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一句話可以作為終身履踐的座右銘?南懷瑾先生從孔子的言論中為我們找到了答案。
子貢問孔子,人生修養的道理能不能用一句話來概括?為人處世的道理有很多,有沒有一個簡潔明了,終身都可以照此目标去做的?孔子對此講出了"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貢随後說出了自己的理解,即"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孔子說子貢還是沒有真正達到"恕"的境界。
南先生進一步比較了孔子與子貢有幾分相似的說法。子貢是說,我不想讓别人加給我的那些不合理的東西,我也同樣也不想加到别人身上。其實,這是以我為中心,在自己受到傷害之後,才想到不要同樣地找别人的麻煩。而孔子所強調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說隻要我自己發現不要的,便不要再施加于别人。二者的區别在于,孔子的"恕道"是由己及人,嚴格要求自身的淨化,不要靠比較以後才想到别人。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故事發生在非洲某個國家内。那個國家白人政府實施"種族隔離"政策,不允許黑皮膚人進入白人專用的公共場所。白人也不喜歡與黑人來往,認為他們是低賤的種族,避之唯恐不及。
有一天,有個白人女孩在沙灘上做日光浴,由于過度疲勞,她睡着了。當她醒來時,太陽已經下山了。此時,她覺得肚子餓了,便走進沙灘附近的一家餐館。她推門而入,選了張靠窗的椅子坐下。她坐了約15分鐘,沒有侍者前來招待她。她看到那些招待員都忙着侍候比她來得還遲的顧客,對她則不屑一顧,她頓時怒氣滿腔,想走向前去責問那些招待員。當她站起身來,正想向前時,眼前有一面大鏡子,她看着鏡中曬黑的自己,眼淚不由奪眶而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種高尚的人格修養,也是一種同理心的表現,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能夠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用自己的心推及别人,自己希望怎樣生活,就想到别人也會希望怎樣生活;自己不願意别人怎樣對待自己,就不要那樣對待别人;自己所不願承受的,不要去強加在别人頭上。
一個哲學家在海邊親眼目睹一艘船遇難,船上的人全部葬身大海。他便抱怨上帝不公,隻為了一個罪惡的人偶爾乘坐這艘船,竟讓全船無辜的人都死去。正當他深深沉思、感慨萬分時,發現自己被一大群螞蟻圍住了。原來哲學家恰好站在一個螞蟻窩旁邊,有一隻螞蟻爬到他腳上,咬了他一口,又疼又惱的他立刻用腳踩死了所有的螞蟻。這時,上帝出現了,他看着哲學家說:"你自己也和上帝一樣,如此對待衆多可憐的螞蟻,又有什麼資格批判上蒼的行為?"
不僅要善于對待自己,更要善于對待别人。當你在苛求别人的時候,你可能正在犯同樣的錯誤。人往往是自私的,普通人大都有這樣的通病:自己不願意的,卻推給别人。世界是由許多人組成的一個整體,人與人之間需要尊重和理解。你可能有權利非公平地對待其他人,但你這種非公平的态度,将會使你最終"自食其果"。因為别人也可能會用同樣的方式對待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謹記這句可以履踐終生的聖人箴言,你将受益一生。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歡迎您在留言區交流。您的認可和鼓勵,是我們精進的最大動力!懇請您把今天的内容轉發給您的親朋好友。不勝感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