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記》全文共1229個字,其篇幅短小精悍,内容相當豐富、精辟、深刻,是中國先秦時期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的概括和總結。《學記》是以《大學》為其政治基礎,以《中庸》為其哲學基礎的。其内容涉及教育作用、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學原則、教學方法以及師生關系、教師問題等方面。
《學記》專門對教育與政治的關系、學制、學校管理和教育教學原則方法等有關教育理論與實踐的問題,做了比較系統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論上的闡述,含有豐富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目的與作用
《學記》繼承了先秦儒家的一貫思想,把教育作為實施政治,進行社會管理的最有效手段,所以《學記》一開篇就用格言式的優美語言論述了教育的目的與作用。《學記》開篇指出,自古以來,凡是有作為的統治者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僅僅依靠發布政令、求賢就士等手段是不可能達到目的的,統治者要想使百姓遵守社會秩序,形成良風美俗,從而達到天下大治的目的,必須發展社會教化,通過社會教育手段,提高全體國民的文化素養和道德自覺來實現。另外,人雖具有天生的善性,但是,不接受教育,不經過努力學習,就無法懂得道理,更不能遵守”王者”的法令。這就像一塊美玉一樣,質地雖美,但不經過仔細地雕琢,就不能成為美器,古代的帝王深谙此理,他們在建設國家,統治人民的過程中,始終高度重視發展教育,使其優先發展。
《學記》的作者以托古改制的方式,用格言式的精美語言闡發了教育在移風易俗和建國君民中的作用,強調了教育為社會政治服務的目的,從而把教育與個人發展與社會進步密切相聯,尤其突出了教育的政治功能,形成了中國古代教育的突出特色。
二、教育制度與内容
《學記》在強調教育的作用,闡明了教育目的的同時,規劃了學校教育制度,提倡建立嚴格的學校考核制度。
首先,《學記》的作者規劃了教育體系。他提議在不同的地方行政機構中建立不同等級的學校,在中央建立國立大學和小學以形成縱橫交錯的教育網絡,塾、庠、序、學就是設在家、黨、術、國的學校。這一提議對中國古代教育體制的形成影響極大,漢代以後,逐漸形成了中央官學和地方官學并立的教育體制。其次,《學記》的作者提出了确立學年編制的設想。他主要談到了大學的修業年限和時間安排。他把大學的教育劃分為“小成”和“大成”兩個階段。“小成”階段學習年限為七年四級,“大成”階段為二年一級。這是古代學校教育中最早的關于年級制的設想。
《學記》提倡大學必須建立嚴格的成績考核制度,平時的小考要經常進行,大的成績考核要每隔一年進行一次,每次考核必須有明确的标準。大學每年都招收新生入學,大的成績考核每隔一年進行一次:第一年考察學生”離經辨志”,即給經書析句分段的能力和學習志趣;第三年考察其是否“敬業樂群”;第五年考察其是否能夠做到“博習親師”;第七年考察其“論學取友”的能力,符合标準的,叫“小成”;再過二年即九年考察學生能否做到“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即對知識能融彙貫通,其思想和行為皆能堅實不移,符合标準的就叫“大成”。
《學記》指出,天子委派的政府官員或天子本人不到夏季大祭完畢,不要到學校裡來視察和考核學生的學業成績,以使學生有更充裕的時間按自己的志趣從容地學習。這種天子視學制度後來被繼承下來,成為中國封建教育制度的優良傳統。
由此可見,《學記》所提倡确立的成績考核制度具有循序漸進,智德并重的特點,反映了中國古代教育重德重智的傳統。
三、教育原則與方法
《學記》總結先秦以來教育成功與失敗的經驗教訓,從指出問題為切入點,提出教育、教學過程中必須遵循的原則和應該采用的方法。
首先,《學記》指出當時教育、教學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所謂“呻其占畢”就是教師隻讓學生大聲朗讀課文,而不讓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多其訊言”就是隻煩瑣地提問,一味地教訓、灌輸,而不注意學生主動精神的培養;“及其數進而不顧其安”的意思就是在教學過程,教師隻顧趕速度,搶時間而不考慮學生接受能力;“使人不由其誠”的意思是教學隻從教育者的願望出發,而不考慮學生的内心需要;“教人不盡其材”是指教師不考慮學生在個性及才能上的差異,教學一刀切,沒有因材施教。這幾大弊端對教學工作的危害極大,它導緻學生讨厭學習和怨恨教師,把學習當成是痛苦的事情,而體會不到其中的樂趣,這樣雖然表面上看學生是每天都在學習,但卻在學業上沒有獲得實質性的進步,即使勉強結束了學業,也會很快遺忘掉。
為了糾正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學記》論述了“教之所由興”和“教之所由廢”的道理,提出了教學過程中應遵循的原則與方法,即“預時孫摩”四條重要教學原則:一、“預”,就是預防為主的原則。《學記》提倡“禁于未發”,即當學生的壞思想、壞毛病還沒有形成的時候,就把它消滅在萌芽狀态之中。實踐證明改造舊的要比塑造新的艱難得多,正如《學記》所言,“發然後禁,則扞格而不勝”,所以無論是文化知識的教學,還是道德品質的養成,都應堅持預防為主,塑造為主,改造為輔的原則。二、“時”,就是“當其可”,是及時施教的原則。《學記》要求教學必須把握住恰當的時機,及時施教。這具體包括兩層含義:一是青少年要适時入學,在最佳的學習年齡入學讀書,莫失良機;二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把握住施教的關鍵時機,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當學生對知識有強烈渴求的時候,給予及時點化。否則,錯過了學習的最佳年齡,錯過了形成某種心理品質的關鍵期,“勤苦而難成”。三、“孫”,就是“不淩節而施”,即循序漸進的原則。《學記》強調“學不躐等”,其主要意思:一是必須考慮學生認識活動的順序,即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安排教學内容,設計教學方法;二是遵循科學知識内部的邏輯系統進行教學,否則“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四、“摩”,就是“相觀而善”的原則。《學記》強調師友之間的切磋琢磨,互相取長補短,在集體的研讨、争鳴、競争中借助集體的力量共同進步。否則,如果一個人孤獨地學習,脫離集體環境拒絕學友的幫助而閉門造車,必然造成“孤陋而寡聞”的窘态。但是,擇友又必須要慎重,如果與不三不四的人結交,不僅不能達到“相觀而善”的目的,反而還會違背師長的教誨,甚至荒廢了學業,正所謂“燕朋逆其師”、“燕辟廢其學”。
《學記》對中國教育史,也是對世界教育史的最大貢獻還在于它首次提出了長善救失、臧息相輔的教學原則,繼承和發展了孔子以來倡導的啟發誘導,即善喻的教學原則。
長善救失原則:《學記》指出在四個方面的缺點或失誤,或貪多嚼不爛;或知識面太窄,片面專精;或避重就輕;或淺嘗辄止,畏難而退。這四種缺點是由于學生學習時的心理狀态不同所造成的,即“心之莫同也”。做為教師,必須了解學生的學習心理,了解不同學生之間的心理差異,做揚長避短,補偏救弊的工作,促進學生的正常發展。
臧息相輔原則:《學記》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善于處理好正課學習與業餘愛好之間的關系,使正課學習有主攻方向,業餘愛好廣泛多樣,而且使業餘愛好有助于正課的學習。它指出業餘愛好即“居學”可以輔助正課學習,因為如果課外不彈奏各種樂器,課内就不能熟練地學習琴瑟;課外不學習歌詠,不吟詠雜詩,課内就不能深刻地理解《詩經》;課外不練習灑掃應對進退這些雜事,課内就不能很好地學習禮儀。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正确處理課堂學習與業餘愛好之間的關系,使正課學習,即“藏”有主攻方向,學有所成(修);業餘愛好,即“息”活潑多樣,饒有興緻,使整個教學活動成為張弛有節、嚴肅活潑的愉快過程。
啟發誘導,即善喻原則:《學記》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鼓勵學生積極思考,使教學過程成為師生雙邊共同活動的過程,這是從教必須遵循的指導性原則。它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啟發誘導。引導學生卻不要硬牽着他們的鼻子走,這樣才能使師生之間和悅相親;對學生嚴格要求,但卻不要壓抑其個性與需求,隻有這樣才能使學生感到學習雖有壓力但卻容易達到目标,不至于“苦其難而不知其益”;引導學生打開思路,但不要急于提供現成的答案,才能養成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在教學過程中真正做到了“和易以思”,就算是善喻了。這是《學記》對孔子啟發誘導教學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四、教學管理與教師
《學記》提出了學校管理的具體措施,首先特别重視大學的入學教育和對學生日常行為的管理。《學記》把入學教育作為大學教育的開始,要求在開學當天,王子率領文武百官親臨學宮,參加典禮,用新鮮的蔬菜、水果等祭祀先聖先師,以表示尊師重道之意。開學典禮結束後,新生入學首先學習的内容是《詩經·小雅》中《鹿鳴》、《四牡》和《皇皇者華》三首君臣宴樂的詩。這是為了告訴學生,大學教育是培養政府官員的,上了大學就是”官其始也”,就等于踏上了仕途的第一步,就要思考如何才能做一名忠于君王、勤政愛民的好官。入學教育結束之後,進行日常教學工作。教學過程中有一定的訓誡儀式。上課時,學生隻有聽到鼓聲才能打開書箧取書,目的是培養學生對待學業的嚴肅認真的态度。教師上課之前應準備好懲罰學生的教鞭(即”夏楚”),目的是嚴肅課堂紀律,使學生不敢因懈怠而荒廢了學業。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經常考察學生的學習狀況,及時發現問題,進行正确引導,但不要指手畫腳說得太多,要給學生獨立思考的餘地,讓學生充分體會學習的樂趣,培養強烈的求知欲和自學能力。年幼的學生要注意多聽少問,依循由淺及深的學習順序,做到”學不躐等”。這是大學進行日常教育教學管理的基本規程和行為指南,明确具體,具有很強的可行性。
《學記》繼承了先秦儒家,尤其是孔子和荀子重視教師問題的傳統,認為教育教學成敗的關鍵在教師。有了好的教師,不合理的規章制度可以得到斧正,不科學的内容體系可以獲得調整,不明确的教育目标可以明确突出。關于教師的作用以及教師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學記》均有論述。
《學記》賦予教師以崇高的地位,用“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來形象地說明教師在教育過程中的主導作用。由于人才的成長離不開教師,社會的進步亦離不開教師,所以《學記》提出了尊師的思想主張。
《學記》提出教師的主要職責是“長善救失”。教師的責任是重大的,全社會都應尊重教師:“三王四代唯其師”,這就必然對教師應具備的素質提出很高的要求。教師應該具備“為長”“為君”的素質。
《學記》具體談到教師應具備的素質,則包括四個方面:一是具有很高的政治素質和道德覺悟,因為“師也者,所以學為君也”。二是要有廣博的知識。“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必也其聽語乎”,隻靠事先備好的課,然後照本宣科,背誦現成的答案,是當不好老師的,做一名合格的教師,必須有廣博的知識基礎,且精通自己所教授的專業知識,做到博大精深,能夠随時回答學生所提出的問題,形成合理的知識結構。三是要懂得教育規律。知道“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的道理,“然後可以為人師也”;要靈活地運用教育原則和方法,在教學過程中能夠做到“博喻”,即善于啟發教學。既了解所傳授知識的重點、難點,又洞悉學生資質方面的差異,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有針對性地教學是一個合格教師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之一。四是要求教師必須具備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其言也,約而達,微而臧,罕譬而喻”。意思是說,教師在講解問題的時候,應該做到語言簡明而透徹、精微而穩妥,舉例不多但卻具有典型性,能夠充分地說明問題。
關于教師如何進行自我提高的問題,《學記》在世界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學相長”的命題。“教學相長”本意是指教師自身要不斷地向書本學習和向教育實踐學習。由于這兩種學習活動的相互推動,才使得教師不斷進步,因此,《學記》提倡教師一方面必須向書本學習,隻有學習才能發現自己在知識積累上的缺陷和不足,使自己不斷進步,這是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徑;另一方面就是要在教學實踐中學習,在教學實踐中發現自己還有給學生講不明白的問題,即“知困”,才能促使自己自強不息,不斷提高業務水平。隻有通過“學”的實踐,才會看到自己學業方面的差距;隻有通過“教”的實踐,才會看到自己知識和經驗方面的貧乏。看到差距,才能力求上進,看到貧乏,才能鞭策自己,從而得出“教學相長”的結論。後來也将“教學相長”引申為師生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彼此激勵的辯證統一關系。無論是本義,還是引申義,“教學相長”命題的提出都是《學記》對世界教育史的重大貢獻。
《學記》主張課内與課外相結合,課本學習和實際訓練相結合,既要擴大知識領域,又要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習慣。《學記》重視啟發式教學(“開而弗達則思”),重視教學的循序漸進(“不陵節而教之謂孫”),強調激發學生内在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學習的自覺性;重視因材施教;主張從了解學生學習的難易,才質的美惡,作為啟發誘導的依據;主張由淺入深,從易到難,從簡單到複雜的教學順序,并且提出一條積極性的教育原則,即要在學生不良的行為沒有發生前,引導他們向善的方面發展;并指出在學習過程中同學之間要取長補短。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