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妃制度在兩千多年前的秦朝就已經創立了,“後宮佳麗三千人”描繪的就是後宮龐大的妃嫔群體,其實這是誇張的說法,後宮妃嫔的名額隻有一百多人,有些時候還不一定滿額。妃和嫔在很多方面都有區别,妃在地位上要高于嫔。有人說這兩個稱呼最大的不同就是待遇方面,包括出行乘坐的車馬數量、賞賜、飲食等。
其實這些乃是身外之物,她們不過都是玩偶似的,服務于專制皇權。并不是所有妃嫔都能得到皇上的寵幸,絕大多數都是在後宮中度過了沉悶孤獨的一生。
而且,在後宮還有大量可供皇帝和妃子使喚的宮女,這些宮女運氣好的也能得到皇帝的臨幸,所以妃嫔們還有大量的候補人員,皇上從來就不會缺妃子。如若要是有幸受到了皇帝的寵幸,也會招來嫉妒和種種憂患,從這種角度來說,妃和嫔又有什麼區别呢?
在曆史上,妃和嫔的稱号是慢慢演化來的,早在秦朝時期,隻有“皇太後、皇後、美人”這種順序,魏晉時期有三夫人,曹魏首次運用“妃”來作為帝王配偶的稱呼,晉武帝置九嫔,明代則是有妃無嫔,此時的位号等級沒有那麼嚴格,但是貴妃是衆妃之首。
滿清入關後,還沒有完善的後宮制度,直到康熙時期才完善了後妃制度,排列順序依次是“皇後、皇貴妃、貴妃、妃、嫔、貴人、常在、答應。”妃四人、嫔六人,級别越低,人數越多。她們分居十二宮,妃嫔都住在正殿。
至于誰是妃、誰是嫔,都根據皇帝個人喜好來定。其實除了皇後是正室,其它都是妾。隻不過她們侍奉的是皇帝,所以都叫妃嫔。妃的地位僅次于後,本意是王侯的正室,而嫔原本其實是宮女的意思,是側室。所以從外在看來,還是有很多區别的。比如,妃能夠穿和貴妃一樣的黃金色的朝服,而嫔卻不能,而且妃身上的配飾也比嫔要多很多。
在甄嬛傳裡面,甄嬛還不是皇後的時候,分配到的過冬的煤就要比華妃少很多,不僅在用方面是這樣,在飲食方面,分配給妃的豬肉有十二斤,而給嫔的就隻有八斤,給妃能有一隻鵝和兩隻雞,而給嫔的就隻有半隻鵝和一隻半的雞。妃一個月的銀子有兩百兩,相當于現在的7500元,而嫔一個月的銀子有兩百兩,相當于現在的5000元。本來依靠别人,決定權也就從來不是在自己身上,隻能任人擺布。
不同級别的後妃,在政治、經濟方面享有的權利也不同,像皇後就能統攝後宮。但是妃和嫔的另一個區别,就是嫔其實是一個最低的要求。其他的例如貴人和答應,她們就隻能住在嫔妃的側殿,平時也可以被嫔或者妃使喚,就連自己的孩子,也能随便就被妃或嫔抱走,自己即使生下了皇子,也必須交給妃嫔撫養。
這就是為什麼後宮隻有十三個主要的宮殿。因為按照這種排位順序,皇後和皇貴妃和嫔、妃,加起來,也總共才13個人,一百多号人裡面,就這13個人,勉強算有保障。成為“嫔”就相當于正式納入了編制内,而一旦納入了編制内,以後就算皇帝先走了,下一任皇帝也會善待自己,自己的晚年也可以得到安置。但是那些嫔以下的,就什麼都沒有了,下一任皇帝也未必會善待她們。
最可怕的一點是,嫔位以下的,碰到皇帝去世,是要被拉去皇陵陪葬的。女子入宮時才十幾歲,一入宮就遇上皇帝去世,隻能陪葬的事例,不是沒有發生過。
所以嫔和妃的最重要的一個區别,不是那些外在的東西,而是“嫔”不僅僅隻是一個位分,它還是一個保護傘,保護自己的晚年、保護自己的孩子。對于絕大多數女子來說,嫔是最低的一個需求,而妃則是她們的夢想,因為成為皇貴妃和貴妃太難了,而成為皇後太遙不可及,所以妃其實是大部分宮中女子的夢想。
但是要在後宮這一百多号人當中,選出僅僅六個的嫔,就看女子們怎麼争取了。所以才會有那麼多的宮鬥,宮鬥的背後,其實都是一個個正常的人的訴求啊。那得有多少女子,用自己的青春換來孤獨和落魄,要是有些嫔以下的,活得比皇上還久,那麼等待她的命運,就是像丢掉沒有任何價值的東西一樣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