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六個令人毛骨悚然的考古

六個令人毛骨悚然的考古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06 16:13:14

2020-07-22 作者:程芃芃來源: 大衆日報

六個令人毛骨悚然的考古(小清河畔的考古)1

北營遺址出土的龍山文化遺存。

六個令人毛骨悚然的考古(小清河畔的考古)2

寨卞東南遺址舉辦考古工地開放日活動,吸引衆多考古愛好者。

□ 本報記者 程芃芃

本報通訊員 李 樂

小清河流域土地豐饒、曆史悠久,作為山東省現階段唯一一條具備海河聯運開發利用條件的航道,讓它更加受到外界關注。5月10日,考古隊員在這裡發現的文物點達到了43處。在完成全線考古調查勘探工作後,經專家評審确定10處發掘文物點,現已全面開展發掘工作。

在殘垣碎瓦中,考古隊員們一鏟一鏟地勘探,不斷尋覓着被曆史湮沒的古代文明,探出小清河沿線的曆史厚度。從龍山時代到唐宋明清,小清河的潺潺流水,也正如一位曆經滄桑的老人的低眉細語,向我們講述着屬于它自己的陳年往事。

如今,它将要煥發出新的生命力,變成一條集防洪、生态、航運、景觀旅遊、文化于一體的黃金水道。

龍山遺存,傾聽遠古的“聲音”

在位于濱州市博興縣店子鎮北營村村北約100米的小清河北岸,北營遺址在這裡呈現出它的“年代容顔”。它的平面呈東西向長橢圓形,東西長約700米,南北寬約400米,總面積約28萬平方米,遺迹較豐富,年代延續較長。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助理館員張恒帶隊在此工作了一個多月,他們白天在工地上發掘,晚上回去修複文物。考古隊員發現,這裡以龍山和漢代遺存為主,另有少量商周時期遺存。

龍山時期遺存是本次考古發掘取得的重要收獲。發掘的遺存以早、中期為主,目前發現的遺迹有灰坑、墓葬、柱洞、溝等,已發掘灰坑20餘座、墓葬2座、窯1座。出土的龍山時期遺物豐富,以陶器為主,器形有鼎、罐、鬶、甗、杯、器蓋等,另出土少量石質和蚌制工具。尤其是數量較多的柱洞和柱礎遺迹,為研究龍山時期的房屋建築方式提供了珍貴資料。

山東考古發掘的龍山大型墓葬屈指可數,本次發掘對魯北地區的龍山文化研究及相關文化的交流影響都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資料,也為研究魯北地區龍山時期的文化特征、聚落形态、社會生産等提供了重要資料。

出土器物拼起古人生活圖景

在博興境内進行發掘的,還有寨卞東南遺址和疃子遺址。

寨卞東南遺址發掘發現的地層共分為12層,其中1層為耕土、小清河現代北側壩體層;2層為現代黃泛沙土層;3層為現代黃河淤積層;4至6層為清末(1892年)盛宣懷修浚小清河時新開河道“出土成堤”地層,該層出土30餘件宋金元明時期瓷片(多為碗),應為河流沖刷而來,後挖河道墊在堤壩中形成,該層也出土有大量漢代陶片、瓦片;7層為紅黏土層,為黃河泛濫形成;8層為河流淤積層,表面有大量腳印殘留,發現少量清代青花瓷片;9層至12層為漢代文化層。

在清理地層及遺迹過程中,出土小件和标本112件,其中瓷器殘片39件(多為宋金至明清時期,器形以碗為主),陶器有71件(主要為豆、盒、缽、碗、瓦當、闆瓦、筒瓦、陶拍、圓陶片、網墜、器座等),鐵器1件(為構件),銅器1件(為五铢錢)。另出土有大量陶片,以泥質灰陶、灰褐陶為主(多素面,其次繩紋,可辨器形主要有豆、盆、甕、罐、釜、陶拍等),出土有大量泥質灰陶闆瓦、筒瓦(多飾繩紋、凸棱紋)和碎磚,出土有少量夾砂灰陶片。

寨卞東南遺址整個發掘區位于遺址南部核心區,考古隊員認為,應與西北約500米處的寨卞遺址有關聯。該遺址不僅出土了較多漢代時期器物,尤其有相當數量可以修複和帶有文字,也發現了清末以來小清河、黃河泛濫和小清河多次修浚的地層,這對研究寨卞遺址、魯北地區漢代文化、小清河河道變遷及修浚曆史等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現在,寨卞遺址南部尚存一土丘,民間傳為“舊城子”。1970年村民修挖溢洪河時,曾發現過墓葬,出土了殷墟三期的青銅鼎、爵和一批青銅镞,顯示該聚落的等級較高,應是該區域的中心聚落之一。寨卞遺址很可能是商末蒲姑城所在地,這有助于考古人員對商周時期的蒲姑國曆史和姜太公建都營丘的真相進行研究。

疃子遺址位于博興縣錦秋街道疃子村西北約1.2公裡。本次考古發掘區域呈長方形,長度約120米,寬度約25米,面積約3000平方米。主要遺迹分布在南水北調水渠南壩下,位于地表下約2.5米,主要遺迹有墓葬、房址、陶窯。發現7座墓葬,陶窯、房址、水井各1處。

7座墓葬,其中5座為圓形磚雕壁畫墓,墓室内保存有磚雕桌椅、燈檠等磚雕結構。其中M1(墓葬編号)底部較好,出土多件瓷器、陶器,還保留部分漆器,瓷器光潔亮麗,質量上佳,為邢窯精品瓷器;M1還出土墓志一合,記載了墓主人生前官職、履曆、祖籍,以及壽命和下葬時間等重要内容。

在發掘區西側,考古隊員還清理了一座窯址。殘留窯室底部,可見磚砌煙道、窯床、灰膛、進料口等結構。在窯室和灰坑内出土較多紅陶片和三角形窯具。發掘區東側,發現一處建築基址,地表可見磚砌牆基、方形石塊柱礎、瓦鋪路面等結構,由于此處之前俢壩,破壞較為嚴重,保留程度有限,在牆基旁出土青瓷實足碗、陶器等。另發現井一處,為磚砌井框,出土陶罐、瓷罐等器物。通過地層層位關系和出土器物,可初步推斷窯址、建築、井為北朝至隋代時期。

考古隊員們清理的北朝至隋的遺迹,則說明當時有居民在此生活并從事手工業生産,結合之前在疃子村出土佛像,說明此處在當時是一處重要的生活生産居住址。從地層堆積上看,在隋代之後經曆洪水淤積時段,直到晚唐時期,此處變成了晚唐時期墓地,對研究博興的水文、氣候、居址變遷提供了材料支撐。

在小清河沿線和洩洪區域文物勘探工作中,高青縣新發現夏莊遺址、擁護村遺址、腰莊——曹坡遺址、胥家村南遺址以及陳莊——唐口遺址周邊新發現春秋至唐宋時期50萬平方米的遺址。

在高青縣黑裡寨鎮胥家村南約500米處,胥家村南遺址(墓地)正緊張發掘中,目前共清理龍山時期墓葬5座、灰坑5個,清理唐代墓葬15座,總共清理面積達1000餘平方米。基本厘清了該遺址(墓地)的地層堆積,該遺址原始堆積為台地地貌,中間高,東西兩側低。開口據現地表2.6米左右,文化層分三大期:唐代,戰國到漢代,龍山早期到晚期偏早。

“清理出的唐代墓葬形制特色鮮明,其中‘扇形’‘馬蹄形’墓室是山東首次發掘的唐墓形制。”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館員劉文濤介紹,“馬蹄形”形制墓室帶有明顯的河北因素,該墓地的發掘為研究唐代中晚期魯北地區與河北地區的交流往來,藩鎮格局下人員流動提供了實物資料。

腰莊——曹坡遺址的文化層堆積,最厚達2米以上,證明此處從龍山時期一直到唐宋時期,均有人類活動。“目前,共清理漢代及後期墓葬20座,出土較多陶壺、陶罐等随葬品,已發現有大量嶽石至商周時期的生活遺迹。”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館員趙益超告訴記者。發掘區南緣的多處墓葬尤其是宋代墓葬存在明顯被破壞迹象,且較晚的紅褐色膠黏淤土直接疊壓墓葬以及墓磚,說明現小清河河道開通不會早于宋代,或能與曆史記載有吻合之處。

目前,遺址已清理至商周時期地層,還有大量嶽石至商周時期的生活遺迹等待清理。它們堆積情況複雜,包含灰坑、房址、夯土基槽等,堪稱了解當地曆史文化的“活化石”。

擁護村遺址已發現墓葬2座,已發現并清理周代灰坑23座,主要是西周晚期至東周時期,可能是規模較小的一般聚落。夏莊遺址已清理周代灰坑2座、龍山時期灰坑9座。

古今“對話”,曆史“活起來”

5座龍山時代墓葬、15座唐代墓葬、山東目前僅有的一處“馬蹄形”墓室、數件随葬器物……這場成果豐碩的“尋寶”行動,讓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考古隊員們倍感欣慰。小清河兩岸遺址的發掘,從曆史、文化、地理、水文等各方面提供了大量的實物資料和證據支持,極大豐富了山東的文化内涵。“小清河既是一條黃金水道,更是一條文化長河。”省文化和旅遊廳文保處處長、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王守功說。

讓小清河沿線沉睡的遺址“活起來”,是對遺址保護與利用的有效途徑。“2020小清河文物保護利用媒體采風行”期間,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博興縣文化和旅遊局、博興縣博物館聯合舉行了“考古工地開放日及文物保護講座”活動,開放寨卞東南遺址發掘工地,讓公衆走近考古、了解考古和宣傳考古,加強文物保護工作。在活動現場,觀衆饒有興緻地聽取工作人員講解,并紛紛拿出手機拍照記錄。

“孩子從電視、手機裡看到過文物,但是沒有親眼見到過文物出土前的樣子,今天在考古現場看到的東西,讓曆史知識‘活起來’。”博興縣市民馬先生帶着一年級的兒子在遺址現場,共同揭開了考古的神秘“面紗”。

“本次考古發掘發現的主要遺址和出土器物,為研究當時的喪葬習俗、風俗習慣、手工業水平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資料。紀年瓷器、漆器、模型明器為古代手工業方面的學術研究提供年代斷定的标準。墓葬結構為研究圓形磚室墓的起源與發展提供了新的材料和佐證。”博興縣文化和旅遊局局長王志強說。

在談及博興縣遺産保護時,王守功提出了加強對文化遺産的保護和利用,将遺産保護利用規劃納入國土空間規劃,加大國家财政、省級财政、地方财政、社會資本投入的經費保障等建議。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