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有這樣一個比喻:本我是馬,自我是馬車夫。馬是驅動力,馬車夫給馬指方向。自我要駕禦本我,但馬可能不聽話,二者就會僵持不下,直到一方屈服。弗洛伊德有一句名言:“本我過去在哪裡,自我即應在哪裡。”
是不是感到有點晦澀難懂,那就簡單地說。
弗洛伊德提出了自我、本我和超我的三個概念。
“本我”就是追求快樂的,無意識、無計劃的,最原始,像嬰兒那般。
“自我”就是“我”的覺醒,人類特有探尋自己的開始。
“超我”就是追求完美,也就是高維度的喚醒。
“本我”是我想要,“自我”是我能要,“超我”是我應該要。
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新近出版的《自我與本我:精裝典藏版》,稱得上心理學泰鬥弗洛伊德的經典著作。
本書包含了《超越唯樂原則》、《群體心理和自我分析》、《自我與本我》三篇著論,代表了弗洛伊德晚年的成熟理論,也是後期弗洛伊德對整個人的心理所作的哲學思考的結果。
有點像人的三重覺醒:天性、自性和超性。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到看山還是山。
本我年輕的自己,不知愁苦為何物。有萬般青春可以肆意揮霍,享樂便是首要需求。人生海海,想那麼多做什麼,快樂至上,追逐可能給自己帶來滿足感的東西。可能是一件夢寐以求的奢侈品,一個讓自己心動的影子,排幾個小時等來的一籠包子。
複歸嬰兒,一派天真與自由。
我們貪吃、貪睡,追求快樂。這是人性。也就是本我。
本我是本能沖動的根源,是指原始的、非個人的、完全無意識的精神層面。它包含了所有本能的驅動力,可以讓人立即感到滿足,就像一個裝滿了煮沸的本能和欲望的鍋。它遵循幸福的原則,急切地尋找發洩,盲目地追求滿足。本我中的一切都是無意識的。它是被壓抑和排斥在意識之外的人的非理性和無意識的生命力、内在動力、本能、沖動、欲望和其他心理能力。
自我随着時間的流逝,年華的老去,經曆了人世間的喜怒哀樂,起起伏伏,開始思考,我是誰,我與别人有何不同。探尋起了自我的不同。
它處于本我和超我之間,代表理性和機智,具有防衛和中介職能,它按照現實原則來行事,充當仲裁者,監督本我的動靜,給予适當滿足。自我的心理能量大部分消耗在對本我的控制和壓制上。任何能成為意識的東西都在自我之中,但在自我中也許還有仍處于無意識狀态的東西。
超我超我代表良心、社會準則和自我理想,是人格的高層領導,它按照至善原則行事,指導自我,限制本我,就像一位嚴厲正經的大家長。
弗洛伊德認為,隻有三個“我”和睦相處,保持平衡,人才會健康發展;而三者吵架的時候,人有時會懷疑“這一個我是不是我”?或者内心有不同的聲音在對話:“做得?做不得?”或者内心因為欲望和道德的沖突而痛苦不堪?或者為自己某個突如其來的醜惡念頭而惶恐?這種狀況如果持續得久了,或者沖突得比較嚴重,就會導緻神經症的産生。
它是反道德,倫理角度的我。也就是王陽明先生講的“緻良知”。
人需要領悟,修煉而超越我。跨越了本我和自我的人生,才會變得更有意義,更加做自己。
明心見性,從容灑脫。
弗洛伊德是西方研究人心的,老子是東方研究人心的規律的。無論東西方,如果是真理的東西,便是描述有萬種變化,其義卻是異曲同工的。
晚年的弗洛伊德,同樣研究了一輩子,體悟到人就是從本我到超我一種探索的過程。再探索與佛家所說的,自性、本性與佛性,如出一轍。每個人的超我都存在,需要自身不斷地向内求,自己悟到的便是自己的。
哲學終極三問:我是誰,從哪裡來,到何處去。
人的一生,隻是經曆的過程,從認識自我,到控制自我,到醒悟自我。
人離不開三個我,我們在這其中打轉,常常一個起來,另一個被壓制。像是易講的,太極。循環往複,當下的清淨,便是最高的境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