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音欣文
雅欣讀紅樓夢曲
《紅豆曲》③
撰寫/講述:曹雅欣
洞箫 演奏:徐 波
文本閱讀
雅欣讀紅樓夢曲
——紅豆曲③
(三)似谶似真
唱《紅豆曲》時的寶玉,即使再婉轉深情,也還是唱過就罷、繼續遊樂,他萬萬不會想到,這一首命中注定不簡單的《紅豆曲》,并非是他此刻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泛泛之作,終有一日,這曲子要成為他自己的詩谶,成為他命運的預示。
——歌裡唱“開不完春柳春花滿畫樓”,這樣花滿春光的景色,正是林黛玉寫《桃花行》的時節。在《桃花行》裡,黛玉寫過“桃花簾外東風軟,桃花簾内晨妝懶”,那時節正桃之夭夭,人也正是灼灼好顔色,生活似乎在朝着一個粉紅色的夢進發。然而,就像黛玉所住的潇湘館曾經是“鳳尾森森,龍吟細細”的幽美,讓寶玉在這裡度過了多少個午後的閑散時光,有朝一日卻要蕭索成寶玉獨自來時、伊人不在的“落葉蕭蕭,寒煙漠漠”。而寶玉記憶中,那個會在春柳春花的畫樓中寫花歌花、葬花吟花的女子,也終将有一日要淪落為“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的思而不見。
——歌裡又唱,“睡不穩紗窗風雨黃昏後”,曾經,在一個淅淅瀝瀝飄着秋雨的夜晚,寶玉不放心黛玉,臨睡前也要再去探視一回。進入潇湘館,他剛好就讀着了黛玉初初制成的一首《秋窗風雨夕》,那掬着一捧秋意的句子,讓寶玉頓感冷豔驚人,隻看一遍就當即背熟了。那時,黛玉親手遞上了一盞小燈伴随寶玉回到怡紅院安寝,昏黃的光暈在雨裡暖着他進入夢鄉。可是這份溫馨的風雨黃昏後、紗窗茜影下,卻會成為日後他最是睡不穩的由頭,回憶太暖,現世太冷,思而不寐。
——在年年的春回中對伊人思而不見,在回回的風雨裡獨自思而不寐,“忘不了新愁與舊愁”,于是歌裡又唱“展不開的眉頭,捱不明的更漏”,這是在講徹夜難眠、輾轉悱恻時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愁思。《紅豆曲》雖隻是短短一支小調,然而寶玉用生命唱出的思念,卻将是讓他等盡一生也再盼不到那希望裡的天明、再等不回那愛情中的晴朗。
——所以,這思愁“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斷的綠水悠悠”。遮不住的青山,是遮不住的想念。青山的永恒、綠水的長流,反襯出了人情世事的無常,所以古往今來的人們在誓言裡總是要以山水為誓,會說“山無陵,江水為竭,……乃敢與君絕”,會說“枕前發盡千般願,要休且待青山爛”,會說海枯石爛、海誓山盟。山水的永恒力量,給了人追求天荒地老的期待。然而,最深的一種絕望也是由山水萌發的,那就是看着世間依舊青山隐隐、綠水悠悠,奈何身邊伊人渺渺、誓已成風。
長久的絕望,會讓人從最初“抽刀斷水水更流”的痛不欲生,漸漸深化為“羅帶同心結未成,江頭潮已平”的靜默無聲。寶玉的最後出家,就是在那份大平和裡祭奠着他曾經的大波瀾,那是經過了痛徹心扉,終于把思念、苦寂都化為了無可奈何的一種生活方式。在那長長的、靜水流深的沉默中,思念不再于表面上波濤洶湧,而成為了平和裡的深刻,思而不說,思而不作。
從思而不見、思而不寐,到思而不忘、思而不食,至思而不說、思而不作,《紅豆曲》以詩谶形式的預言,唱盡了寶玉未來一生的思而不可為。
曹雅欣
中國文化網絡傳播研究會副秘書長
代表作:
《琴夢紅樓》《國學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
雅音
欣
文
&
回顧
10、《紅豆曲②》
11、《紅豆曲③》
【雅音欣文·雅欣讀紅樓夢曲】
文本編輯:锺淺
語音編輯:王娜娜
【出品】
中國文化網絡傳播研究會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