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敬科書法工作室
(圖片來源于網絡)
邵公谏厲王弭謗
厲王虐,國人謗王。邵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衛巫,使監謗者。以告,則殺之。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邵公曰:“吾能弭謗矣
乃不敢言。”邵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獻詩
瞽獻典,史獻書,師箴,瞍賦,朦誦,百工谏,庶人傳語,近臣盡規,親戚補察,瞽、史教誨,耆、艾修之,而後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也,猶土之有山川也,财
用于是乎出;猶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敗于是乎興。行善而備敗, 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慮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故)胡
可壅也?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王弗聽,于是國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譯文:
周厲王(周天子,名胡)殘暴,住在國都内的人公開指責厲王。邵穆公(名虎,周王的卿士)報告說:“百姓受不住您的支使命令了!”厲王發怒,尋得衛國(周代諸侯國)的巫者,讓他監視批評曆王的人。把謗者報告厲王,就殺掉他們。國都裡沒有誰敢再說話,在路上相遇,隻能用目光示意(指敢怒而不敢言)。
厲王高興了,告訴邵公說:“我能制止謗言了,(大家)就不敢說話了。”邵公說:“這是堵塞百姓的口。堵住百姓的口(指限制言論),超過在河道上築堤堵塞水流。河道不暢通而堤壩決口,傷害的人一定很多,百姓也象河水一樣。所以治理河水的人要疏通河道,使之暢通,治理百姓的人,使百姓發洩(即讓百姓表達自己的各種情緒),讓他們講話。因此天子處理政事,命令公、卿以至列士獻詩,樂官(古代以盲人為樂官)獻曲(指反映民心、民情的曲子),史官獻書,少師(樂官的一種)獻箴言(一種用于規誡的韻文),盲者朗誦詩歌,讓盲人(蒙:特指睜眼瞎)背誦規誡的典籍,各種手藝人進行規勸,平民百姓通過官吏将自己的意見傳達到朝廷上,近臣盡心規勸,父母兄弟等彌補過失,糾察是非,樂官用樂曲,史官用典籍教導天子,元老、大臣警戒勸導天子(古代以六十老人為耆,五十為艾),然後君王對以上各種意見考慮取舍,所以政事通行而不違背情理。百姓有口,就好象土地有高山河流一樣,财物因而出産;如同土地有寬廣而平的地、低而潮濕的地、低而平的地、可以灌溉的地一樣,衣食的資源就因而生長。口用來發表言論,國家政事的好壞因而體現。實行百姓認為好的,防止百姓認為壞的,這大概才是用來增多财物衣食的辦法吧。百姓在心裡考慮,用口發表考慮好的意見,考慮成熟才發表言論,怎麼能堵住呢?如果堵住百姓的口,幫助你的人能有幾個?”
厲王不聽,于是國都裡的人再不敢講話。三年以後,便将厲王放逐到彘地(當時的邊遠之地)去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