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山城印象火鍋繪畫

山城印象火鍋繪畫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23 07:31:12

周訓超 撰文/攝影

用無人機從空中向下看,一個橢圓形凹陷的坑,坑周圍岩壁有綠綠的植被,岩壁凸出的地方,似濃淡相宜的墨痕。因為橢圓,也因為墨痕,讓人想起過去用竈火塘燒柴做飯時,放置砂鍋的“鍋圈”。有人在鍋圈後面加上“岩”字,位于黔西北烏蒙山區的貴州省畢節市納雍縣鍋圈岩苗族彜族鄉,因此得名。

山城印象火鍋繪畫(光明文化周末鍋圈岩走筆)1

俯瞰鍋圈岩

我到鍋圈岩時,是初夏一個細雨的早上,一團一團的白霧,在綠色的山谷裡蔓延。這白霧容易讓人想起仙境,缥缈若隐若現。和我同車的都是納雍當地人,他們告訴我,過去鍋圈岩鄉貧困落後,居民家裡有尿窖灰,食物經常生吃。而近些年來,鍋圈岩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變化首先要從路說起,從鍋圈岩鄉到六盤水,早先就是高高低低彎彎曲曲坑坑窪窪的步行小道。當地一位女子跟我說,20世紀90年代,有個六盤水的小夥兒請媒人來向她姐姐說親。媒人和小夥兒從六盤水走路來,每人腰間挂上四雙草鞋,背上十個洋芋烙餅,天亮從六盤水出發,天黑時候才到達鍋圈岩,腰杆上的草鞋隻剩兩雙,烙餅剩下五個,褲腳上全是稀泥點。失望的是她姐姐并沒有看上這個小夥兒,然後媒人又帶上小夥兒回去了。據說那晚,他們在山道上走了一夜,腰杆上的草鞋全部穿完,烙餅吃完還不夠。現在的鍋圈岩鄉,村村通公路,從六盤水到鍋圈岩是寬寬的柏油路,來去就是個把小時的車程。鍋圈岩鄉和六盤水市交界之處的天生橋,以前被稱作“鬼見愁”,現在不僅交通便利,還成為風景旅遊區。

除了道路,這裡的生态環境也發生了很大變化。鍋圈岩鄉的風大,最大的是馬場村大爛塘的風,當地人說鍋圈岩種植的樹苗就是長不高,高了就被風吹斷。這話一點兒不假,我去的第二日,歇息在鄉政府的招待所裡。是夜,風從窗外吹來,似驚濤駭浪的海風咆哮,感覺招待所就要被風吹倒。如今,鍋圈岩鄉引進了風能發電。在大爛塘的高山上,每當風呼呼吹起的時候,那些風輪葉片就高速轉了起來。這樣一轉,不僅發了電,還減慢了風的速度,那些種植的小樹就長高了。放眼看去,滿山都是綠油油的小樹,在微風和曙光中茁壯成長。

山城印象火鍋繪畫(光明文化周末鍋圈岩走筆)2

鍋圈岩中學的學生表演滾山珠

鍋圈岩吸引人的還有當地的文化。我去的時候,正好遇到鍋圈岩中學的學生表演當地的苗族舞蹈滾山珠。滾山珠原名叫“地龍滾荊”,又叫“滾地龍”,苗語叫“子羅奪”,主要流傳在納雍縣的一些鄉鎮,是苗族人民世代相傳的蘆笙舞蹈之一。滾山珠集蘆笙吹奏,舞蹈表演,雜技藝術為一體,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學生們的表演一般是兩大陣營,男生在前面表演特技的時候,人的肩膀上站人,一直可以疊加三重人。站在肩膀上的人還要進行蘆笙舞蹈表演,這是高空動作;地面動作就是頭後仰着地,口中的蘆笙照樣吹着。後面的女生邁着整齊的步伐,不斷從兩邊移動,移動到不同的位置,又向中間靠攏。她們身穿白色百褶裙,頭戴紅色毛線帽,動作整齊劃一,氣勢非凡。

山城印象火鍋繪畫(光明文化周末鍋圈岩走筆)3

正在做手工刺繡的苗族女性

刺繡是鍋圈岩的另一個特色文化,也是當地群衆收入的重要來源。這裡的苗族女性服飾鮮豔,肩膀上有花紋的坎肩,衣服上飾銀長吊,戴紅線帽,未婚的姑娘裙子短,結婚後的婦女穿的裙子變長,顔色是黑白相間。在鍋圈岩鄉間,走過彎彎曲曲小路,農家房檐下時常可以看見刺繡的苗族同胞,她們飛針走線,針法如行雲流水。同行的人說,這裡的女孩子四歲開始學習繡花,要做一套自己滿意的服裝出嫁。可想而知,她們高超的技術,來自從小的鍛煉,是用歲月積澱出來的。當地村民說,她們的刺繡客商上門收購,賣得很遠,遠到那裡?遠到國外去了。

山城印象火鍋繪畫(光明文化周末鍋圈岩走筆)4

飛針走線的巧手

這就是充滿神秘充滿美麗的鍋圈岩。如今的鍋圈岩,經濟振興、文化繁榮,人們快樂幸福地生活着,已是烏蒙山中一道亮麗的風景。

《光明日報》( 2022年07月31日10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