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思超
帶孩子走進美術館有必要嗎?我們大可不必在意孩子是否能看懂藝術,用多一種方式,讓孩子們不隻是在書本中與藝術見面,美育或可以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現在,為了滿足兒童親近藝術的需求,不少藝術家會推出互動性強的主題展覽,當藝術變得好玩起來,自然會提高孩子們對藝術的感悟能力。
通過實驗感受雕塑家塞薩爾是怎麼思考的
找一個空塑料瓶、一張彩紙、一個銀光閃閃的蛋撻托等日常生活随處可見的材料,将其揉緊、彎折、擠壓,壓縮後,或許它就會變成一件貌似藝術家塞薩爾作品風格的微型雕塑。
“壓!壓!呀!”中所用的部分材料。圖源:西岸美術館官網。
如果孩子也渴望親手做一個具有藝術感的雕塑,可以去西岸美術館與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陳聯合推出的兒童工作坊“壓!壓!呀!”中。在這個過程裡,小朋友将能做三項“實驗”,可以觀察和感受材料的體積、形态、狀态的變化,最終做出屬于自己的作品。
塞薩爾,《壓縮“裡卡德”》,1962年,壓縮塗漆鋼闆,153 × 73 × 65厘米,巴黎,蓬皮杜中心,法國國家現代藝術博物館-工業設計中心,1968年由皮埃爾·雷斯蒂尼贈予
“壓!壓!呀!”的靈感來自于藝術家塞薩爾的作品《壓縮 “裡卡德”》。作為一名新現實主義藝術家,塞薩爾着重于運用現成物品的材料特性,開啟了雕塑藝術的新篇章。塞薩爾不僅使用“壓縮”來創作藝術,也使用其反義詞“膨脹”。而在工作坊裡,小朋友可以通過“壓縮”“膨脹”和“造模”這三個關鍵動作,感受塞薩爾的雕塑概念。
去看瑪塔莉· 卡賽特為孩子們打造的地下王國
如果對好玩的藝術意猶未盡,近期由法國知名設計師瑪塔莉·卡賽特在西岸美術館打造的親子互動裝置展“哇!地下!”全球首站,同樣也值得期待。
親子互動裝置展“哇!地下!”
在“哇!地下!”展中,藝術家瑪塔莉·卡賽特以一顆種子的視角出發,通過沉浸式的互動探索去激活隐匿在地面之下的生态奇觀,擁抱一個超乎日常想象的神奇世界。展覽涵蓋了“海狸建築師”“水的旅行”“咆哮洞穴”“獾的迷宮”等8 種生态區域、10 餘種探索遊戲和 5 種感官冒險,引導小朋友在藝術觀察中了解自然、認識生态。
瑪塔莉·卡賽特
值得一提的是,瑪塔莉·卡賽特是國際知名的法國設計師。她的作品在國際視野内廣泛展出,其作品被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和巴黎蓬皮杜中心等全球知名博物館收藏。她的深刻信念,即任何創作過程首先從人類、社會和生态出發。
責任編輯:楊潔
校對:劉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