哲理和知識是越來越佩服,它可以說是集傳統文化,民族文化的“百科全書”,涉獵之廣,更是無一部書籍所能媲美,它包括了,獵漁稼穑,批駁警示,天氣預測,生活經驗等等。而俗語之所以流傳在民間不曾間斷,并煥發燦燦金光,我想正是因為這些原因吧。
前段時間,就聽到長輩們說到一則俗語,細細揣摩後,才領悟出其中的意思,并不由的感慨老祖宗是在太智慧了。今天咱們就來粗略地探讨下“瘟疫始于大雪,發于冬至,生于小寒,盛于立春,弱于雨水,衰于驚蟄”這句俗語。
從古至今,人類遭遇了無數的瘟疫,可以想象的是,瘟疫一定是貫穿着人類進化的曆史。其中有些瘟疫特别嚴重!我國也不例外,古代傳染病記載從公元前 674 年至 1949 年,這2632 年間,各類史書共記載有 772 年次程度不等的瘟疫。而瘟疫的産生,大多數是因為環境不好所引起的,正如老話說的“大災之後,必有大疫”!
不過瘟疫的産生除了因為環境衛生容易産生瘟疫外,在多次的瘟疫中,老祖宗也得出了其他的一些經驗之談,而這句俗語其實就是認為瘟疫容易發生的時間和規律,以及傳染的強度,和衰弱的時間。
我們都知道,古人通過觀察天體運行,發明了二十節氣,它基本概括了一年中四季交替的準确時間以及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等自然現象發生的規律。它分别包括,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而“瘟疫始于大雪,發于冬至,生于小寒,盛于立春,弱于雨水,衰于驚蟄”其實說的就是瘟疫在每個節氣中的變化。
那麼為啥說始于大雪呢?在古人看來,節氣大雪的到來,意味着天氣會越來越冷,而在冷暖交替之時,人的抵抗能力較差!
發于冬至,冬至作為寒冷氣候的開始。冬至節氣,意味着開始進入寒天,萬物都在修整,人體陰氣漸旺陽氣轉弱,此時身體虛弱需要養生。
生于小寒,老話常說“冷在三九”而三九多是在小寒這個季節,還有“小寒勝大寒”之說。此時冷氣積久而寒,污濁之氣滞留!
盛于立春,立春萬物起始、陽氣開始上升,意味着萬物閉藏的冬季已過去,無論是動物還是人,都開始了蓬勃的生長,同樣也是病毒的高發期。
弱于雨水,此時日照時數和強度都在增加,氣溫回升較快,病毒也會逐漸消散。
衰于驚蟄,全年氣溫回升最快的節氣,而在這草木勃發的節氣,病菌就無法生存。
其實在筆者看來,初冬天寒地凍,大雪到驚蟄差不多一百天,人體抵抗力下降,新陳代謝緩慢,體弱才生病。并不是瘟疫決定時間,而是人的健康程度,以及環境衛生決定瘟疫的發作。
那麼你對此是怎麼看呢?歡迎在評論區告訴我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