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重陽節的來曆簡要概括

重陽節的來曆簡要概括

民俗 更新时间:2024-06-17 09:54:07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農曆九月初九為傳統的重陽節,就在今日。兩千多年來,它早已不是簡單的自然時令,登高節、茱萸節、祭祖節、菊花節等等都是在話重陽。及至今日,它也成了頗富人情味的節日——老年節。此刻,靜心撫思,感悟中國人賦予重陽的厚重的時間感與生命感。

重陽節是中國傳統節日,經過兩千多年的華夏文明沉澱,一直延續至今。古代人們過重陽節,認為這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登高賞菊相習成俗,在唐詩宋詞中就有不少關于賀重陽的佳作廣為流傳;1989年,中國又将農曆九月九日定為了“老人節”、“敬老節”,賦予了重陽節孝敬老人,尊重長輩的含義,亦有祈福轉運之說。

重陽節的來曆簡要概括(歲歲重陽今又重陽)1

歲歲重陽

重陽節是在每年農曆的九月初九。古人為何選擇這一天作為節日?又為什麼稱為“重陽”?從現存文獻看,《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與月皆逢九,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翻譯成英文即“Double-Ninth Festival”。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九”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數字。“九”在古數中既為“陽數”,又為“極數”,指天之高為“九重”,指地之極為“九泉”。同時,九又與“久”同音,九九即“久久”,寓意長壽長久。

重陽節的來曆簡要概括(歲歲重陽今又重陽)2

民俗學家認為,重陽節在戰國時期已經形成。西漢時期長安近郊就有了九九登高觀景的風俗。魏晉南北朝時,重陽節已為民間普遍重視。《四民月令》中說:“重陽之日,必以糕酒登高眺遠,為時宴之遊賞,以暢秋志。酒必采茱萸以泛之,既醉而還。”

重陽節的來曆簡要概括(歲歲重陽今又重陽)3

到了唐代,重陽節被正式定為民間節日。明代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慶祝,皇帝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志。及至清代,依舊盛行,沿襲至今。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古人如此過重陽↓↓

登高節

金秋九月,天高氣爽,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晉代詩人謝靈運為重陽登高制作了一種“謝公履”,前後有活動屐齒,使登高更為方便。杜甫的《登高》被譽為“七律之冠”,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

重陽節的來曆簡要概括(歲歲重陽今又重陽)4

《登高》

〔唐〕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裡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濁酒杯。

茱萸節

茱萸,重陽節的重要标志,一種常綠小喬木,樹幾乎可以長到一丈多高,葉為羽狀複葉,初夏開綠白色小花,結實似椒子。秋後成熟,果實嫩時呈黃色,熟後變成紫紅色。茱萸雅号“辟邪翁”,古人認為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避難消災,或将其佩帶于臂,或插在頭上,或以其作香袋佩帶。

重陽節的來曆簡要概括(歲歲重陽今又重陽)5

《宣州九日寄崔侍禦》

〔唐〕李白

九日茱萸熟,插鬓傷早白。

登高望山海,滿目悲古昔。

祭祖節

重九之日,九九相疊,思念亦重重。民間還要舉行祭祖活動,登高之際,祭掃祖墓,紀念先人。因而,重陽與除夕、清明、中元并稱為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一些地方有“三月小清明,重九大清明”之說。

重陽節的來曆簡要概括(歲歲重陽今又重陽)6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陽節的來曆簡要概括(歲歲重陽今又重陽)7

菊花節

農曆九月俗稱菊月,菊又名“延壽客”,為長壽之花。三國魏晉起,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據傳賞菊源起于詩人陶淵明。此外,也有重陽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如此。清代北京重陽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兇穢,以招吉祥”。

重陽節的來曆簡要概括(歲歲重陽今又重陽)8

《飲酒·其五》

〔東晉〕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飲菊酒

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 我國釀制菊花酒,早在漢魏時期就已盛行。古時菊花酒,是頭年重陽節時專為第二年重陽節釀的。九月九日這天,采下初開的菊花和一點青翠的枝葉,摻和在準備釀酒的糧食中,放至第二年九月九日飲用。《荊楚歲時記》載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蓮耳,飲菊花酒,令長壽。”

重陽節的來曆簡要概括(歲歲重陽今又重陽)9

《醉花陰》

〔宋〕李清照

薄霧濃雲愁永晝,

瑞腦消金獸。

佳節又重陽,

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除了以上較為普遍的習俗外,還有吃重陽糕、放紙鸢等。“糕”與 “高”諧音,取“步步高“的吉祥之意。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随意。農曆九月,南方季風漸強,秋高氣爽,也正值放風筝的好時節,現在福州、南京、惠州等地還保留着這種習俗。

今又重陽

周朝有儀制,“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鄉,七十杖于國,八十杖于朝,九十者,天子欲有問焉,則就其室以珍從。”說的是随年事增高,老人受尊敬的範圍便由家及國。中國政府在1989年将每年的重陽節定為“老人節”、“敬老節”。2012年12月28日,新修改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明确,每年農曆九月初九為“老年節”。

也許插茱萸、簪菊花已離你我有些遙遠,但敬老孝親,無需耳提面命,理應根植于骨血,代代相傳。

重陽節的來曆簡要概括(歲歲重陽今又重陽)10

孝敬父母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畢竟百善孝為先,我們總是習慣于在感恩的日子裡口口聲聲的喊着最愛自己的爸爸媽媽,卻不知道有多少人真正的為父母送上一份貼心的禮物,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口頭上。

重陽節的來曆簡要概括(歲歲重陽今又重陽)11

他們

我們的至親

小時候,你在鬧他們在笑。長大後,你在忙碌他們在等待。寒來暑往,光陰似箭。時間不知不覺的飛走了,他們臉上多了歲月的痕迹。

你還記得哪一刻突然覺得父母老了嗎?你有想過為父母做點什麼嗎?你計算過那道“殘忍的”還能陪父母多少時間的數學題嗎?

再逢重陽,讓我們把兒時的陪伴還給父母。

他們

我們不遠的将來

發蒼蒼,視茫茫,齒晃晃……截至2016年年底,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超過2.3億,預計到2020年将增加到2.55億人左右。“老”,對每個人都遲早冉冉乎将至。可曾想過,當你老了,生活會是什麼樣子?

本該安享晚年,現實卻——

他們,正在走失。去年發布的《中國老人走失狀況白皮書》顯示,全國每天平均走失1370位老人。

重陽節的來曆簡要概括(歲歲重陽今又重陽)12

他們,正在失憶。我國目前近1000萬阿爾茨海默病(俗稱“老年癡呆”)患者。這個病的殘忍在——孩子怎樣成長的,老人就是怎樣退化的。

他們,正在凋零。有的失去老伴,有的失去孩子,有的失去健康,有的失去陪伴……據調查,我國約8%的老年人有較明顯的抑郁症狀,呈逐年上升趨勢,造成此病症的首因——孤獨。生存本就艱難,精神上的無所依靠更心酸。他們,如同一座座孤島,稍有不慎,随即沉沒。

重陽節的來曆簡要概括(歲歲重陽今又重陽)13

今日重陽節,也是我國第29個老年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關愛自家的老人,也給予身旁的銀發群體更多關懷。

畢竟有一天,你我,終将暮年。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