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義平/文
有效需求不足
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根源的判斷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是制度問題;凱恩斯對于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原因的判斷,則是有效需求問題。如果說勞動二重性原理是馬克思經濟學的樞紐性概念,那麼,有效需求則是凱恩斯經濟學的樞紐性概念。
所謂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總供給價格和總需求價格達到均衡時的社會總需求。有效需求不足,是因為貨币購買能力不足,并由此導緻了蕭條。凱恩斯試圖用三大心理規律去解釋有效需求不足。
第一是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所謂邊際消費傾向遞減,是指随着人們收入的增加,最末一個貨币單位收入中用于消費的比例在減少。那麼,邊際消費傾向是如何影響有效需求的呢?大家知道,凱恩斯旨在通過消費解決生産問題,他一反傳統經濟學認為生産很重要的觀點,把消費提到了一個至高無上的地位。在他看來,一切生産之最後目的,都在于消費。他詳細考慮了影響消費的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例如他所講的客觀因素包括所得的改變,資本價值的不能預料的變化;主觀動機則如建立準備金以預防不測,使以後的開支逐漸增加而不緻下降,從事投機或發展事業的本錢,遺留财産給後人等。
在此基礎上,凱恩斯的總體結論和系統的見解是:(1)在人們收入增加的時候,消費也随之增加,但消費增加的比例不如收入增加的比例大。在收入減少的時候,消費也随之減少,但也不如收入減少的那麼多。富人的邊際消費傾向通常低于窮人的邊際消費傾向。這是因為窮人的消費是最基本的消費,窮人之所以窮,是因為在窮人的收入中基本生活資料占了相當大的比重,而富人之所以富,在于富人早已超越了基本需求層次,基本生活資料在其收入中所占比例不大。(2)邊際消費傾向取決于收入的性質。消費者在很大程度上都着眼于長期收入前景來選擇他們的消費水平。長期前景被稱為永久性收入或生命周期收入,指的是個人在好的或壞的年景下平均得到的收入水平。如果收入的變動是暫時的,那麼,收入增加的相當部分就會被儲藏起來。收入不穩定的個人通常具有較低的邊際消費傾向。(3)人們對未來收入的預期對邊際消費傾向影響甚大。邊際消費傾向的降低,使得蕭條更為蕭條。
《就業、利息和貨币通論》
[英]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
果麥文化 /上海文化出版社
郭武軍 /譯
2021年1月
凱恩斯所用的第二個心理規則,是資本邊際效率遞減規律。所謂資本邊際效率遞減規律,是指人們預期從投資中獲得的利潤率(即預期利潤率)将因增添的資産設備成本提高和生産出來的資本數量的擴大而超于下降。凱恩斯在用邊際消費傾向規律說明消費不足之後,接着用資本邊際效率崩潰說明投資不足。
凱恩斯似乎更着重于消費理論和消費政策。其實不然,在凱恩斯看來,所謂的消費問題隻是由于資本邊際效率崩潰、投資不足引起的,後者是因,前者是果。在《就業、利息和貨币通論》一書具有總結性的“略論商業循環”一章中,凱恩斯認為,發生商業周期的原因,恰恰在于資本邊際效率,以及人們對資本邊際效率遞減的預期引發了經濟周期。凱恩斯寫道,對于商業循環的說明:“其尤著者,當推消費傾向、靈活偏好狀态,以及資本之邊際效率。此三者之變動,在商業循環中各有作用。但我認為商業循環之所以可以稱為循環,尤其是在時間期限長短上之所以有規律性,主要是從資本之邊際效率的變動上産生的。”這是多麼重要的畫龍點睛之筆啊!
凱恩斯詳細描述了對資本邊際效率,即資本未來收益的預期,是如何引緻經濟周期的。凱恩斯寫道:“繁榮期之特征,乃一般人對資本之未來收益做樂觀預期,故即使資本品逐漸增多,其生産成本逐漸增大,或利率上漲,俱不足阻礙投資增加。但在有組織的投資市場上,大部分購買者都茫然不知所購為何物,投機者所注意的,亦不在對資本資産之未來收益做合理的估計,而在推測市場情緒在最近未來有什麼變動,放在樂觀過度、購買過多之市場,當失望來臨時,來勢驟而奇烈。不僅如此,資本之邊際效率宣布崩潰時,人們對未來之看法,亦随之黯淡,不放心,于是靈活偏好大增,利率仍上漲。這一點可以使得投資量減退得非常厲害。但是事态之重心,仍在資本之邊際效率之前崩潰一一尤其是以前被人非常垂青的資本品。至于靈活偏好,則除了由于業務增加或投機增加所引起的以外,須在資本之邊際效率崩潰以後才增加。”這就是說,愈是預期資本的邊際效率崩潰,愈是不敢投資、不敢消費,從而有了對靈活偏好的偏好。
值得一提的是,凱恩斯在做出上述闡述時自己做了一個注釋,注釋寫道:“私人投資者很少直接做新投資,但直接負責投資者,即使自己看得明白,也往往不能不迎合市場看法,因為這樣做有利可圖。”這就是說,資本所有者和代替所有者投資的人的利益并不一緻,因而對投資效益的關心度不同,我們不正是那些操作投資的人,因為沒有用自己的資本而導緻了盲目投資和泡沫經濟嗎!
第三個基本心理規律是所謂的靈活偏好。靈活偏好規律是指人們願意保持更多的貨币,而不保持其他的資本形态的心理規律。凱恩斯認為,靈活偏好是對消費不足和投資不足的反映,具體而言是由以下的動機決定的:(1)交易動機,指為了日常生活的方便所産生的持有貨币的願望;(2)謹慎動機,指應付各種不測所産生的持有現金的願望;(3)投機動機,指由于利息率的前途不确定,人們願意持有現金尋找更好的獲利機會。這三種動機,尤其是謹慎動機,說明面對諸多不确定時,人們通常不敢輕易使用自己的存款。
凱恩斯以他内在邏輯一緻的三大心理規則,對于經濟危機做了全新的說明,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擺脫危機、走出蕭條的全新思路。
擴張性财政政策
基于對經濟蕭條的原因在于消費和投資不足的判斷,凱恩斯認為走出蕭條的根本辦法是把收入用于消費和投資。他說:“信心之崩潰,對現代經濟生活打擊甚大,要醫治此病,唯一根本辦法是讓病人有兩條路可走,其一是把所得消費掉,其二是選擇一件他認為前途最有希望,同時又有能力購買的資本資産,向别人訂貨。”
于是,凱恩斯提出了大緻如下的政策建議:
(1)應當更多地采取擴張性财政政策,而不是貨币政策。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蕭條期間,人們對未來的預期具有更多不确定性,信心不足,因而利率政策通常收效甚徽。凱恩斯說:“資本之邊際效率可能崩潰到一種程度,以緻在實際可行範圍之内,利率無論如何降低,都不足使經濟複蘇。”
(2)經濟蕭條期間的擴張性财政政策,其目的在于啟動經濟,而不在于預算平衡和穩定通貨,為此可以舉債,特别是可以發放建設國債,可以多發貨币。經濟蕭條期間通常表現為一方面通貨緊縮,另一方面各種生産要素閑置。隻要發行的貨币能夠把生産要素帶動起來,使得供給大于需求,就不用擔心會發生通貨膨脹。凱恩斯說,“如果政府實在無能,沒有好的辦法,可以讓财政部用舊瓶子裝滿鈔票埋在廢棄的煤礦裡,讓私人企業雇人去挖。如果能這樣辦,失業問題就沒有了,而且影響所及,社會之其實所得與資本财富,大概要比現在大得多。”凱恩斯指出,這雖然是下策,但是沒有上策、中策時也“聊勝于無”。(3)擴張性的财政政策可以發揮乘數效應,即已有的就業可以創造出更多的就業崗位。決定乘數大小的有兩個因素:一是投資項目的産業關聯度,二是邊際消費傾向。就産業關聯度而言,産業鍊越長,産業關聯度越強,乘數越大;鑒于收入低的人邊際消費傾向較高,凱恩斯主張通過收入的重新分配,增加消費傾向,使得一個較小的投資量就可以維持一個較高的就業效率。具體可以采取稅收和轉移支付制度等。(4)政府應制定強有力的鼓舞人心的措施,與公衆保持密切聯系,以得到公衆的擁護。這就是說,擴張性财政政策是必要的,但關鍵是财政政策最終要選擇好投資方向和投資項目,并發揮乘數效應,千方百計地激發人們對未來發展的信心和預期,要特别注意在政府剌激經濟過程中不該發生的負面影響。凱恩斯深刻地指出,“社會心理往往離奇莫測,故當政府實施公共投資政策時,也會影響公衆之‘信心’,因之增加靈活偏好。”換言之,持續不斷的發國債的政策,時間長了會使人們對未來失去信心。《就業、利息和貨币通論》所闡述的一系列觀點和政策建議,曾經被西方市場經濟國家普遍接受,是西方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主旋律,并且帶來了戰後相當長時期的經濟持續發展,被譽為通向繁榮的經濟學。
負面效應及其啟示
當凱恩斯經濟理論剛剛誕生時,就有人預言,這樣政策的實施會出現工人的工資和印鈔機之間的賽跑。果然,它導緻了上世紀70年代的滞漲。中國刺激性的宏觀經濟政策也備受诟病。曾經備受推崇的凱恩斯經濟學為什麼陷入如此境遇呢。
其一,凱恩斯的經濟政策旨在調動人們的信心,在著名的《爐邊談話》中,羅斯福曾說,“有一個因素比貨币和黃金更重要,這就是人民的信心。”在蕭條十分嚴重的時刻,政府擴大直接投資,選好方向和投資項目,使其發揮乘數效應,激發人們對未來發展的信心和預期。然而,連續不斷的、缺少效率的投資,其客觀效果往往是削弱人民的信心。凱恩斯指出:“社會心理往往離奇莫測,故當政府實施公共投資政策時,也會影響公衆之‘信心’,因之增加靈活偏好。”一句話,人們對政策本身發生了懷疑。
其二,投資的邊際效用急劇遞減,要保證一定的就業量,需要更多的貨币投入。當時英國首相卡拉漢在工黨大會的講話中深有感觸地說,“我們過去常常認為,可以通過花錢擺脫衰退,以減稅和增加政府支出來促進就業。我坦白地告訴你們,這個選項已不再存在,而且在它曾經存在的時候,它能起的作用也是靠将更大劑量的膨脹注入經濟,然後第二步接着是更高水平的失業。這就是過去20年的曆史”。
其三,1929年起始于美國的經濟危機就是一個刺激性的、上項目的宏觀經濟政策易于解決的總量問題,鋪攤子、上項目、粗效經營即可。今天,中國的經濟下行,或經濟周期主要是結構問題,是結構升級的問題。結構問題就是一方面低端産能嚴重過剩,另一方面高端需求大量外溢。結構問題解決了,就可以在新的層面上找到更新的經濟增長點,經濟将會在一個更高的層面上高質量的運行。解決結構問題,更需要創新。刺激性政策不一定有利于創新。人類經濟、社會就是通過一次次創新,提升經濟結構,從而實現高質量的發展。
其四,經濟周期或者經濟規律是不可抗拒的。人類經濟史顯示,人類曆史就是通過一波接一波,一個接一個的周期向前發展的,沒有周期的發展是不可能的。在馬克思的經濟學裡,經濟周期通常表現為危機、蕭條、複蘇和高漲四個階段,這幾個階段是周而複始的,不同的是有時候周期長一點,有時候周期短一點。有時候這個階段長一點,有時候另外的階段長一點。當然,人們總希望高漲階段越長越好,最好永遠是高漲階段。然而正如一年四季不可能永遠是夏天一樣,經濟發展也不可能永遠是高漲。
我們經常講市場經濟機制。事實上,危機本身就是市場經濟機制,經濟快速發展的時期,那些引領經濟快速發展的産業領域,通常會吸引大量投資,人們高歌猛進,其中不乏泡沫,危機就是為快速前進的經濟列車踩刹車,就是把快速發展時期積累的問題集中地、一次性地加以解決,就是強制性地擠壓泡沫,強制性地淘汰落後,調整和提升結構,刺激創新。馬克思曾經指出,固定資本的更新是資本主義走出危機的契機,講的正是這個意思。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經濟學院教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