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幸福人生與專業成長? 楊守菊 當“皓月”遇見了“教師”,團圓與感恩撞了個滿懷2022年9月10日,注定是特殊的一天,據說一世紀才3次中秋節教師節喜相逢,月餅書香氣共歡愉過節之餘,一口氣讀完了《中國教育報》課程周刊兼體育美育版主編汪瑞林老師的力作《素養時代教師專業成長》,也讓這天成為我專業成長中不尋常的一天,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教師幸福人生與專業成長?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楊守菊
當“皓月”遇見了“教師”,團圓與感恩撞了個滿懷。2022年9月10日,注定是特殊的一天,據說一世紀才3次。中秋節教師節喜相逢,月餅書香氣共歡愉。過節之餘,一口氣讀完了《中國教育報》課程周刊兼體育美育版主編汪瑞林老師的力作《素養時代教師專業成長》,也讓這天成為我專業成長中不尋常的一天。
單是素雅的封面就深深吸引了我,也是湊巧和應景,豎排的題目居于封面的左上方,中間從下往上四個暖黃色的圖形,像極了新月、弦月、滿月,圓圓的滿月周圍好多圈白色的圓環鋪陳開去,盡散着光輝。這樣用心的設計,也許在啟示我們:月相的變化是有規律的,教師的專業成長也是有“道”可循的;月有陰陽殘缺,教師的成長也不是一帆風順的;月亮長年累月轉動不止,教師的成長也需要持之以恒。
這樣精心的設計,也許在借含月字的詩句啟迪我們:“僧推月下門”還是“僧敲月下門”揭示了教師的專業成長離不開“推敲”琢磨;“晨興理荒廢,帶月荷鋤歸”,教師的專業成長如同月夜歸耕,必定是辛勞付出的。
及至捧讀内容,更覺醍醐灌頂。似一位溫和儒雅的長者與我促膝而談,給我諄諄教誨;又如一位睿智仁慈的智者與我對話交流,給我點撥迷津。正如成尚榮先生在序中所言:他以素養時代為背景、為視域、站在更高的視界審視教師專業成長,以敏銳的目光探尋教師專業成長的時代特點,又以準确而清新的筆觸,為教師專業成長開一扇新的門窗,辟一條新的路徑。汪老師《素養時代教師專業成長》一書,從課程改革、教學變革、學科育人、專業寫作、考試評價等視角進行了獨到的思考,能引發教師心靈共鳴,産生思想共振,為教師的專業成長勾勒出清晰的路徑,指明前行的方向。
《素養時代的教師專業成長》一書,給我最深的感悟有四點。
長眼力。新一輪課程改革,對教師素養提出的新的要求。從三維目标到核心素養、從能力立意到素養立意,教師需要從本源上搞清楚教學改革背後的理念,知道教學改革的“所以然”,也就是需要教師有一定的理論素養。教師既要學習國家新的教學政策和方針,也要明确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責任,還要理解課堂教學改革的發展趨向。
汪老師對課堂教學改革發展趨向提出的“三個再認識”高屋建瓴,切中肯絮:綜合化,培養整體認知和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綜合化是大概念和課程整合的靈魂,正是在綜合性的學習中,學生打通了知識之間的内在關聯,形成了整體認知。情境化,在體驗知識生成與應用過程中增進理解能力。在教給學生抽象的、符号化的知識之外,更應該讓學生在社會生活情境、學科認知情境和個人體驗情境中,在自然和社會這個大課堂中豐富自己的頭腦。開放性,創生豐富的學習任務,讓知識與生活碰撞生成智慧。應給學生更多的獨立思考空間、為學生創設更富的學習任務,打開面向自然和生活的大門,讓思維在實踐探索中變得更加開放而深刻。更高的視野和眼力,讓我們找準成長方向,明晰前行目标。
拓腳力。課堂是教師的成長的殿堂。深耕課堂,紮根課堂,是教師成長的沃土。尤其是在“雙減”背景下,課堂的變革對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汪老師告訴我們,要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要更加注重學科育人,充分發揮課堂主陣地作用;要更加注重情境教學,增強知識與生活的聯系。具體來說,要“管住嘴,邁開腿”,即教師少講精講,把時間留給學生去“習”;教師在教室中要多走動,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狀态和學習任務完成情況,及時給與指導和鼓勵。
由此,我聯想到教師的專業成長,就是少用自己的狹隘的眼光批評質疑他人的教學探索,多抱着謙虛學習的心态,觀摩别人的課堂,聆聽别人的思考。“行萬裡路”,有“高人指路”,自然有不一樣的收獲和感悟。更紮實地躬身教學實踐,讓我們堅實地行走,有根地活着。
增腦力。一個好的教師應該是研究型教師。汪老師告誡我們,核心素養時代的教師,需要從單純的知識傳授者、教材使用者轉變為“課程的開發者、教育資源的整合利用者,課堂的組織者和學生學習的指導者”,這種角色定位的轉變,要求教師具備較強的教科研能力。教而不研則淺。教師不能陷入“磨道效應”,幾十年重複着“過去的故事”,或者沉迷于名目繁多的各種教學模式、教學範式,而要回到教育教學的“原點”,回歸教育的本質本義。
我們應時刻反思,是否遵循了教育教學基本規律和兒童身心發展規律,是否抓住了培養學生核心素養這個根本,是否讓學生站在課堂的正中央,是否把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作為教學的立足點?教師要善于用腦思考,将自己的實踐經驗進行系統化的梳理和提煉,甚至凝練出自己的教學主張和教學思想,邁上“實踐--理論--提升---實踐”的專業發展之路。更深入深度地思考,讓我們不忘初心,行穩緻遠。
強筆力。“未經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蘇格拉底)。葉瀾教授也曾說“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寫三年教學反思則有可能成長名師。”教學反思是一種有益的思維活動和再學習方式,是教師專業成長的“催化劑”。“動筆寫”是将反思外顯化的有效載體。在這個大衆傳媒時代,要想成為一個專家學者型教師,光靠“講”得好是不夠的,還得善寫、多寫。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波斯納指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隻能成為膚淺的知識。這句話可以再續上一句:沒有文本呈現的反思是模糊的反思,這種反思連同實踐的探索會随着時間的推移而消解。當然,教師的寫作非單純地為各種功利性目的而寫作,正如汪老師提示我們的,應結合教育教學實際,借助于教學反思、教育叙事、課堂教學實錄,或者通過教育評論,提升自己的思考深度和力度,促進自己專業素養的提高。更理性地梳理輸出,讓我們攀着臂膀前行,愈發堅定而從容。
著名教育學家胡德海獻身人民教育七十載,他大意微言“自愛、自尊、自立、自強;愛人、尊人、立人、強人,這是我們中國人做人的根本,也是做教師的根本。”我以為,這也正是教師專業成長的的至理箴言。如何才能達到立人、強人,實現自己教育人生的價值,享受教育職業的幸福,唯有愛自己,栽培自己。
真好,《素養時代的教師專業成長》一書給出了“錦囊妙計”。首先應該是“明師”,明白什麼是教育規律,知道自己該教什麼,怎麼去教,繼而才有可能成為“名師”,不是外在的名氣和名譽,而是用自己務實的實踐,用獨到的教育主張,名副其實地踐行自己的職責和擔當。最後要成為“銘師”,成為受學生尊敬、愛戴銘記在心的老師,用學識、品德、和人格魅力去影響和感染學生,成為學生成長的引路人和陪伴者。
又一次捧起《素養時代的教師專業成長》,我想這應該成為是教師專業成長的“枕邊書”,個人發展的“工具書”,職業生涯的“紅寶書”。
(作者系山東省東營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正高級教師、“齊魯名師領航工作室”主持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