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市合并、市領導縣的初衷一是想要克服在一個地區和城市内存在地、市、縣、鎮等幾套領導機構,層次重疊,部門林立,行政工作人員過多,以及兩個同級機構同城,從而人為地造成工作中互相矛盾,抵消力量的弊端,因此想依托現有的地級市機構,合并作為省政府派出機構的地區行署。由此還能解決設置行署帶來的一系列問題。
另一方面,則是想把行政區和經濟區統一起來,把城市周圍與城市有密切經濟聯系的農村劃歸城市統一領導,解決城鄉分割問題,并且根據各地區的不同條件,選擇不同的支柱行業和主導部門,發揮本地區的經濟優勢,開展廣泛的地區間的分工和協作,建立開放型的經濟網絡,解決“條塊”分割問題。
二、事實上以上兩方面的願望基本上都落空了就第一個方面來說地市合并後來逐步演變成了地區改市。在本來并不存在地區與地級市同城的地方,将一個縣級市乃至城關鎮升級為地級市,然後實行地市合并,這一變化隻是形式的調整,通過合并取消了虛制,縮小了橫向上的機構數量,而作為管轄縣市的層級,包括人員數量,并未有絲毫變動,其權力關系也隻是在橫向上作了轉移。
而在某些時候這不僅沒有起到精簡機構的作用,反而導緻機構的進一步膨脹。但随着市場經濟體制的确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市管縣産生弊端越來越突出。
三、小馬拉大車的尴尬規模小、輻射功能弱的城市,“小馬拉大車”現象嚴重存在。市管縣的主要目的是以中心城市的優勢地位拉動所轄縣鄉的經濟發展,但是,很多城市達不到這樣的作用。除了一些省會城市和少數發達城市帶動力量較強外,其餘城市如果要帶動縣鄉發展就很有難度了。
在經濟社會發展相對落後的一些地區,由于城市化水平較低因此,城市所帶縣市的數量反而不得不較多。據統計,每個地級市所代管的縣大概有近6個。這些城市同樣處于發展初始階段,并沒有帶動周邊縣區的能力,中西部地區問題更為嚴重。
依靠這些市來管轄縣,不僅僅是“小馬拉大車”,而且不符合“較大的市分為區、縣”之法律規定。
1996年實行“淮宿、揚泰分治”就是對這一問題采取的補救措施。在管縣市城市中隻有少數經濟實力雄厚、技術力量和輻射能力強,而大多數自顧不暇,經濟力量有限,工業基礎薄弱,靠這樣的城市去帶動六七個,甚至十幾個縣市走城鄉一體化的道路,無異于強行讓勢單力薄的小馬去拉沉重的大車,隻會顯得顯得力不從心。
而在一些象蘇南那樣的地區,經濟快速發展,撤縣建市陸續推開,目前己無一縣存在,成了典型的“無縣市”,市管縣變成了“市管市”。但由于市管市在我國憲法中找不到合法依據,這些縣級市原則上均由地級市代管。
從蘇南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來看,這些縣級市無論是人口還是經濟規模都已具備中等城市的規模,有的縣級市的數據甚至比該區地級市的市區還高。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