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來臨之際,江蘇省高院發布十大保護消費者權益典型案例,希望引導消費者積極理性維權,保護自身合法權益,也提醒廣大經營者規範經營行為,依法誠信經營,共建和諧美好的消費市場環境。下面選取的是網絡二手交易、微商的案例,希望網友在使用網絡進行購物消費的時候多多注意。
案例
出賣人以經營者身份在閑魚等舊貨交易平台銷售
産品構成欺詐的,買受人可主張懲罰性賠償金
案情
原告張某某在淘寶閑魚網店被告王某處購買二手蘋果iphone6s PLUS 32G手機一部,店家提供的手機電腦助手檢測照片顯示該手機:未越獄,已激活,模型号為MN3Q2CH/A,設備串号為354989075986857,序列号為FCJTP10ZHFM2。在購買前溝通中,店家對該手機描述為:純原機、撤櫃展示機、無維修、序列号沒有納入保修等。張某某于2017年10月2日收到設備序列号為FCJTP10ZHFM2的蘋果手機一部,并于當日确認收貨付款。收到貨物後,張某某發現所購手機存在維修記錄,無法升級系統等問題。因此,原告張某某與淘寶網及被告王某交涉反映情況,但未能妥善解決。故張某某起訴至法院。法院認為,王某在二手交易平台上出售蘋果手機,從其與張某某的聊天記錄中可知,其并不是在處置自己閑置不用的物品,而是從事商品經營的個人,即系經營者,而其在明知自己向張某某出售的手機存在維修且無法升級等情況下,卻告知張某某該産品為純原機、無維修,導緻張某某因此陷入認識錯誤并作出購買的錯誤意思表示,王某的這一行為符合欺詐的構成要件。遂判決:被告王某向原告張某某退還貨款2750元并支付賠償金8250元。
點評
“閑魚”APP本身是一個二手交易平台,用于處置閑置不用的物品。一般情況下,應當按照合同法等法律處理相關民事争議,不認定出賣人屬于銷售者。但“閑魚”并非法外之地,現在部分商家利用該APP進行銷售經營,在出現糾紛後又以其并非銷售者進行抗辯,以此規避法律責任。法院結合購買雙方的聊天記錄等内容認定被告王某系銷售者,其行為構成欺詐并判決王某作出懲罰性賠償是正确的。認定經營者的身份不能拘泥于銷售平台的性質,如果出賣人符合經營者“以營利為目的”的本質特征,則可以适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對其經營行為予以規範。
案例
銷售者通過微信出售假冒僞劣商品,
應當承擔法律責任
案情
被告郁某系“微商”,經常在其朋友圈推送女性内衣。原告于2016年2月17日和2016年3月5日先後從被告處購買了三套内衣,第一套在冷水中洗滌未發現異常,第二套、第三套在溫水中洗滌出現濃重異味,再次洗滌也未能消除,遂懷疑衣服質量出現問題,對包裝進行檢查的過程中發現被告出售的内衣無廠名、無廠址、無吊牌。向被告反映後,被告稱内衣系廠裡自産自銷,所以沒有吊牌,并且拒絕退貨。原告遂訴至法院,請求被告退還貨款并三倍賠償貨款。法院認為:原告在被告處購買三套内衣,被告對此予以認可,可以認定原、被告之間存在買賣合同關系。根據《産品質量法》第二十七條規定,産品或者其包裝上的表示必須真實,并且符合下列要求:(一)、有産品質量檢驗合格證明;(二)、有中文表明的産品名稱、生産廠廠名、廠址;……本案中,被告銷售的案涉内衣并無任何标識,違反了産品質量法對産品标簽标識的要求,應當認定為不符合産品質量法标準的産品。《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五十五條的規定,被告明知上述産品無相應的标簽标識仍進行銷售,應當承擔退還貨款并支付三倍價款的懲罰性賠償金。經核算,被告應退還的貨款為348元,應支付的賠償金為1044元。
點評
微商是随着微信普及而興起的通過微信軟件銷售産品的商家,微商銷售的産品應當符合法定标準,不得存在欺詐行為,否則應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被告雖然稱其産品系廠家内部供貨,該産品也必須滿足《産品質量法》第二十七的規定,本案中涉及的商品未有相應的産品标示,應當為不合格産品。《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五十五條規定: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三倍。被告明知上述産品無相應的标簽标識仍進行銷售,應當承擔退還貨款并支付三倍價款的賠償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