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東漢末年最具權勢的諸侯,曹操一生南征北戰,為曹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當然,正所謂“單絲不成線,孤木不成林”,曹操的成功離不開身邊許多優秀謀臣、武将的傾力輔佐。在官修史書《三國中》當中,作者陳壽将曹操麾下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五位将軍合寫在了同一卷,并評價道:“時之良将,五子為先。”久而久之,這五人便被合稱為“五子良将”。
“五子良将”之中,于禁可以說是非常特殊的一個。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他雖然為曹操效力了足足三十年,立下過赫赫戰功,卻因為投降關羽導緻晚節不保。在以“忠臣不事二主”為主流思想的當時,遭受圍困後選擇投降的于禁遭受了許多人的非議和嘲諷。也正因如此,他在本該頤養天年之際卻羞憤而死。
于禁生于泰山郡钜平縣,也就是如今山東泰安甯陽縣一帶。漢末黃巾起義爆發,于禁受到同為泰山郡人的鮑信招募,成為了一名讨伐黃巾軍,保衛家鄉的士兵。沒過幾年,黃巾起義雖然平息,但國賊董卓卻占領了朝堂,于是,于禁又跟随鮑信在泰山郡厲兵秣馬,伺機讨伐董卓。又過了三年,鮑信奉曹操為兖州牧,而于禁也被劃入了曹操部下。
于禁性格沉穩堅毅,又很有軍事才能,于是很快得到了上司王朗的推薦,被曹操召見,并封為了軍司馬。此後數年,于禁參與了大大小小不計其數的戰役,表現相當優異。建安二年(197),曹操征讨宛城張繡,卻不料張繡降而複叛,隻得狼狽撤軍。當時,其餘各部的曹軍都混亂不堪,唯有于禁所部的數百人紀律嚴明、進退有序。
在撤退之時,于禁得知曹操收編的一批青州士兵趁亂劫掠其他曹軍士兵,當即大怒,于是一邊抵禦追兵,一邊追讨青州兵。當時,一些青州兵直接前往曹操處誣告于禁謀反,而于禁則堅信以曹操的智慧能夠明辨是非,于是并不阻攔,而是先挖好壕溝防備追兵後才派人向曹操解釋。曹操對于禁顧全大局的一系列行為十分認同,于是盛贊道:“将軍在亂能整,讨暴堅壘,有不可動之節,雖古名将,何以加之!”
經過此事,曹操對于禁可謂“刮目相看”,不但在統計其此前戰功後直接封其為益壽亭侯,還愈發加以重用。建安三年(198),于禁随曹軍擒殺呂布,兩年後主動請纓以先鋒身份堅守延津。官渡之戰結束,于禁以功升任偏将軍,又在平定東海昌豨後加封虎威将軍。建安二十一年(216),曹操進位魏王,于禁則升任左将軍。
建安二十四年(219),關羽率軍北伐,一時間北方震動。為了救出被圍困于樊城的曹仁,于禁領命率領七路大軍共三萬人前去援助,但關羽卻趁着秋季陰雨連綿、漢水暴漲“水淹七軍”。山窮水盡之下,于禁選擇投降,而其部将龐德卻誓死不降,最終被殺。得知此事後,曹操感歎道:“吾知禁三十年,何意臨危處難,反不如龐德邪!”
不久之後,東吳襲取荊州、擒殺關羽,于禁則在獲釋後暫時前往了東吳。在東吳,孫權對于禁十分敬重,曾邀請他乘馬并行,但虞翻卻并不待見這個降将,于是破口大罵道:“爾降虜,何敢與吾君齊馬首乎!”後來,孫權設宴款待群臣,于禁于席間聽到奏樂潸然淚下,虞翻又斥責道:“汝欲以僞求免邪?”認為他是在裝可憐,為的是被送回曹魏。
黃初二年(221),孫權終于将于禁送回北方。此時,已經稱帝的曹丕盡管一開始好言勸慰,還封于禁為安遠将軍,卻在于禁前去拜谒曹操陵墓時派人“于陵屋畫關羽戰克、龐德憤怒、禁降服之狀”,也就是将龐德甯死不屈、于禁俯首乞降的場面畫了出來。看到這幅畫像,本就心懷歉疚的于禁更加羞憤,于回家後不久便“慚恚發病薨”。于禁死後,朝廷賜其谥号為“厲”,而這顯然是一個惡谥。
客觀來說,于禁在曹操麾下效力的近三十年可謂兢兢業業,其戰功也都是實實在在的。至于被圍困後投降,其實關羽也曾短暫委身于曹操,這并非多麼十惡不赦之事。因此,就連司馬懿評論此事時都表示:“禁等為水所沒,非戰守之所失。”隻能說,如果沒有投降之事,于禁必然能夠與夏侯惇、曹真、張遼等昔日戰友一樣配享曹操宗廟,也能夠擁有更高的曆史地位和評價。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