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農曆的三月三,是壯族、侗族、瑤族、布依族、畲族、黎族等少數民族的節日,尤以壯族最為隆重。在中原有三月三拜軒轅的說法。
農曆三月三,也是壯族的歌節。據記載,歌節已有上千年曆史。壯族山歌的發展尤為突出,歌會十分盛行。到了清代,形成了數百人以緻數千人聚唱的大規模“歌圩。
三月三在廣西是法定節假日!
三月三的由來一:紀念歌仙劉三姐
壯族歌仙“劉三姐”經常用山歌歌頌勞動和愛情,揭露财主們的罪惡。劉三姐從小愛唱山歌,成年以後容貌美麗,出口成歌。後世的人為了紀念這位歌仙,便在每年農曆三月三,唱山歌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三月三的由來二:堅守真愛
很久以前,有一對青年男女,從小相愛,他們很會唱山歌,談情說愛都是用山歌來表達,但因受到家人反對,他們不能結為夫妻,便雙雙殉情。青年們為了紀念這對堅貞的情侶,每年在他們殉情的日子,聚集起來唱山歌,并逐漸形成“三月三”歌圩。
三月三的由來三:對歌尋親
遠古時期,某家有三個很漂亮的女兒,上門求婚的人絡繹不絕,但父母都看不上。後來父親想了個點子——— 讓求婚的後生仔當場唱歌,誰唱得最好,漂亮的女兒就嫁給誰。結果通過唱歌,三個女兒都找到了如意郎君。從此之後,唱歌成了一種男性求偶的形式,并發展成為歌圩。
三月三的習俗01
包五色糯米闆
壯鄉人在三月三有吃“五色糯米飯”的習俗,也是這天祭祖中必不可少的祭品。
攝影 / 周燕新
壯族十分喜愛五色糯米飯,把它看作吉祥如意、五谷豐登的象征。五色糯米飯顔色鮮豔,由白、黃、紅、紫、黑五種顔色組成。五色糯米飯不僅美觀、美味,而且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
用來染紅顔色的“紅蘭草”具有生血作用,染黃顔色的栀子和黃姜具有清涼解熱等作用,染紫色用的紫蕃藤,而染黑色用的則是楓葉。
《本草綱目》裡說楓葉“止瀉益睡,強筋益氣,久服輕身長年”的作用。用楓葉煮出來的飯,能“堅筋骨,益腸胃、補髓。”
02
搶花炮
搶花炮是流行在侗族、壯族和仫佬族等到民族中間的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的活動。據考證已有500餘年的曆史,由于有強列的對抗性、娛樂性和獨特的民族風格,所以數百年來長盛不衰。
在農曆三月三以及秋收之後,廣西一些少數民族地區民間會自發組織搶花炮運動。男女老少都會穿上節日盛裝,天剛亮就争先恐後地奔向活動場所,搶得花炮的人被認為來年最有福氣,也最受姑娘青睐。
03
繡球傳情
歌圩的繡球是姑娘們在節前趕制的工藝品,制作工藝都很精巧,個個都是絲織工藝品:十二花瓣連結成一個圓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着一年中的某個月份,上面繡有當月的花卉。有些繡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繡球内裝豆粟或棉籽。球上連着一條綢帶,下墜絲穗和裝飾的珠子,象征着純潔的愛情。
在對歌的時候,姑娘遇見了中意的男子,她就把繡球抛出,那美好的愛情随着繡球,在充滿濃情愛意的空氣裡,劃開了一道飄着桃花香的弧線,輕輕地落入情郎的手中。
04
打扁擔
“打扁擔”是廣西壯族民間流傳千年的原生态舞蹈,當地各族群衆通過“打扁擔”活動祈求上蒼保佑風調雨順、人壽年豐。
05
對歌談情
三月三歌圩是男女青年進行交際的好時機。每逢歌圩,方圓數十裡内的男女青年聚集在歌圩點。小夥子在歌師的指點下與中意的姑娘對歌。
06
打銅鼓
廣西的一些少數民族素來有在節日慶典或祭祀中擊打銅鼓的習慣,這一風俗一直沿襲至今。
銅鼓是壯族最具代表性的文物,不僅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征,也曾是傳遞戰争信号、陪葬和祭祖驅邪的器物使用。壯族每逢婚喪嫁娶、喬遷新居和盛大節日,都有打銅鼓、唱山歌的習慣,銅鼓文化已經成為壯族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07
碰彩蛋
彩蛋是把熟雞蛋染成彩色用以傳情之物。小夥子在歌圩中手握彩蛋去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如果不願意就把蛋握住不讓碰,如果有意就讓小夥子碰。
蛋碰裂後兩人共吃彩蛋,這就播下了愛情的種子。如今,碰彩蛋有了“碰碰碰,碰出好運氣”的意頭。
— End —
更多有趣的民俗活動,盡在嗨走自駕APP~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