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過大年了。
那些年的回憶重燃,CP重聚,糖再怎麼嗑都不過期。
所有人舉起魔杖,召喚那些已離我們遠去的巫師們,願他們能在另一個世界感知這份緬懷與祝願。
最後,才是“永遠”。
一句“Always”永不磨滅。
相信你們也猜到了。
20周年。
海德薇一聲啁啾,麻瓜也熱淚盈眶:
《哈利·波特20周年:回到霍格沃茨》
Harry Potter 20th Anniversary:
Return to Hogwarts
它來了。
雖然還沒上線就飽受争議。
從羅琳被“封殺”,主角團聯手站隊,再到片中主角的童年照出岔子。
一波三折。
△ 片中出現的“赫敏”演員艾瑪·沃森的童年照其實是另一女演員艾瑪·羅伯茨
但。
哪怕非議再多,一播出,老粉還是自動口嫌體正直。
推特和微博相關話題迅速升溫。
豆瓣8.7,IMDB8.3。
一檔演員重聚節目,内容也多是老素材,但架不住情懷擺在那。
魔法,我們還是願意相信它真的存在。
p.s. 據《Entertainment Weekly》報道,節目組對原著《哈利波特》作者J·K·羅琳發出邀請,但被羅琳婉拒。因此本片中所有羅琳女士的出鏡片段皆沿用2019年的采訪,非現場拍攝。
01
開場。
紛至沓來的蒙太奇。
九又四分之三車站,寫着名字首字母的行李箱,登着“返校”頭條的預言家日報,曾經吓傻過馬爾福的禁林和生活着人魚的黑湖,布斯巴頓女學生的經典舞姿……
一晃而過。
十年間,霍格沃茨的日日夜夜。
不同的是,這回的校友們,卻是以自己的名字回到霍格沃茨。
丹尼爾·雷德克裡夫、艾瑪·沃森、魯伯特·格林特、海倫娜·伯翰·卡特、加裡·奧德曼、拉爾夫·費因斯、湯姆·費爾頓、邦妮·懷特、馬修·劉易斯、詹姆斯·菲爾普斯和奧利弗·菲爾普斯……
帶着他們的角色——“鐵三角”、貝拉、小天狼星、伏地魔、馬爾福、金妮、納威、雙子……
重溫舊夢。
時間線很簡單。
魔法石與密室,阿茲卡班,火焰杯,再到鳳凰社、混血王子與死亡聖器。
細數每一部的拍攝曆程。
八部電影,四位導演,接力完成了《哈利·波特》的過渡與成長。
一代目克裡斯·哥倫布。
負責《哈利·波特》的出生與哺育。
他一眼看中了《大衛·科波菲爾》中飾演童年時期大衛的丹尼爾,并将“最聰明的女孩子”和“最上鏡的男孩子”找來,組成了最初的“鐵三角”。
這個時期的《哈利·波特》,體現的是孩子們在霍格沃茨初來乍到的樂觀與童真。
同時也為我們打開了一扇通往魔法界的大門。
魁地奇、金色飛賊、曼德拉草、古靈閣、對角巷、隐形衣、三頭犬、蛇佬腔、小精靈多比、飛路粉、翻倒巷、漂浮咒、幽靈、巨怪……
那是被魔法攻占地球的兩年。
《魔法石》與《密室》毫無懸念拿下了全球票房的第一和第二。
可惜,一位巫師的一生總要經曆兩件事。
被魔杖選中;
以及,在兩方勢力中擇木而栖。
《阿茲卡班》擔下了這一重任。
阿方索·卡隆引出了小天狼星,在粉碎了霍格沃茨平靜表象的同時,用最反轉的口吻揭露了原來魔法界也有同麻瓜地球一般的政治與厮殺。
對于《阿茲卡班》來說
這是關于成年
他們正在跨越童年和青少年時期之間的門檻
緊接着。
兒童成為青少年最顯著的變化——是的,是你想的那個。
《火焰杯》一來,直接将《哈利波特》中絕大部分的CP湊齊,愛情線逐漸顯山露水。
有官方,也有拉郎。
赫敏和克魯姆,赫敏和羅恩,韋斯萊家族與芙蓉的相會,秋·張和塞德裡克,秋·張和哈利,馬克西姆與海格……
還有廣為人知的德赫、哈赫、德哈……
糖裡也有玻璃渣,雙子。
在《火焰杯》裡,他們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看見老去的彼此。
也是從《火焰杯》開始,《哈利波特》正式邁向了成人化階段。
因為伏地魔的回歸。
更因為塞德裡克的死亡,使得主角團對魔法世界那種毫無保留的信任與憧憬被打破。
“孩子們的童年一去不複返了。”
而如果說之前的人物刻畫較為扁平,從極緻的善到極緻的惡。
那麼随着大衛·葉茨的加入,從《鳳凰社》開始再到《混血王子》。
角色的成長與轉變,終于使得他們可以從更多層次去被解讀。
視角也一再被擴大。
從學校到魔法部,從魔法部到整個魔法界。
而《死亡聖器》,主角團甚至根本都不在霍格沃茨了。
但幸好。
這所魔法學校所代表的真善美與鄧布利多傳達的信念并沒有變成無根之萍。
鐵三角逃亡途中的種種反而證明了他們已從根本上繼承了格蘭芬多精神, 成為了一名合格的巫師。
遠離了霍格沃茨。
卻也更是真正的鄧布利多軍。
這不僅是孩子長大成人。
而是真真正正,用十年的時間見證了一個世界的翻覆與其中人心的明滅。
《回到霍格沃茨》。
一百分鐘,也才隻是将八部曲的主線反刍回味。
别急。
這才剛開始而已。
02
如果說《重回霍格沃茨》相比以往的采訪而言有任何新意
那便是融合了更現代的視角,并站在角色立場重新出發的思考與沉澱。
從前。
大家聊起《哈利·波特》,習慣了直接将所有善惡歸類分級。
至于因由,無非是兩點:
血統與站位。
因為你是純血,所以成為食死徒是有理可循。
因為你是混血,所以反抗純血論也是人性使然。
是格蘭芬多所以你必定勇敢,想成為斯萊特林就得承擔有色眼鏡……
而其中每個人的生平走向與情感波動,都因為這些巨大的标簽而選擇性隐身。
但别忘了。
霍格沃茨之所以是霍格沃茨,正是因為它的開闊與接納。
大家都知道小馬爾福不是正面角色,但他為何會成為現在這樣?
答案是,原生家庭。
扮演盧修斯的詹森·艾薩克直言“兒子這麼壞都是自己的鍋”。
他出現在故事中的意義
對我來說是為了解釋
為什麼德拉科在學校
是一個如此令人讨厭、無情
有虐待狂的惡霸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
詹森為了演好盧修斯,在片場十足發力
德拉科摸到了什麼東西
我用了手杖
但我不知道那牙齒有多鋒利
然後它們就弄傷了小湯姆的手
他擡頭看着我 眼裡噙滿淚水
“是的,父親”
與之對應的自然是韋斯萊家族。
相對于“盧爹”拳拳到肉般的心狠手辣,韋斯萊夫婦在片場要做的第一件事卻是:
與朱莉共事非常棒
我們到達片場時會說
你好媽媽
你好爸爸
這樣的溫情也從根本上感染了小演員們。
搞怪、樂觀、親和、熾熱。
促成了雙子的幽默,羅恩的實誠,金妮的善良……以及哈利的羨慕。
也怪不得。
——“韋斯萊是我們的王”。
如果說“小家”決定了每個角色的脾性與風格。
那麼真正的大家,霍格沃茨。
它敢于接納所有的“不一樣”與每個人的“不完美”。
詹姆·波特是絕佳好父親、好丈夫,但也是校園霸淩的人;
斯内普陰晴不定,卻對摯愛至死不渝;
赫敏是最聰明的女巫,卻也時常陷入教條主義與說教;
羅恩善良卻是學渣,哈利是救世主卻也無法單打獨鬥……
霍格沃茨沒有“聖人”。
也不需要。
這也是《哈利·波特》能經久不衰的最大真相。
這個神秘的世界裡都是古怪 格格不入的人
他們擁有奇怪的力量
但依舊擁有無窮的人性 深度和脆弱
電影讓人們可以接受自身
每一個人。
都可以在霍格沃茨成為自己。
而這其實與魔法本身,并無關系。
03
《回到霍格沃茨》的尾聲:
哈利一句“除你武器”,伏地魔終于歸西。
而字幕卻是大大的“A New Beginning”。
新的開始?
也是。
羅琳的創作不會結束。
《神奇動物》系列重新登上舞台。
銀幕上的魔法世界也不會和麻瓜們告别。
但是《哈利·波特》帶給觀衆的震撼與悸動卻是無可替代。
它結束了。
但又以另一種方式存在着。
《魔法石》和《密室》的導演克裡斯·哥倫布說過,他的拍攝初衷就是要讓每個人覺得霍格沃茨就是他們的家。
劇情也巧妙地呼應。
如果不是學校,哈利除了女貞路之外,無處可去。
伏地魔亦然。
不同的是,他們一個把霍格沃茨當作真正的家,另一個卻隻是看作暫時的栖身之所。
這便是兩者最大的不同。
面對一個必然的歸處,一個選擇接納與融合,另一個卻轉向利用與毀滅。
哈利會畢業,會死去。
但是《哈利·波特》的孩子,孩子的孩子還會再次進入霍格沃茨。
魂器一旦被毀,伏地魔的“永生”夢便化作泡影。
再怎麼強大的偏執與私欲也無法與廣闊的信念感和正義相較。
這樣看似老套卻深刻的道理影響了千千萬萬哈迷。
這是第一層。
第二層便是打破銀幕,直擊幕後。
丹尼爾、艾瑪、魯伯特,從幼童便進入霍格沃茨扮演巫師,與他們演對手戲的是當時正名聲大噪的影帝影後與前輩演員們。
加裡·奧德曼,海倫娜·伯翰·卡特,拉爾夫·費因斯,瑪吉·史密斯……
他們有的功成名就,有的片酬不菲。
卻都甘心給幾個孩子“作配”。
于是我們才看到了來自于教父的諄諄教導,瘋癫貝拉的狂妄與獨特,黑魔王的詭谲以及師輩們的守護與憐愛。
他們用自己的力量,為孩子們的冒險撐起了一個更宏偉的穹頂。
同時,又将自己的經驗與力量教授給年輕的小演員們。
從魔法界,再到現實世界。
這是銀幕之内到之外的傳承。
因為有些人 比如瑪吉
大衛·布拉德利還有艾倫
我們十歲十一歲時他們就認識我們了
你來時 我十五六歲
所以你和加裡還有大衛會把我們當作成年人
我很喜歡
你可以看到我們中有些人已經準備好了
“你能推動我嗎?
我也想試着做演員”
魔法世界的小演員們雖然告别了《哈利·波特》。
但他們也終于從《哈裡·波特》裡獲得了成就自身的動力。
這十年也已經成為了他們青春、成就、沉澱中那個最關鍵的部分。
我的生命就是用這些電影來丈量的
有人問:“你的駕照什麼時候拿的?”
我回答:“《鳳凰社》的時候。”
這是第二層。
從銀幕故事到現實人生。
從角色,到主演,到觀衆。
以及。
從生者到逝者。
《回到霍格沃茨》将最後的部分留給了他們。
艾倫·裡克曼、理查德·哈裡斯、理查德·格裡菲斯、約翰·赫特、海倫·麥克洛瑞……
我們的斯内普、鄧布利多、德斯禮姨父、奧利凡德、納西莎……
沒有人會忘記他們。
就像海格扮演者羅彼·考特拉尼所說的一樣。
我想 這些電影的遺産是
我孩子這一代會把電影放給他們的孩子看
五十年後你還會看
很遺憾 那時我不在了……
但海格依然會在
也正如《回到霍格沃茨》開場。
九又四分之三車站的霍格沃茨特快即将啟航。
——恰巧銜接上《哈利·波特》的最後一幕。
鐵三角的孩子們,再次踏上去霍格沃茨的征途。
同樣的。
人聲鼎沸。
汽笛鳴響。
巧克力蛙跳上窗。
一切正如二十年前一樣。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穿Prada的南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