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的要求應該是起一個教育導向作用,幫助學生建立必要的勞動思想認知,并落實到實際生活中,并非具體學習掌握某項實際技能。
學生通過學校安排的勞動課程,學習一些基本勞動技能的同時,建立起正确的勞動觀念,既能加強自己的勞動積極性,也有助于尊重别人的勞動成果。
那些看似簡單的家務勞動,真要自己動手做起來,就會發現并不那麼容易,沒有反複的練習和改善,不可能達到合格的水平。
有了這種親身體驗,孩子從此可能改變對父母勞動的看法,更加珍惜父母的勞動成果,也會對父母産生更多的尊敬。
當學生逐步掌握一些簡單而必要的勞動技能,他會願意利用這些技能為别人服務,從而展現自己的價值,獲得别人認可的同時,也會增強自己勞動的積極性。
現實中,一些學生不做家務,并非因為偷懶,而是真的不會做,隻好依賴父母。而父母或是愛護孩子,或是不想耽誤孩子學習,主動承擔家務勞動,但也剝奪孩子的勞動機會。
實際上,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并不會累壞孩子,也不會影響他的學習。相反,孩子可以從中鍛煉自己的動手能力,還能養成愛勞動的好習慣。
所以,學校的勞動課程,補充了部分父母家庭教育的漏洞,讓學生真正懂得勞動的意義,養成好的勞動習慣,為今後的人生發展,培養必要的勞動素質。
不過,制定政策隻是萬裡長征的第一步,真正落地實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政策隻是真正得到落實,才能發揮它應有的作用,進而造福于全體學生。
過往,也有類似的政策出台,但因為得不到重視和落實,變成虛假的形式主義,學生根本無法得到預期的提高。
我國大部分學校,還是以應試教育為主,一切教學活動都圍着學習成績展開。和學習成績無直接關系的課程,往往會受到排擠,甚至被變相取消,挪用作主課的學習。
比如,勞動課就是一個被挪用的重災區,常常成為主課老師争搶的唐僧肉,而勞動老師在學校發言權很低,根本沒有反抗的餘地。
這種局面也很好理解,各級學校的招生考試,都是考核學習成績,沒有人會在意勞動表現。學校和學生自然沒有動力,加強勞動課程的學習。
所以,想要達到政策預期的教育效果,除了要完善政策本身的内容之外,還要改革現有的教育考核制度,增加勞動方面的考核。
這樣,無論是教育的學校,還是學習的學生,都會重視勞動課程的安排,滿足升學考核的要求之餘,學生的勞動素質也順便得到提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