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逛逛巴紮
便随處可見一堆堆這樣土黃色、像窩窩頭的東西
外形醜陋的土肥皂。
但提起肥皂,人們卻并不陌生
眼前這些外形醜陋的“石頭”
就是新疆的“土肥皂”
2008年,土肥皂制作工藝被列入阿克蘇地區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如今土肥皂經過改良加工和包裝
成為了村民們脫貧緻富的好幫手
買買提·亞合甫:把土肥皂做成“庫車名片”
打開某寶軟件,搜索“庫車土肥皂”
不少人好奇這個外表其貌不揚
還帶有一股怪味的肥皂
在各種洗滌用品滿天飛的今天
為何能占據一席之地
淘寶截圖。
在庫車市,土肥皂的主要制作地在烏恰鎮
以家庭作坊為主,不過二三十家
當地人将它稱為“吐哈齊蘇甫”,意為“圓形肥皂”
因為它原生态,去污力強
用來洗滌嬰幼兒的衣物,安全健康
淘寶截圖。
土肥皂的制作方法比較簡單
以殘剩的羊尾巴油為主要原料,将其用火反複三次熬制
然後使用模子固形
固形後再接受太陽的烘幹
新鮮的土肥皂就這樣誕生了
這種制作肥皂的方法已有上百年曆史了
最初人們用草籽油餅和草木灰水做肥皂
如今變成了棉花籽油餅和堿水
不變的是,傳統的制作方法,和純天然的原料
由于不含香精等添加劑,土肥皂的味道曾讓很多人望而卻步
2008年,土肥皂制作工藝被列入阿克蘇地區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買買提·亞合甫成為項目的傳承人
為了将它推廣開來
他對土肥皂進行了改良
加入蜂蜜、薰衣草汁等天然原料
再适當加一些現代包裝
讓小小的土肥皂受到更多人的青睐
2015年,買買提·亞合甫專門為新産品注冊了商标
2016年,為了擴大銷路,他又開了一家淘寶店
最多的時候,一天有20多個訂單
主要發往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
如今,他最大的心願是“把土肥皂做成庫車的名片”
蒙泰依們和她們的黑肥皂
阿勒泰地區青河縣查幹郭勒鄉江的傳統夏牧場
在額爾齊斯河、烏倫古河源頭的濕地
為了減少過度放牧,保護濕地
當地一直在尋找牧民的可替代生計
由于常年遊牧,以草原為家
村裡的婦女們幾乎人人都會制作一種獨特的黑肥皂
村裡的婦女們在制作黑肥皂。
黑肥皂常被當地牧民用來洗頭、洗澡
制作黑肥皂的主要原料
是在野外常見的野草
茴茴草,也叫灰藜、灰苋
經過曬幹後與動物油、水混合熬制而成
這些草在江布塔斯村随處可見,割了還能再生
各種動物油也是自家宰牛羊剩下的
村裡有個近70歲的哈薩克族老人蒙泰依
她有一手祖傳的制作黑肥皂的手藝
2017年,駐村工作隊和一家環保公益組織
被老人制作的黑肥皂引起了注意
于是便開發了開發黑肥皂公益項目
蒙泰依開始帶着30多名姐妹們熬制黑肥皂
包裝精美的黑肥皂。
工作隊送來了制作黑肥皂的精美模具
還為配上了漂亮的刺繡布包裝袋
并起名“蒙泰依們和她們的黑肥皂”
制作出來的黑肥皂。
2019年5月
“蒙泰依們和她們的黑肥皂”
開始在線上公益店銷售
新疆山水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中心還把黑肥皂
推廣到國内環保産品的銷售平台
吸引了一批高端消費者
銷售出近千塊黑肥皂,累計收入近3萬元
蒙泰依們和她們的黑肥皂。
今年6月
“蒙泰依們和她們的黑肥皂”環保公益項目
入選由生态環境部、中央文明辦共同組織開展的2020年“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主題系列活動十佳公衆參與案例
黑肥皂不僅為鄉親們賺了錢
還成為村裡發展旅遊的特色項目
這兩年,不斷有外地遊客來到村裡
體驗最傳統的方法制作黑肥皂過程
看到用了一輩子黑肥皂變了模樣
蒙泰依說:“要一直把這項傳統手藝堅持下去。”
阿布來特的土肥皂在巴紮熱銷
圖片來源:趙佳插畫作品
穿過伊甯市阿依東街九巷
走進一個不起眼的小房子裡
一位老人正站在一口超大的鍋
費力地進行攪拌
老人名叫阿布來特,今年70歲
是第三代土肥皂的手藝傳承人
他從1970年開始學做土肥皂
如今已有50年制作經驗
土肥皂
上世紀四十年代
很多人家還在用蠟燭照明
蠟燭裡含有一半制作土肥皂的原料
老人的父親便以制作蠟燭為生
後來,有了電以後蠟燭滞銷
便開始轉做土肥皂了
土肥皂的原料是堿、牛油、羊油、馬油、牦牛油
按一定比例放入大鍋裡加水熬制8個小時
當原料由白色逐漸變黃
要不時地拿着木棍攪拌使其均勻
後來,父親老了
将這門手藝傳給了阿布來特
正在晾曬的土肥皂。
如今
他制作的土肥皂在當地的巴紮上熱銷
不少人還通過微信向老人的兒子購買
三元錢一塊的土肥皂
一個月能給他帶來3000多元的收入
老人說,希望将這個傳統手藝繼續發揚下去
讓更多的人學習制作土肥皂
和兒子商量着還要給土肥皂包裝加工
争取更大的市場
文/記者劉萌萌 圖/由庫車市委宣傳部、青河縣委宣傳部、 伊甯市委宣傳部提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