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九種非凡智慧?李運富 古文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古文字的産生與流變,閃耀着中華民族的智慧之光,照亮了中華文明的發展方向,也傳承着中華文明的基因血脈 ,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古文九種非凡智慧?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李運富
古文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古文字的産生與流變,閃耀着中華民族的智慧之光,照亮了中華文明的發展方向,也傳承着中華文明的基因血脈。
古文字通常指秦代小篆以前的文字,也可以包括漢代以後的傳抄古文字和仿制古文字。古文字的起源可以從個體符号來源和文字系統形成兩個方面說。晚商殷墟甲骨文被看作成熟的文字系統,代表殷商時期的成熟文明,這已成為共識。
個體字符的起源針對自源文字而言,他源文字往往是成批地借用或改造,不存在一個一個單獨起源的問題。自源文字符号的誕生不宜使用語言标準來判斷,因為起源階段的單個符号是否表達了語言單位無法證實也無法證僞。
其實,一個符号或一批符号隻要具備下列要件,就可以稱為文字:一是符号具有抽象表意功能,能夠表示某類事物或某種概念;二是符号構造有理可說,能夠類推;三是符号使用不受時空限制,能夠反複出現在不同場合。這樣的文字符号應該是社會發展到事務繁多需要突破時空記錄事件、不同語言族群之間交流增多需要非語言溝通時才會産生。
文字的産生除了社會需要,還有賴于人類智能的提升。人們必須具備抽象思維能力,具備辨别不同事物的能力,具備利用載體和工具的能力,具備将實物轉化為符号的能力,具備使用符号表達意指的能力,才有可能創造文字。所以文字的産生,既讓人類找到了表現自我的最佳方式,也是社會進入文明階段的重要标志。中華古文字的起源标志着中華文明的成熟。
古文字的構造傳承先民智慧和時代文化。漢字的形體構造無論是根據客觀事物共象描摹出原生形體,還是根據已有形體所負載的語言音義孳生新的形體,都固化了先祖對客觀世界和人類社會的認知。通過對古文字形體結構的理據分析,我們可以推知古人創制漢字的過程及其蘊涵的思想智慧和時代文化。在古文字的構造中,先民的特征意識、象征意識、數量意識、方位意識、時間意識、類别意識、正變意識、關聯意識等,時可體悟,深刻影響着中華民族的思維習慣;古代社會的生活狀況、物件器具、行業事項、禮俗制度、曆史遺迹、科技文化、人事活動、自然環境等,也時有顯露,學習和分析古文字可以了解古代曆史,傳承古代文化。
古文字的使用傳承文獻典籍和民族精神。古文字形成系統後,可以用來記錄語言,産生各種文獻。已經發現的古文字文獻有殷墟甲骨文、周原甲骨文、西周金文、春秋金文、戰國簡牍、先秦玺印、侯馬和溫縣盟書、秦漢簡帛和碑刻等。這些文獻大都是通過考古發掘重現于世的,一般統稱為“出土文獻”。通過對出土文獻的解讀,可以更全面系統地再現古代曆史文化。更重要的是,出土文獻奠定了漢語漢字的基本體系和使用規則,奠定了各類文體和文學形式,并将文獻内容通過經典傳承、科舉考試、字典規範等培育出民族精神,影響着國家行政和社會治理。先秦古文字文獻,經秦漢魏晉至唐宋明清,由漢代《七略》到清代《四庫全書》,形成浩瀚的中華古籍文獻寶庫,曆代傳承。經典文獻是中華文明和民族精神的主要載體,而古文字材料是經典文獻的根脈,文獻的正本清源離不開古文字。
古文字的演變順應社會變革和文明進程。古文字并非一成不變,而是與時俱進的,發展到漢代隸書,就進入了今文字階段。通常把由古文字演變為今文字的過程叫作“隸變”。隸變首先表現為書體及結構的簡易化。古文字的形體結構注重理據,比較複雜,書寫工具和載體又比較原始,所以書寫難度大。随着社會發展和文字使用的廣泛頻繁,字符的原始理據逐漸淡化或被改造,形體逐漸由線條和實塊演變為筆畫,總體上更便于書寫。簡便的書寫大大提高了文字使用效率,也提高了工作效率,促進了社會發展。在漢字書寫的演變過程中,人們還超越實用記錄功能,追求裝飾性美感和藝術性享受,産生了美術字體和書法藝術。隸變也不限于字體字形,還涉及漢字使用的規範和字詞關系的調整。秦代“書同文”不僅類化了漢字的書寫體式,更規範了字詞的用法,減少了文獻歧義的産生,有利于政令統一和文化推廣,從而提升了社會的文明程度。
正是因為古文字的文化傳承價值,中宣部、教育部、國家語委等八部門聯合開展了“古文字與中華文明傳承發展工程”,意在通過對古文字的全面研究,促進中華文明的傳承發展。如何将古文字研究的成果推廣應用,發揮古文字傳承古文明的實際效能,是古文字工程需要完成的任務之一。要通過各種方式,讓人們接觸古文字,了解古文字,應用古文字,傳承古文字。
(作者:李運富,系鄭州大學漢字文明中心主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