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初中文言文閱讀訓練55篇答案

初中文言文閱讀訓練55篇答案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8-19 19:17:01

初中文言文閱讀訓練55篇答案?八上《孟子三章》比較閱讀,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初中文言文閱讀訓練55篇答案?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初中文言文閱讀訓練55篇答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文言文比較閱讀孟子三章)1

初中文言文閱讀訓練55篇答案

八上《孟子三章》比較閱讀

(一)

【甲】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築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裡奚舉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後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後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後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乙】上①問侍臣:"創業與守成②孰難?"房玄齡曰:"草昧③之初,與群雄并起角力而後臣之,創業難矣!"魏徵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艱難,失之于安逸,守成難矣!"上曰:"玄齡與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創業之難。徵與吾共安天下,常恐驕奢生于富貴,禍亂生于所忽④,故知守成之難。然創業之難,既已往矣;守成之難,方當與諸公慎之。"

(選自《資治通鑒·唐紀十一》)

注①上:指唐太宗。②守成:保持已取得的成就。③草昧:這裡指混亂的時世。④忽:不注意,不重視。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

(1)傅說(    )于版築之間 (2)困于心,(    )于慮

(3)創業與守成(    )難 (4)徵與吾共(    )天下

2.下列句子中朗讀節奏劃分不正确的一項是(  )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然後/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C.莫不/得之于艱難 D.玄齡與吾/共取天下

3.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

(1)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然創業之難,既已往矣。

4.回答下面的問題。

(1)【甲】文第一段連用排比句的好處是什麼?

(2)【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國思想與孟子有相似之處,請結合選文簡要分析。

5.某班開展"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的語文實踐活動,請你完成以下任務。

(1)【故事大盤點】 孔、孟及其弟子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故事,如"孟母三遷"等。請你再寫出兩個與孔、孟或者其弟子有關的故事名稱。

【成語大搜集】 《論語》《孟子》語言精練,含意豐富,有不少語句已經成為成語,至今仍活躍在現代漢語中。下面是同學們搜集的一組成語,其中有一個不是出自《論語》《孟子》,請你找出來。(隻填序号)

①溫故知新 ②朝聞夕死 ③掩耳盜鈴 ④擇善而從 ⑤任重道遠 ⑥誨人不倦 ⑦威武不屈 ⑧見賢思齊  

【觀點大讨論】 當今有不少家長效仿古代"孟母三遷"的做法,争先恐後地購買名校周邊的"學區房",請你用簡明的語言闡述對這種現象的看法。

(二)

【甲】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築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裡奚舉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後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後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後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選自孟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乙】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歎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發豉舉事,無不曰:'吾君聖者!'侍禦數百人,被服以立,無不曰:'吾君麗者!'内外不聞吾過,是以至此!"由宋君觀之,人君之所以離國家失社稷者,谄谀者衆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國。 (選自《新序》)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4分)

(1)苦其心志 苦:______________ (2)困于心衡于慮而後作。 衡:______________

(3)至于鄙 鄙:______________ (4)卒得反國 卒:______________

2.下列加點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喟然歎曰 然後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 B.被服以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故宋昭公亡而能悟 溫故而知新 D.孫叔敖舉于海 所惡有甚于死者

3.請翻譯下列句子。(4分)

(1)征于色發于聲而後喻。

(2)内外不聞吾過,是以至此!

4.結合甲、乙兩文,概括宋昭公"離國家失社稷"的原因。(2分)

(三)

【甲】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裡之城,七裡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齊王使使者問趙威王後。書未發,威後問使者曰:"歲亦無恙耶?民亦無恙耶?王亦無恙耶?"使者不說,曰:"臣奉使使威後,今不問王,而先問歲與民,豈先賤而後尊貴者乎?"威後曰:"不然,苟無歲,何以有民?苟無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問末者耶?" (選自《戰國策•齊策》)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6分)

(1)七裡之郭 ( ) (2)委而去之( )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4)天下順之( ) (5)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後( ) (6)使者未說( )

2.用"/"為文中兩個畫橫線的句子标出停頓。(每句标一處)。(2分)

(1)天 時 不 如 地 利。 (2)歲 亦 無 恙 耶?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4分)

(1)得道考多助,失道者寡助。譯文:

(2)苟無民,何有君?譯文:

4.根據選文【甲】和【乙】的内容,用自己的話填空。(4分)

選文【甲】和【乙】都闡釋了 ______________的治國理想,但語言風格不同,【甲】文大量使用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句,語言氣勢磅礴;【乙】文則大量運用______________ 句,語氣強硬,不容置辯。

比較閱讀《孟子三章》(一)答案

1.(1)選拔、任用。(2)同"橫",梗塞、不順。(3)哪個。(4)安定,管理。

2..A 解析 A項的朗讀節奏應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1)用這些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堅忍起來,以增強他的才幹。(2)然而創業的艱難,已經過去了。

4.(1)連用排比句使文章氣勢非凡,無可辯駁,說服力極強。(2)他們都認為治理國家要有"憂患意識"。國君隻有居安思危,常念"守成之難",才能使國家基業穩定。

5.(1)示例 孟母斷織、韋編三絕 (2)③ 

(3)示例 ①我認為這些家長的這種做法不可取。因為自己的孩子适不适合上名校要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況且更多的家長隻是出于一種跟風心理而已。

② 我認為這些家長的這種做法可取。這種做法對孩子有好處,因為名校集中了優質教育資源,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求學更容易成才。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翻譯:

舜從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說從築牆的勞作之中被起用,膠鬲從販魚賣鹽中被起用,管夷吾被從獄官手裡救出來并受到任用,孫叔敖從海濱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裡奚被從奴隸市場裡贖買回來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臨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惱,筋骨勞累,使他忍饑挨餓,身體空虛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動都不如意,這樣來激勵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堅忍,增加他所不具備的能力。一個人,常常發生錯誤,這樣以後才能改正,在内心裡困惑,思慮阻塞.然後才能知道有所作為,别人憤怒表現在臉色上,怨恨吐發在言語中,然後才能被人所知曉。一個國家,如果在國内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沒有實力相當、足以抗衡的國家和來自國外的禍患,這樣的國家就常常會走向滅亡。這樣以後才知道憂慮禍患能使人(或國家)生存發展,而安逸享樂會使人(或國家)走向滅亡的道理了。

《資治通鑒·唐紀十一》翻譯:

唐太宗問身邊的大臣:"創業與保持成就哪個難?"房玄齡回答說:"國家開始創立時,我們與各地豪強競相起兵較量使他們稱臣,創業難啊!"魏征說:"自古以來的帝王沒有不在艱難的時候取得天下,而在安逸的時候失掉天下的,保持成就難啊!"太宗說:"玄齡協助我一起取得了天下,曆經百戰,九死一生,所以體會到創業的艱難。魏征協助我一起安定天下,常常擔心在富貴的時候滋生驕奢,在疏忽的時候發生禍亂,所以懂得保持成就的艱難。但是創業的艱難已經過去;保持成就的艱難,正應該和大家謹慎對待。"玄齡等人拜了拜說:"陛下說的這一番話,是天下百姓的福氣啊。"

比較閱讀《孟子三章》(二) 【答案】

1.(1)使……痛苦(1分) (2)通"橫",梗塞、不順(1分)

(3)邊境 (邊遠的地方)(1分) (4)最終(終于,最後)(1分)

2.C (2分)【解析】A項1句為"……的樣子";2句"這"的意思;B項1句表承接,2句"因為"之意;D項1句"從"的意思,2句"比"之意。C項兩句中加點字都表承接關系。

3.(1)從臉色顯露出來,在吟詠歎息聲中表現出來,然後才能為人們所了解。(【解析】"征",表現,顯露,0.5分;"喻",了解,明白,0.5分;句意1分)(2分) (2)朝内朝外都不能使我聽到我的過失.因此到了這個地步!(【解析】"聞".使……聽到,0.5分;"是以",因此,0.5分;句意1分)(2分)

4."谄谀者衆";(1分)無"法家拂士"(1分) 【解析】 将問題代入原文,聯系前後文即可找到答案。

《新序》翻譯:宋昭公亡國後出逃,到達了邊境,感慨說道:"我知道亡國的原因了。我朝做官的千百人,施政做事,沒有一個不說:'我們君主聖明!'侍從妃子數百人,披着衣服站立,沒有一個不說:'我們君王長得英俊!'朝内朝外都聽不到說我的過錯,因此到了這個地步!"在宋昭公君看來,做君王的離開國家失掉社稷,是因為說谄媚話的人太多。所以宋昭公逃出了國家後能夠醒悟,最後得以返回國家。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翻譯:舜從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說從築牆的勞作之中被起用,膠鬲從販魚賣鹽中被起用,管夷吾被從獄官手裡救出來并受到任用,孫叔敖從海濱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裡奚被從奴隸市場裡贖買回來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臨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惱,筋骨勞累,使他忍饑挨餓,身體空虛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動都不如意,這樣來激勵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堅忍,增加他所不具備的能力。一個人,常常發生錯誤,這樣以後才能改正,在内心裡困惑,思慮阻塞.然後才能知道有所作為,别人憤怒表現在臉色上,怨恨吐發在言語中,然後才能被人所知曉。一個國家,如果在國内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沒有實力相當、足以抗衡的國家和來自國外的禍患,這樣的國家就常常會走向滅亡。這樣以後才知道憂慮禍患能使人(或國家)生存發展,而安逸享樂會使人(或國家)走向滅亡的道理了。

比較閱讀《孟子三章》(三)【答案】

1.(1)外城;(2)離開;(3)限制;(4)歸順,順從;(5) 派,派遣;(6)說,通"悅",偷快

2.(1)天時/不如地利 (2)歲/亦無恙耶?【解析】文言文停頓一般在主謂之間,能夠明确句子結構即可準确劃分節奏。

3.(1)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幫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幫助他的人就少。

(2)如果沒有百姓,哪裡還會有國君?

4.以民為本 排比 對偶 問(答"反問"亦可)

《戰國策•齊策》譯文:齊王派使者來問候趙威後,(齊王給威後的)信還沒打開,威後就問使者說:"齊國的收成好嗎?老百姓好嗎?齊王也好嗎?"(齊國)使者(聽了)不高興,說:"我奉齊王使命出使到威後這裡,現在您不問齊王如何,而先問收成和老百姓,哪裡有先問卑賤者後問尊貴者的呢?"威後說:"不能這樣說。如果沒有收成,憑什麼有百姓?如果沒有百姓,又憑什麼會有國君?哪有不問根本而去問末梢呢?"

《天時不如地利》翻譯: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團結。(比如一座)方圓三裡的小城,隻有方圓七裡的外城,四面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采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呀。城牆并不是不高啊,護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裝備也并不是不精良,糧食供給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還是棄城而逃,這是因為作戰的地理形勢(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團結啊。所以說:使百姓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其它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劃定疆域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連内外親屬也會背叛他;支持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所有人都會歸順他。憑着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親屬都反對背叛的君王,君子要麼不戰鬥,(如果)戰鬥就一定會取得勝利。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