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豐
鹹豐一朝,國力虛弱已極,禦瓷燒制已力不從心,生産數量減少,工藝水平降低,鹹豐五年以後基本停燒,鹹豐瓷雖制作水平不高,但物以稀為貴,仍值得加以重點保護,對民窯制品亦然
造型
- 與道光時期多有相同,造型趨向拙笨,笨拙的風貌有增無減,例如玉壺春瓶頸部明顯短粗
- 民窯器中各類餐具等較多
胎體
- 胎質貌似細潤,實則粗松,一般胎體較前時厚重
- 琢器口沿處顯厚、腹壁較薄,質疏不堅。圓器胎體亦欠堅密
釉面
- 釉質泛白,釉面薄厚不一
- 薄者,釉汁稀淡,表面光澤和滋潤度不足,呈微小的桔皮坑,厚者,多同道光時的波浪釉(又稱“浪蕩釉”),這些也是清代後期的普遍現象
- 前期釉色較白、後期白中泛青
青花
- 色調比較穩定一類,同于嘉、道青花色,精細器物呈色更為鮮豔
- 一般者為黑灰或淡青的藍色,多顯漂浮,釉面亦不夠平整。民窯更是如此
五彩與其他
- 五彩色澤不及前時鮮豔,紅彩泛黑
- 粉彩官窯器物相對制作精良,施彩與道光時基本相同,其中雪青紫色與佛頭青藍色,較道光色彩濃烈,俗豔刺目、常被稱為色“品”
- 粉彩多施藕荷(雪青)、紫彩及品藍色,色彩鮮豔灼目
- 後期釉裡紅呈淺淡的粉紅色或烏暗的黑褐色
- 官窯茶葉沫釉器制作相對精緻,堪與前期之器媲美
紋飾
- 圖案紋飾大體同于道光時期,隻是人物面部,鼻骨比較高大有勾,甚為獨特
- 紋飾布局相對渙散,即使精細之作,人物神采與背景層次均遠不及乾隆時期,民窯作品尤其如此
- 人物形象,壽星、鐘馗、八仙、十八羅漢、仕女、五子奪魁等最為常見
- 八寶、博古、山水人物、花蝶等紋飾又加飾金彩的器物,工藝較為精細
款式
- 一反前時多篆書的習慣,較多運用楷體書寫,字體以側鋒書寫,相似道光時的“慎德堂”款識
- 色釉器官款常暗刻于器底
- 太平天國也燒造了瓷器,均署“太平天國”款識
同治
同治皇帝幼年登基,國家大權被慈禧獨攬,此時禦窯廠的生産,較前時更趨萎縮,總體上工藝低下,制作粗糙。同治七年,大婚禮造器,餐具為主是晚晴官窯中式餐具的典型器,全數成套者不可多得。同治九年,“體和殿制”款識,其胎釉和繪畫的精細程度近似于道光時著名的“慎德堂”款器物
造型
- 官窯器制作仍很規範,薄胎器也是如此,隻是器型見拙而欠秀美
- 民窯器多不規整,厚胎器更為粗糙,厚重笨拙
胎體
- 官窯器胎質與鹹豐時相近,潔白而精細,民窯器則更加厚重,疏松,也有的較為輕薄
- 圓器以指輕叩胎體發出的聲音較尖、似金屬銅聲,此為清末瓷器的共同特征
釉面
- 整體釉色粉白或泛青灰,釉質較前朝顯得疏松
- 官窯器及“體和殿”款器物,釉面細潤,一般器物則因胎質不夠堅緻,施釉稀薄
青花
- 具有晚晴時期的呈色特征,既有較清新明快色澤,也有黑褐劣色
- 與清代前期相比,色料都有漂浮的弊端、胎釉的粗松更加顯而易見
五彩與其他
- 五彩僅剩傳統的龍鳳碗,但色彩鮮豔,與前後兩朝基本一緻,民窯出現仿康熙的五彩器,但大器類色彩過于濃豔,施彩凝厚,缺乏光澤,紋飾粗率
- 粉彩各種色彩較前時鮮豔,施加粉質較多,“體和殿”款的器物彩色更為鮮亮,多用彩色為地
- 常見的墨彩與清早期風格不同,輕描重繪,多色階層次,但不施加玻璃白,表面暗澀無光
- 同治黃釉器釉色較為濃深
紋飾
- 繪畫内容多帶有封建迷信色彩,并從此成為晚晴三朝瓷器裝飾的共同風格,多用福祿壽喜、吉祥如意寓意的圖案做主裝飾
- 延續傳統的龍鳳、雲鶴、八寶圖等,突出吉祥的,五福捧壽、萬壽無疆、喜字、豐登、教子、瓜瓞綿綿、探花及第、麒麟送子、五倫圖等
- 紋飾風格已圖案化、書意庸俗、筆觸呆滞拘謹,缺少生氣
款式
- 粉彩器款識多為紅彩楷書,民窯器大量用篆書四字或六字戳記印款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