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判市場的辯證流程?有統計顯示,2022年我國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達1076萬人,再創新高,就業形勢嚴峻同時,産業工人“空心化”日漸嚴重,技能型崗位出現“用工荒”某公司招聘負責人坦言,目前主要是兩端用工難:一端是生産線上的操作工人,另一端則是高技術人才大學生“就業難”和企業“招工難”同時并存,凸顯“兩難”悖論,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研判市場的辯證流程?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有統計顯示,2022年我國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達1076萬人,再創新高,就業形勢嚴峻。同時,産業工人“空心化”日漸嚴重,技能型崗位出現“用工荒”。某公司招聘負責人坦言,目前主要是兩端用工難:一端是生産線上的操作工人,另一端則是高技術人才。大學生“就業難”和企業“招工難”同時并存,凸顯“兩難”悖論。
大學生“就業難”的主要原因:一是多年來高等教育的快速擴張導緻大學生人數急劇增長與經濟下行導緻崗位供給相對不足,使得人才供需關系發生了反轉;二是大學生對職業待遇期望過高,他們對個人職業待遇缺乏合理的認知和定位。他們對職業身份的期望也較高,多數人認為進工廠工作不夠體面。某集團董事長表示,近年來大量年輕人從事外賣、電商、網絡直播等行業,不願在産業一線就業。部分大學生産生就業心理落差,有“等等看”的心理;三是占有一定比例的高職院校學生迫于就業壓力和個人提升需求,放棄就業,轉而走上“升本”之路。
企業“招工難”的主要原因:一是受經濟下行壓力和新冠疫情影響,企業特别是中小型企業抗風險能力較弱,生存困難,難以提供具有競争力的薪資待遇;二是院校人才培養的質量不盡如人意,導緻人才供給與産業需求匹配錯位。主要體現在崗位需求與人才培養的脫節,校企合作和産教融合流于形式,未能形成無縫對接、深度融合态勢;三是部分企業缺乏招聘策略和企業文化。一些企業特别是大量中小企業與院校聯系不緊密甚至缺乏聯系,不了解院校專業培養規格和就業需求,錯失招聘最佳時機,部分企業缺乏良好環境、發展空間、晉升制度等有凝聚力的文化建設。
近年來,我國産業結構升級和經濟轉型持續發力,特别是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由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中國創造升級,人才需求端産生顯著變化,迫切需要技術精湛的産業工人和高技術研發人才。李克強總理強調,就業不僅是民生問題,也是發展問題。如何破局?全國人大代表苗振林認為,大力發展高職教育,有利于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是解決我國勞動力供需結構失衡的有效途徑之一。國家也從政策上給予了職業教育資源傾斜和發展空間。那麼,除了外部政策和環境的助力,職業教育如何通過自身内涵建設強化“内功”,促使人才培養質量全面提升,從而承擔起破解“就業難”與“招工難”的重任?筆者認為可以從5個方面着手:
第一,以有效需求為導向調整專業設置,達到學校育人與企業用人的統一。職業教育經過多年發展,形成了一批基礎較好的重點專業甚至高水平專業,但是開設類似專業的院校衆多,競争激烈,它們已然成為“夕陽專業”,然而院校舍不得撤銷;同時,新業态的興起催生了許多新的職業領域,而院校未能做好準備及時創設。因此,職業院校一定要有“壯士斷腕”的勇氣和“重新出發”的決心,果斷面向産業和市場有效需求進行專業調整,從而達到人才培養和企業使用需求的統一。
第二,優化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精準把握職業崗位動向和規格。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可以說是人才培養的“藍本”。目前,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閉門造車”現象嚴重,缺乏科學嚴謹的調研。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優化,首先要基于翔實的區域企業崗位需求和就業調研數據;其次要考慮3—5年的市場需求,具有前瞻性;最後課程設置要考慮緊跟技術前沿,同時也要注意夯實基礎能力,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職業需求和個性發展。
第三,引進高水平企業骨幹人才,提升現有師資專業能力。高水平師資無疑是人才培養的關鍵。由于受學曆和職稱因素限制,職業院校大部分教師來自高校,部分院校為了升本或提升品牌需求,大量引進博士研究生。但這樣的師資相對缺乏企業實戰能力。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定位是高技能型人才,這就要求師資建設重點應該傾向于高素養的專業技能提升。職業院校應着眼于“外引”和“内培”。外引即面向行業企業骨幹人才,引進和聘請高水平實戰型師資;内培即讓缺乏實際工作經驗的教師真正下沉到企業,提升專業技能實戰水平,落實“職教二十條”提出的教師5年一周期的全員輪訓制度。名師才能出高徒,在職業院校,名師重在技能而不隻是科研。
第四,深化産教融合,創建校企命運共同體。目前,企業與學校的産教融合不太順暢,産學研轉化率低。因此職業院校需要走出“象牙塔”,關鍵需要從體制機制建設上積極擁抱市場,健全多元化辦學格局,深度參與企業的産品制造、研發和技術改造等,并為企業、産業提供優質人才和智力輸出。首先要讓“企業赢”,從而達到“學校赢”,最後達到職業教育與産業發展深度融合、雙向奔赴,形成校企命運共同體的共赢局面。
第五,加強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精準謀劃就業布局。學生從中職、普通高中升入高等職業教育,知識結構和課程學習産生了顯著變化,心理上會進入迷茫期。人才培養方案面對的是所有學生,有多種職業崗位類型,随着學習的進度和專業技能掌握的程度不同,每個學生的職業期望也會産生變化。目前,學校僅僅依靠一兩門職業生涯規劃或就業指導課程,顯然難以達到預期效果。因而,教師在課程思政教育和畢業綜合實訓環節應當潛移默化融入職業規劃教育和職業素養教育,随時幫助學生了解所學專業對應行業的就業形勢與自身優勢,合理選擇學習方向,從而實現精準就業。
(作者系中國計算機學會虛拟現實與可視化技術專業委員會執行委員、中山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
《中國教師報》2022年08月31日第14版
作者:陳小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