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孩子性格散漫糾正方法

孩子性格散漫糾正方法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9-22 08:59:01

孩子性格散漫糾正方法?前段時間,腦科學博士後“屠龍的胭脂井”曾在微博上提到這樣的一次經曆:,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孩子性格散漫糾正方法?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孩子性格散漫糾正方法(如何培養孩子的是非觀)1

孩子性格散漫糾正方法

前段時間,腦科學博士後“屠龍的胭脂井”曾在微博上提到這樣的一次經曆:

有一次她坐高鐵,後座一個6歲左右的小朋友不停地用腳踢她的椅子,持續上百次都沒有停。

她無奈地回過頭,跟小朋友的媽媽說:“能不能請您,讓孩子别踢我的椅子了?”

這位媽媽卻跟孩子說:“别踢了,阿姨生氣了!”

博士分析說:

“首先我當時沒有生氣,其次就算我生氣了,這也不重要,重要的是父母應該告訴孩子,他這樣做是錯誤的,并且要告訴孩子正确的原因。"

父母應該說:“不要踢别人的椅子,這是不禮貌的行為。”

如果父母把原因歸結為别人生氣了,孩子會誤以為隻要别人沒有生氣,那麼他幹什麼都可以

評論中有位網友十分有共鳴,說家裡來了一個親戚家的小孩,把她從國外帶回來的旅行紀念品一個一個擺在地上。

網友不好意思說,但是臉色已經很難看了,最後小孩的爸爸隻是說了一句:“别弄了,你阿姨不開心了。”

從成年人的角度來看,這位爸爸這樣說似乎沒有什麼輕視或敵對的意思,隻是善意提醒孩子要想想别人,但是在孩子眼裡,這種話的意思就變成了“因為别人生氣了,所以我不能這樣做了。”

很明顯在别人家裡亂翻東西是錯誤的行為。

但父母沒有指出孩子的錯誤,卻将這樣一個教育孩子的好機會流失,并且讓孩子錯誤地認為:

“我的行為哪裡不對,我不知道,但是不能讓别人不開心,這樣将來會衍生出很多問題。”

如果父母把孩子錯誤的行為歸結到外人身上,而不是告訴孩子本身行為有錯誤,這是犯了《社會心理學》中的“基本歸因錯誤”,即人們常常把他人的行為歸因于人格或态度等内在特質上,而忽略他們所處情境的重要性。

久而久之,會影響孩子的行為處事的方式,産生不可逆的影響。


在歸因錯誤的教育方式的引導下,孩子沒有機會和能力建立起客觀正确的是非觀念,因此容易出現以下行為特征:

①孩子會不斷試探别人的底線

因為家長每次批評他都是由于别人的反應,好奇心旺盛的孩子就會忍不住不斷試探别人的底線,看看哪些是其生氣的底線,自己隻要不觸碰它們就好了。

他不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隻是被告訴過,這樣做阿姨會生氣,那樣做鄰居的小朋友會不高興……

那麼孩子理所應當的想,是不是如果對另外一個人做了同樣的事,另外一個人沒有生氣,這件事就可以繼續做了呢?是不是在對方生氣之前,停下來就可以了呢?

孩子不會記住這個事情是不可以做的,是不對的,他隻會不斷地去嘗試,父母和外界對他要求的底線在哪裡?

如果沒有明确的底線,他會重複的去實驗,去探索。很難直接改正自己的問題。

作家莫言說:

“人不怕犯錯誤,犯了錯誤,如果能帶着教育和反思爬起來,錯誤就會成為課堂。 ”

父母就是教育孩子的第一責任人,應該及時告訴孩子錯誤的正确原因,而不是歸結到别人身上,孩子才會真的明白事理。

②孩子容易形成“逃避型取悅症好人”

被錯誤歸因教育的孩子,孩子容易形成逃避型取悅症好人。

由于以前受到過某種傷害,在受到傷害的時候,他們發現,可以通過取悅别人,讓别人高興來避免自己受到傷害,這就是他們用來保護自己的一種手段。

從來不讓自己陷入沖突當中。每當覺得别人快要生氣的時候,他們會立馬示弱,首先讨好,讓别人壓根兒就沒有發飙的理由。

這樣造成了一個結果就是,他們永遠不會處理和别人的沖突。

美國心理學家哈麗雅特布萊克曾在書中《讨好是一種病》提到:

很多讨好者,已經不是簡單的取悅他人,而是無法控制的讨好他人,下意識的犧牲自己,甚至對他人的認可和贊賞上瘾。

讨好到被認可再到讨好合理化,那些從小就在取悅父母的孩子會在潛意識裡覺得自己‘低人一等’。長大以後,也時常會有“我不配被愛”的低自尊感,很容易引發心理問題和情感傷害。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犯錯在所難免,智慧的父母應該做的是:

告訴孩子哪些行為是錯的,錯誤的原因要有客觀的依據和準則。而不是因為别人生氣了等等,這樣孩子才會清晰地明白事情的是非曲直。

③孩子會推卸責任

日常生活中,父母總在不經意讓孩子學會了推卸責任。

在家裡,孩子絆倒了,母親教孩子罵“凳子是個壞壞”;吃飯時,孩子把桌上的碗碰翻了,媽媽忙怪自己沒放好;孩子漏做了數學題,媽媽怨爸爸光顧了看報紙,沒檢查孩子......

因為習慣了父母引導的歸因方式,孩子在以後與人發生沖突時,就會把錯誤行為的責任都推卸到别人身上。

包括對待父母也是這樣:“是爸爸叫我這麼做的。”“我這樣做都是為了讓媽媽高興。”尤其到了青春期,很多親子矛盾都會由此引發。

孩子沒有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是對是錯,不從外界找原因他就會焦慮、很失控、很無助。

海姆在《孩子,把你的手給我》中說:

每個孩子通過他自己的努力和經驗養成責任感。

當孩子犯錯的時候,父母如果不能及時指出孩子的錯誤,而是簡單粗暴地把原因歸結為其他,那麼孩子不僅不能從失敗和錯誤中爬起來,還會摔得越來越慘。

因此,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應該告訴孩子錯誤的真正原因,才會讓孩子明白哪些行為不能做,為什麼不能,從而培養出有責任感的成年人。


家長該如何幫助孩子建立起自己的是非觀?

在孩子很小的時候,父母就應該告訴他,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将客觀的依據和準繩交到孩子手裡,讓他建立起自己的是非觀念。具體來說,父母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 第一,讓孩子明白不同的行為會産生不同的結果

家長應該在孩子做出不當行為的第一時間就制止他,而不是等到他人做出不良反應。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家長應該分析該行為的客觀對錯,不說他人的主觀反應時才制止,務必讓孩子明白,不管有沒有人指出來,他都不應該這樣做。

比如,在外遊玩時,要告訴孩子環保是每一個社會人的責任,讓孩子把垃圾分類扔進垃圾桶;在家裡,我們可以通過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務來承擔責任;當孩子因一時沖動傷害了别人時,要讓孩子主動道歉并承擔損失……

還記得在電影《後會無期》裡有這樣一句經典台詞:

“小孩子才分對錯,成年人隻看利弊!”

我們應該讓小孩子從小擁有“分對錯”的能力。

當孩子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後,他們就會知道什麼事應該做,什麼事不應該做,就會養成凡事慎重、冷靜、認真對待的好習慣,這将對孩子的人生産生很大影響。

  • 第二,多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觀點

孩子對是非的認知能力有限,習慣聽從大人的意見,相信大人說對的就是對的,大人說錯的就是錯的,這不利于培養孩子獨立的、自發的是非觀念,大人不在場的情況下他就難以約束自己。

因此,家長要多引導和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觀點。

比如:“你覺得剛才這件事情,誰做得不對,為什麼?”“你怎麼看待這樣的行為?和媽媽交流一下你的看法”等等。

  • 第三,讓孩子堅持做自己覺得對的事情

生活中一些我們明明知道是錯的事情,卻因為别人都這樣做,也不免跟着去做,孩子當然也是這樣。

比如,現在很多校園裡有欺負、孤立同學的事件,孩子知道這樣做是錯的,可是害怕自己也被欺負和孤立,于是加入“壞孩子”那一邊。

這時家長要告訴孩子,不要動搖自己内心的是非觀念,去堅持做自己覺得對的事情,這樣孩子長大以後才會成為正直、勇敢,充滿正義感的人。

  • 第四,創設情境,明辨是非

父母和小孩一塊玩耍時,任意的創設情境,從情境中明辨是非。

如玩乘坐公共汽車的遊戲,創設讓座或不讓座的行為,讓孩子在具體的活動中去明辨是非。

在給孩子進行教育時,要做到身教重于言教。家長必須注重自己在家中的一言一行,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

同時家長時時處處要有一個正确的判斷是非的觀念,讓孩子在大人的教育中掌握正确的判斷事物好壞的标準。

當然家長也不要把自己錯誤的觀念強行施加給孩子,使得孩子喪失自己判斷事物的能力,以後将很難适應社會發展。

  • 第五,日常生活中,大人要有明确的态度

小孩子面前也有許多是非問題,大人應該細心觀察,不可掉以輕心。和孩子一起看電視時,劇中人說了一句髒話,家長應該及時指出,表示這樣說不對。

和孩子一起上街,孩子要随地大小便,家長應該及時制止,并立即幫助他找衛生間。

當孩子提出不合理或辦不到的要求時,家長應該明确地用搖搖頭來表示否定。相反,對于孩子的正确意見和行為,則用點頭、微笑來加以肯定。

  • 第六,觀察行為圖片,明辨是非

現在書店裡有很多行為判斷的繪本故事書,可以買來讓小孩觀察分析判斷。從中訓練他們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判斷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

如随地吐痰一圖,可以問孩子:圖上畫的是誰?他在幹什麼呢?他這樣做對不對呢?為什麼呢?應該怎樣做才對呢?通過圖上行為判斷,可以大大提高幼兒明辨是非的能力。

一棵樹如果從小長歪了卻沒有人扶正,那麼它長大了就有很大的幾率會變成一棵傾斜的樹。同樣的道理,一個孩子如果小時候分不清孰是孰非,那麼他長大了也很可能是非不分。

處于成長期的兒童,許多事情都是初次經曆,分不清是非曲直是人之常情,這個時候家長的引導就變得特别重要。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父母是孩子的成長榜樣。給孩子樹立正确的是非觀,是為人父母必須要做的事。這也是讓孩子 将來在社會中,能夠受到尊重與歡迎的最可靠的途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