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關于立冬節氣的簡短句子

關于立冬節氣的簡短句子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11 22:10:36

原文作者丨宋英傑

摘編丨安也

“山中無曆日,寒盡不知年”,古時很多人沒有日曆,隻是憑借物候來猜測時令。“花開花落,春去春來,萬物自有定數”。定數,即規律。人們認識氣象,首先要把握規律,然後再探究定數之外的變數。二十四節氣, 便是為人們提供“定數”。然後人們将每個節氣的氣候特征、物候規律進行梳理,以指導農桑。

二十四節氣的傳播,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朗朗上口的韻語化。

對于我來說,小時候最初接觸二十四節氣,也是從節氣歌謠開始的。因為有一句“小滿鳥來全”,所以很盼望意念中這個叽叽喳喳熱熱鬧鬧的節氣。

我們常說:歲月不饒人。但對于農民來說,是節氣不饒人。你誤它三日,它誤你一年。所以“百姓不念經,節氣記得清”。

關于立冬節氣的簡短句子(今日立冬那些我們聽過)1

節氣歌謠中最簡約的啟蒙版本,就是: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它讓我們對節氣之名先有一個概念。然後,各個節氣是在什麼時候呢?

按照公曆來推算,每月兩氣不改變;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除了節氣歌謠,也有被稱為氣候月歌的歌謠:

正月寒,二月溫,正好時候三月春。

四暖五燥六七熱,不冷不熱是八月。

九月涼,十月寒,嚴冬臘月冰雪天。

但總覺得月歌裡隻有冷暖,沒有物候,過于概念化。還是節氣歌謠中的物候讓人感覺更鮮活、更親近。

關于立冬節氣的簡短句子(今日立冬那些我們聽過)2

本文出處:《中國天氣諺語志》,宋英傑著,中信出版集團2020年9月版。

兩三歲的時候,我記住的第一個“長篇”歌謠,便是爺爺教我背誦的節氣歌。小時候學的節氣歌謠,有些可以是“通行諺”,有些是局限于東北家鄉的地域氣候。

立春陽氣轉,雨水沿河邊;

驚蟄烏鴉叫,春分地皮幹;

清明忙種麥,谷雨種大田;

立夏鵝毛住,小滿鳥來全;

芒種開了鏟,夏至不拿棉;

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靛,處暑動刀鐮;

白露快割地,秋分無生田;

寒露不算冷,霜降變了天;

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嚴;

大雪河封上,冬至不行船;

小寒近臘月,大寒整一年。

關于立冬節氣的簡短句子(今日立冬那些我們聽過)3

所有的鳥兒當中“待遇”最高的是燕子

春分地皮幹,是因為風太大。立夏鵝毛住,是因為風小了,鵝毛都可以待在地上不動了。《淮南子》中便有“立夏大風濟(止)”的說法。

關于立冬節氣的簡短句子(今日立冬那些我們聽過)4

春分的時候,冷暖空氣經常打架,所以總是刮風。立夏的時候,暖空氣當家做主了,所以風就小了。

對于東北來說,是“立夏杏花開,寒霜不再來”。立夏雖曰夏,但氣候平均而言,全國陸地面積的 61% 是春天的領地,所以立夏恰是盛春時節。麥從立夏老,豆到立秋黃。大家各長各的,無須相互攀比,麥奔立夏谷奔秋。但大家還都青蔥之時,麥子開始獨自“鍍金”了。日漸金黃的麥田,提醒着人們:青黃不接的日子,快到頭了!

小滿鳥來全。驚蟄的時候烏鴉來了,春分的時候燕子來了,小滿的時候各種鳥全都來了。鳥類“全體大會”隆重召開,這是在小滿。

在很多地方,冰雪消融算是第一次迎春,鴉雀歡聚算是第二次迎春,而小滿時節,該來的都來了,對于鳥兒來說,小滿可謂圓滿。

在所有的鳥兒當中,“待遇”最高的,是燕子。不僅文人吟詠,古時還享有最高的“官方禮遇”。《禮記月令》中記載:“是月也,玄鳥至。至之日,以大牢祠于高禖,天子親往,後妃帥九嫔禦。”燕子歸來的那一天,天子都會出席專門為燕子舉行的歡迎儀式。

英語諺語:

One swallow does not make a summer.(一燕不成夏。)

與我們的“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有異曲同工之妙。當所有的鳥回歸之時,真正的大夏天便不遠了。

小滿時,麥已小熟,天未大熱。正是宜人的時光。但諺語說:百鳥集中,不雨便風。當“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的時節,也是什麼天氣都可能有的時候,激烈的對流性天氣也就顯著增多了。

立夏不下,犁頭高挂;

小滿不滿,幹斷田坎。

此時蒸發量加大,各種水靈靈的禾苗歡快地長身體,經常喊渴。大家都指望着雨水這個“供給側”呢。可是,小滿不滿是常态,有底氣敢說“小滿江河滿”的,幾乎隻有華南了。

小滿趕天,芒種趕刻。芒種的時候真是特别忙,間間苗,施施肥, 鋤鋤草,嘗嘗鮮,地裡的活兒特别多。

關于立冬節氣的簡短句子(今日立冬那些我們聽過)5

所以才會有一則諺語:

芒種夏至天,走路要人牽;牽的要人拉,拉的要人推。

它大緻具有三層含義:

一是說明農民在田地裡忙碌了一天,滿身疲憊,累到走不動。

二是說芒種時往往多雨,道路濕滑泥濘,走路時需要相互攙扶。芒種之後長江中下遊地區陸續進入梅雨季節。正所謂:夏至未過,水袋未破。

三是入夏之後,人們容易力倦神疲,周身無力,病恹恹的感覺。

夏至不拿棉。南方是“三月三,穿單衫”,雖然老話兒常提醒:未食端午粽,寒衣不可送。還沒吃粽子呢,千萬别把棉衣收起來。東北夏天來得晚,所以 5 月棉衣才退役,6 月棉被才退役。但現在氣候變化了,過了“五一”大家幾乎就不着棉了。

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這個不太對,小暑時節,也就入伏了。小暑、大暑經常“沒大沒小”的,很難說誰更熱。往往是小暑的時候地溫高, 大暑的時候氣溫高,反正,都不涼快。

關于立冬節氣的簡短句子(今日立冬那些我們聽過)6

全國有 55% 的地區,最高氣溫的極端紀錄,都“誕生”于小暑、大暑期間。“小暑大暑,上蒸下煮”,開始盛行濕熱。所以,即使有些地方最高氣溫的極端紀錄發生于小滿、芒種或夏至,但那時的天氣往往幹熱,蒸比烤更加難熬。雖然兩者都是我們不喜歡的天氣“烹饪”方式。

而且南方的“暑”往往是加長版的,有時“小暑大暑不算暑,立秋處暑正當暑”。印象特别深的,2013 年南方地區最如火如荼的高溫,就是從立秋開始的。

春管油鹽,夏管米,冬管六畜,秋管你

從前有“六月六,曬龍袍”的習俗。農曆六月初六,即臨近小暑之時, 皇宮内為皇帝曬龍袍。百姓家裡沒有龍袍,就在家門口暴曬自己的衣服。據說這個習俗是源于唐僧在西天取經歸來的路途中,過海的時候經文被海水浸濕,隻好将經文取出曬幹,那天剛好是六月初六。這個習俗之所以能夠流傳很久,官民皆參與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前提是:天氣炎熱暴曬。也算是小暑天氣又熱又曬的一個旁證。

諺語說:六月六,曬棉衣,曬了棉衣曬蓑衣。

小暑之後,雨水也多了,大雨時行,濕氣濃郁,撲面而來的,是蒸人的桑拿天。

小暑期間進入伏天,一個字:熱!頭伏日頭二伏火,三伏熱浪沒處躲。有人用三種烹饪方式描述伏天之熱:頭伏如火燒,二伏如油澆,三伏如熏烤。

還有一句諺語,伏天無君子。

伏天把人熱得已經顧不得衣冠,顧不得那麼多的風度和禮數了。大暑的濕氣被稱為龌龊熱,真的是:大暑龌龊熱,伏天邋遢人。

所以,暑熱之時,還能夠保持衣衫清新、服飾整潔的話,值得點贊! 古人的消暑方式很多,可以燎香、執扇、撫琴、近竹。而現代人的消暑方式更為簡單、粗暴——吹空調、吃冷飲。相比之下,古人的消暑方式比較文藝,更講究物我相合,更像是一種生活格調。

雖然人們怕熱,但深知“(農曆)六月不熱,五谷不結”的道理,天氣可以熱,隻是希望也别太暴曬。因為暴曬的時候,既沒有降水量,蒸發量又增大。最好能稍微平衡一些,作物更喜歡這樣的天氣——“六月打連陰, 遍地是黃金”。

如果老天爺能夠時不時地“贊助”一場雨水,那就更貼心了。“六月落雨人情雨”,暑熱時節的雨被稱為“人情雨”,算是老天爺送給我們的一份人情。“六月三場雨,瘦地變黃金”。

想來也是,如果說冷暖氣流大兵團交戰的鋒面降水算是本分的話,小範圍遊擊戰式的熱對流降水或許可以算是情分。但“夏雨隔牛背”甚至“鳥濕半邊翅”,說明夏雨并非平均主義,所以經常有人調侃:下還是不下,拼的是人品。

“打靛”,現在聽來已經很生疏了。靛,又被稱為“靛青”,是一種深藍色的有機染料,藍色的衣服就是染坊中用靛青漂染出來的。打靛,就是靛秧成熟之後趕緊收割,然後放在靛缸當中,人們用木把擊打,以加快調制靛漿。

關于立冬節氣的簡短句子(今日立冬那些我們聽過)7

在東北,是立秋忙打甸。立秋的時候,已是絲絲縷縷的秋涼,可以打草料,得給羊啊馬啊牛啊準備過冬的飼料了。于是到繁茂的草甸上去打草, 有人也順便“摟草打兔子”,到草甸上打獵。小時候,拿着筐、繩子、耙子、鐮刀,到草甸裡去打草。當時并未留心是否從立秋時開始,隻記得打草的時間似乎很長。

處暑動刀鐮。到處暑的時候就得開始收割了,所以諺語說:處暑立年景。

春管油鹽,夏管米,冬管六畜,秋管你。我們在每個季節都會有獲得感,但最大的獲得感,無疑來自秋天。到處暑的時候,今年收成怎麼樣, 基本上就有個眉目了。

不過,“莊稼過了暑,人過四十五”,這時候莊稼個子高,身子骨僵了,一風雨交加,很容易倒伏。

但是在南方,“千澆萬澆,不如處暑一澆”。很多作物還在抓緊時間茁壯成長。三春不如一秋忙,打到囤裡才算糧。最揪心的,就是秋收時候的天氣不給面子。

棉到白露白如霜,谷到白露滿地黃。

白露的時候收割要繼續,但是别太急,“夏收要緊,秋收要穩”,可是也别磨蹭,一不留神天兒就冷了,有些莊稼怕冷,不耐寒。

關于立冬節氣的簡短句子(今日立冬那些我們聽過)8

秋分無生田。“青黃不接”是在晚春。而到了秋分的時候,隻有黃的沒有青的了,莊稼都可以“畢業” 了,希望不要“肄業”。

在江南:白露見稻花,秋分見稻谷。此時,天地之間有兩種令人陶醉的顔色:金色和白色。正所謂:秋分白雲多,處處好田禾。

一個“好”字,似乎有兩層含義,一是長得好,二是長好了。

秋分時節,正是“藍藍的天上白雲飄”的時候。鳥飛欲盡暮煙橫,一笛西風萬裡晴。

一笛西風,天氣很美,詩人的解讀更美!

以前讀“休說鲈魚堪脍,盡西風,季鷹歸未”,總覺得說說總可以吧。歲月靜好的時代,不能總是“N 丈豪情”。秋風起時,能夠想起美食,本是順理成章之事,更何況現在“吃貨”也已經不再是貶義詞了。記得醫生曾經對我說,換季的時候,可以适當懶一懶、煩一煩、饞一饞。

過了十一黃金周,天兒就冷了,但還不算太冷。到霜降的時候,那就真冷了!北方一年當中,什麼時候氣溫下降速度最快?就是霜降到立冬的時候。

但是,也不能小觑寒露,要是沒有寒意,人家憑啥叫作寒露呢?霜降的冷,有差不多一半兒是人家寒露給攢下來的,霜降彰顯的是累積效應而已。

關于立冬節氣的簡短句子(今日立冬那些我們聽過)9

深秋時節,有一種災害,叫作寒露風。

農諺說:

棉怕八月連陰雨,稻怕寒露一朝霜。

寒露風原指華南寒露時節危害幼年晚稻成長的低溫現象,或凄風(幹冷型)或苦雨(濕冷型)。而當雙季稻北擴至長江中下遊地區,晚稻的這種“小兒科”疾病開始在秋分前後流行。所以廣義的寒露風,未必僅是風,也未必僅發生于寒露,而是危害晚稻的低溫綜合征。

無霜期,是草木無憂無慮的成長時光

登高望遠時,恰是秋高氣爽天氣。但很多人依然無暇陶醉于金秋之美, 因為“九月九重陽,收秋種麥兩頭忙”。

九月田垌金黃黃,十月田垌白茫茫。

僅僅一個月之後,大地便卸了妝,重新以素顔示人。從前是以田垌白茫茫形容霜雪,但是現在,偶爾有白茫茫的雪,經常是灰蒙蒙的霧。

有詩雲:

霧外江山看不真,隻憑雞犬認前村。

渡船滿闆霜如雪,印我青鞋第一痕。

([宋]楊萬裡)

霜降時節,氣漸寒,霜如雪,而且霧氣加重,清晨時常處于低能見度的狀态。擱在現在,可能是隻憑 GPS(全球定位系統)認前村。

在俄羅斯,霜凍的輩分很高,它是一位爺,霜凍爺爺(Дед Моро́з)。霜凍爺爺的職責和聖誕老人差不多。但之所以叫作霜凍爺爺,或許是因為那裡,霜凍“當家”管事兒的時間很長,人們在他面前都很卑微。在俄羅斯情景喜劇《爸爸的女兒們》中,就有這麼一個橋段,6 歲的小女兒“小扣子”為了促使父母早點和好,便在風雪天離家出走,滿大街去找霜凍爺爺,向他求助。可見在孩子們心目中,霜凍爺爺是有多管事兒啊!

為什麼會專門有“無霜期”這個概念,而沒有無雷期、無雪期的說法呢?因為霜凍執掌着作物的生殺予奪。無霜期,是草木無憂無慮的成長時光。

全國平均而言,“以風鳴冬”的立冬時節是一年之中氣溫下降速度最快的時段。天氣越來越冷,到小雪的時候開始下雪了。

關于立冬節氣的簡短句子(今日立冬那些我們聽過)10

但對南方而言,“(農曆)八月暖,九月溫,十月還有小陽春”。暖氣團撤退之前,還可能會戀戀不舍地營造一番和暖的小陽春,一番感人的作别。這時的江南,“禾稼已登”,小陽春正好曬谷,大家心情好爽。有詩雲: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

節氣中有三組大小節氣

節氣中,有三組大小節氣:小暑大暑、小雪大雪、小寒大寒。于是經常有人探讨:小暑大暑誰更熱?小寒大寒誰更寒?總的來說,小暑大暑經常“沒大沒小”,伯仲之間;小寒大寒,倒是小寒略勝一籌。

那麼,小雪大雪是如何區分大小的呢?所謂的大與小,并非隻是降水量的大與小,而是積雪的多與少。小雪時節,一天當中的溫度還在 0℃上下晃悠,所以雪可能是下了就化,化了又凍,凍了又消融。而大雪時節的降雪,飄落之後就有可能“坐住了”。地上白茫茫的積雪,給了人們特别好的“印象分”。

在華北,冬小麥的冬灌,講究的是:

不凍不消,冬灌嫌早;

一凍不消,冬灌嫌晚;

又凍又消,冬灌最好。

說的是如果還沒有上凍,就太早了;如果凍得結結實實,就太遲了;隻有“又凍又消”,就是白天消融、夜晚冰凍,才是冬灌最适宜的時節。這便是在小雪時節。

諺語說:小雪封地,大雪封河。大地開始封凍了,然後水面也開始結冰了,船都可以休息了。“三月初一試船雨”,待到陽春三月,它們又可以愉快地上崗了。

小時候 12 月就可以穿上冰鞋或者坐上冰車,高高興興地滑冰了。不像華北地區,三九四九才能冰上走。

關于立冬節氣的簡短句子(今日立冬那些我們聽過)11

但是,随着氣候變暖,“冰上走”可得留神,危險莫過于“如履薄冰”。

2018 年立春,我才想起去頤和園滑冰,工作人員已經開始不停地巡查冰層融化的情況了。這裡的滑冰季是 1 月 6 日至 2 月 4 日,隻有小寒大寒兩個節氣,而且還是在大寒極寒的背景下。

冬至,之所以被視為一個“大” 節氣,因為它是白晝最短、黑夜最長、陽光最疏遠我們的時節。“吃了冬至飯,一天長一線”,這是古人心目中陰氣始衰、陽氣始生的節氣, 陰陽流轉令人充滿期待。所以到了冬至,人們會相互道賀,文雅的賀詞便是:迎福踐長。

人們在最黑暗的時令看到希望,日子會一天一天好起來。

關于立冬節氣的簡短句子(今日立冬那些我們聽過)12

小寒大寒,凍成冰團。這是一年當中最寒冷的時候,多數情況下小寒比大寒還冷。但小的時候沒太注意,反正零下 30℃和零下 40℃好像都差不多,凍得都沒感覺了。氣溫離體溫越近,人們越敏感;氣溫離體溫越遠, 人們越難以分辨出細微的差别。30℃和 35℃,人們的感觸大不一樣。但零下 30℃和零下 35℃,似乎也沒啥差别,隻一個字:冷!

二十四節氣,數完小寒大寒,然後就可以準備過年了!

關于立冬節氣的簡短句子(今日立冬那些我們聽過)13

人的理性,體現在并不以體感舒适度來評價天氣。最熱的時候,想到的是:三伏不熱,五谷不結。最冷的時候,想到的是:大寒不寒,人馬不安。

其實,世上最大的神靈或許就是自然規律,要敬畏和信奉它,不要違逆它。二十四節氣便是以時間之規,度天氣之律。

各個節氣之間的天氣“相關系數”

除了節氣物候,人們還會留意各個節氣之間的天氣“相關系數”。比如:

“谷雨陰沉沉,立夏雨淋淋”——15 天的天氣韻律,正相關。

“小滿滿池塘,芒種滿大江”——15 天的天氣韻律,正相關。

“芒種不落雨,夏至十八河”——15 天的天氣韻律,反相關。

“立夏小滿田水滿,芒種夏至火燒天”——30 天的天氣韻律,反相關。

“立春大淋,立夏大旱”——90 天的天氣韻律,反相關。

“冬至雪漫山,夏至水連天”——180 天的天氣韻律,正相關。

最著名的天氣韻律,是八月十五雲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記得小時候聽到這個說法便覺得好神奇。這些年我們常常做這則諺語的天氣驗證,每年的準确率算不上很高。其實這則諺語當初觸動我的,并不是它的準确率有多高,而是覺得古時的人好神奇,居然能構思這種 150 天的天氣韻律, 從八月十五跳躍到正月十五,這聯想、這思維是何等飄逸!如果這也算氣象學的話,那應該歸類為“浪漫主義氣象學”。

關于立冬節氣的簡短句子(今日立冬那些我們聽過)14

實際上,這種“遙相關”思維,依然存活于當今現實主義的氣象學。

節氣,一直在一聞一見、一茶一飯之中,陪着我們。

本文選自《中國天氣諺語志》,較原文有删節修改,小标題為編者所加,非原文所有,已獲得出版社授權刊發。題圖為電影《情書》劇照。

編輯丨李陽

校對丨趙琳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