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愛情是人類社會永恒的藝術主題,是大部分傳世優秀藝術作品的靈感源泉。在擁有着上下五千年曆史的華夏民族,我們的先輩在曆史長河留下了許多令人為之動容的愛情故事。大家耳熟能詳的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關關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傳神地表現出年輕小夥對“窈窕淑女”的一往情深;漢代的樂府歌謠中吟唱着“山無棱,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以強烈的感情抒發熱戀中的情侶對愛情的堅定和至死不渝;還有《古詩十九首》中的“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那樣讓人黯然傷感的異地戀情和離愁别恨;更有蘇大文豪作為丈夫對亡妻表達出“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這種讓人痛徹心扉的生死别離……這些或樸實的言語,或華麗的辭藻,為世人全面诠釋了五味俱全的愛情百态。當凝練的文字與代表情比金堅的信物相遇,那便成就了永恒的誓言。
01
鏡初分、盼團圓
規矩四靈鏡 東漢
廣州博物館藏
圖中的銅鏡為現藏于廣州博物館的半面規矩四靈鏡,1953年出土于廣州龍生崗的一座東漢時期的夫妻合葬墓,銅鏡甯靜地置于女棺之主頭部旁的漆盒裡。殘缺的半面銅鏡,雖然沒有任何鏡銘,卻道出了夫妻二人盼望在塵世緣盡後,“待破鏡重圓時,與君續前緣”的甜蜜誓言。
漢代是青銅鏡鑄造的鼎盛時期,在出土的大部分漢代銅鏡的背面,考古學家們發現了大量的銘文,其中,表達男女愛情的相思銘文所占比例最大,證明銅鏡是當時人們托物寄情的重要載體。
漢代常見的相思鏡銘有:“結心相思,幸毋相忘,千秋萬歲,長樂未央”“願長相思,幸毋相忘”“長相思,毋相忘,常富貴,樂未央”以及“見日之光,長毋相忘”等等,多為表達戀人之間祈求快樂永不停歇和感情長久無窮盡的愛情意願。
下面有這樣一塊銅鏡,鏡的背面雕刻有繁複的蟠龍紋,在蟠龍紋環繞的鈕座區域内印刻有一圈篆書銘文:“大樂未央,長相思,慎毋相忘”。
伏獸鈕“大樂未央”銘蟠龍紋銅鏡 漢代
廣東大觀博物館藏
一句質樸的表白,引人無限的遐想:在歲月靜好的一天裡,愛人相約在溪水潺流的樹林裡,當他們互訴相思之後,他不知道從哪兒變出了一面銅鏡,光滑的鏡面映照着她清秀的臉龐,她笑了,翻過背面,他念出了鏡上的那句話:“大樂未央,長相思,慎毋相忘”。頃刻間,他們相視而笑,相擁而立,相許終生。
02
纏綿意,印心間
在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二季中,曾介紹到一枚隐藏着動人情事的文物——“長毋相忘”銘合符銀帶鈎。這枚銀帶鈎的主人屬于西漢江都王劉非的妃子,淳于嬰兒。這枚帶鈎像兵符一樣合二為一,在隐秘的地方,以陰陽刻的方式記錄着他們曾經的誓言“長毋相忘”。淳于嬰兒并不是劉非真正意義上的結發妻子,但最終他将她的帶鈎長伴于身旁,用另一種形式兌現了“長毋相忘”的承諾。這對于現代的“一夫一妻”社會來說難以理解,但對于淳于嬰兒來說,便是“願得一人心,白首不相離”的誓願。
這枚帶鈎,讓我想起了信物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印章。從前,玺印往往是身份的象征,除此以外,人們相信将玺印佩挂腰間還有吉利、祈福、辟邪等作用,對于一些并無官職身份的普通百姓來說,佩挂吉語閑文印便是最佳選擇。
漢代以來,印章的使用逐漸跳出上層社會走近尋常百姓家,文人雅士更視閑文印為一種高雅的賞玩之物。與此同時,在鍛練書法、陶冶情操的同時,文人雅士悄悄地将對愛人的思念和傾慕之意,篆刻印間。
下列閑文銅印,以陰陽刻的方式,用不同書法字體镌刻出“思君令人老”和“長毋相忘”,皆表達出綿綿情愫,成為閃爍腰間的另一種盟誓。
但就算是同一句話,發生在不同的背景下,也會有不一樣的情感。
如“思君令人老”,無論是接“歲月忽已晚”還是“軒車來何遲”,因為表達對遠行愛人的呼喚,對孤獨凄寂的感歎,所以壓抑和無奈之感湧上心頭。但我們也可以換個角度看,“思君令人老”,也可能是剛見面不久的小情侶,轉頭就發出了“一日不見如隔三秋”這樣屬于熱戀情侶的甜蜜煩惱。
“思君令人老”銅印 清代
廣州博物館藏
“長毋相忘”銅印 清代
廣州博物館藏
我曾讀過一本詩歌鑒賞散文集《人生若隻如初見》,作者結合經典詩詞對曆代情癡情事進行诠釋。故事從漢高祖與戚夫人、唐玄宗與楊貴妃這類的皇室愛情,到司馬相如和卓文君、李清照與趙明誠這類才子佳人的愛恨情愁,像電影一般逐幀播放,為我們展現千古浪漫往事的點滴。
如今,我從曾見證或成就過多個愛情故事的信物中,讀出了他們之間的纏綿悱恻。現在,我理解的愛情,不僅僅是希望能時刻見到他的容貌,聽到他的音語,聞到他的獨特氣息,觸摸來自他手心的溫暖,更希望他就是那個與我心靈相通,三觀契合,相互扶持的另一半。
我無需到處尋覓,你在哪裡,我便常伴左右。
參考文獻:
[1]趙曉瑞,牛合兵.淺談漢代銅鏡的裝飾藝術[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9(24):36-37.
[2]尹钊,徐星媛,王建航.從青銅鏡銘文體悟漢代人的情感[J].東方收藏,2020(01):73-77.
[3]拿破破.想想那時古人的愛情[N].中國藝術報,2018-08-24(008).
[4]王芳.淺談古代銅鏡的文化藝術内涵[J].文化産業,2019(22):20-21.
[5]房占紅.淺論漢代吉語印章大量流行的概況及原因[J].遼甯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4):76-80.
[6]田敏.漢代銅鏡銘文研究[D].河北師範大學,2012.
[7]熊焰.閑文印淺談[J].榮寶齋,2004(05):214-217.
end
撰稿/譚佩儀
排版/鄧志盛
審校/鄧玉梅
審核/朱曉秋
部分圖片來源/央廣網
“字字珠玑-廣州博物館藏有銘銅器展”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