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今天這個話題之前,我們先來了解幾個問題。
你印象中的“具”“真”裡面一直都是三橫嗎?還是有人像我一樣有過兩橫的印象?
還有舉得更多的一個例子:你印象裡《愛我中華》的第一句歌詞是什麼?“五十六個民族”還是“五十六個星座”?又有幾個人像我一樣去網上翻看歌詞才發現是“星座”而非“民族”?自己竟然記錯了這麼多年。
類似有争議的問題還有很多:86版《西遊記》中鬥三仙時,到底有沒有羊力大仙下油鍋的鏡頭?經典動漫角色中,皮卡丘的尾巴上到底有沒有黑色?米老鼠穿的到底是短褲還是背帶褲?.........
其實,很多人都有類似的疑問:明明記憶中很清晰的東西,在某一天突然發現不是自己印象中的那個樣子,而且還會發現,存在同樣情況的不止自己一個人,而是非常大的一個群體。
這樣的一個現象,在2013年之後,有了一個統一的名字,那就是“曼德拉效應”。
2013年12月6日,南非曆史上的第一位黑人總統曼德拉去世,曼德拉的一生充滿着各種不平凡,他去世的消息通過網絡迅速傳播到世界各地。人們在悼念這位反種族隔離運動的鬥士的同時,另外一種聲音也出現了,而且聲浪不小。
有人提出,自己清晰地記得,這位曼德拉先生早在上個世紀的八十年代的時候就已經死在了監獄之中,而且,他們對當時的媒體報道以及悼念演講還有着深刻的印象。甚至還有一部分人搬出了《光輝歲月》這首歌,記得這首歌就是悼念曼德拉的。
其實,我們現在翻看曼德拉的資料,顯示的是他确确實實去世于2013年,而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不止如此,兩個時間點中間,曼德拉不僅成功出獄,當上了總統,甚至還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可謂是風生水起。但是,如果說是有人記錯了這件事的話,一個兩個還好解釋,問題是有非常多的人都有這樣的“錯覺”,那麼,到底是不是“錯覺”呢?
人們一時無法解釋這種集體記憶混亂的現象,而在随後幾年裡,類似的問題似乎都被人們“挖”了出來,同樣的記憶錯誤,同樣的無法解釋,人們索性将它們統稱為“曼德拉效應”,而随着人們的好奇心無法得到滿足,一些略顯怪異的“科學假說”也随之出爐了。
第一個提出“假說”的,是那個曾經牽引出這件事的美國博主菲安娜·布梅,這是一位超自然愛好者,其“假說”也蘊含着超自然的力量。
在她的假說中認為,真正的曼德拉确實是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時死在了監獄中,不過,又有人從未類穿越回去救下了他,因此曆史被改寫了,時空出現了“分叉”,我們目前生存的宇宙就是那個被分出來的“叉”,當然,曆史改寫,人們的記憶自然也要改寫,但遺憾的是人們記憶的改寫并不徹底,有幾千甚至幾萬人仍然保留了曼德拉已死的記憶信息,于是,造成了這樣的效果。
不得不說,這個假說确實大膽,尤其是記憶改寫這樣的“手段”,貌似在很多地方都有人提到過。
就如我們前幾年網絡上爆紅的“潘博文事件”:一位作者發文尋找他十幾年前的初中同學,他為此耿耿于懷多年,因為這位同學不是搬家,也不是失蹤,而是“憑空消失”在了所有人的記憶當中。
按照作者所述,夏天的午前,廢舊的宿舍樓前的樹蔭下,即将畢業的四個同學,兩兩打着羽毛球,突然,羽毛球從地下一層探出地面的那一塊換氣窗處掉了進去。根據分工,四個人中一個留下看球拍,三個人下去拿球,下樓走入空無一人的地下室中,期間,潘博文因鑰匙掉落回頭找鑰匙去了,另外兩人在一個長長的甬道中穿行出來。
這時,真正令人崩潰的時刻到來了,作者和另一位同伴突然發現潘博文“不見”了,不止是他沒有從地下回來,而且,留下的同學、教室裡的同學、學校裡的老師,都不曾記得有潘博文這個學生,除了尋球的這兩個人,世界上再沒有人記得潘博文。
此外,作者聲稱,記憶中的一些事也發生了改變,一些自己明明記得已經發生過的事情,卻是遲到了幾個月、甚至幾年才發生,一些地理坐标的位置似乎也是發生了改變。當然,對于現實中發生的事有疑問的也不過就他自己而已。
這個“潘博文事件”的某些地方是不是也和上面這位美國博主的猜測一樣呢,就比如,改寫不徹底的記憶。
當然,對于“曼德拉效應”,人們還有很多種解釋。
第一個就是平行世界的說法,不少人認為這個世界上确實存在着平行宇宙,或許,在這個時間和空間相互交織的世界上,還存在着無數個“我們”,這個世界的曼德拉是在2013年去世的,或許在某一個平行空間裡他就是死在了上世紀八十年代。隻不過,這兩個世界因為某種不确切的緣故出現了關聯,使我們一些人的記憶收到了串擾,從而出現了不同的記憶。
再有一個就是我們的記憶除了差錯。人們的潛意識裡總是喜歡将自己接觸的事情向“合理化”引導,或者是說在記憶中調取“數據”時,我們的大腦更習慣于為這個事物的發展方向預設一個結果,就像開頭提到的《愛我中華》的歌詞一樣,“五十六個民族”确實是比“五十六個星座”更加合理,因為五十六個民族是确實存在的,而“五十六個星座”更像是湊數般的存在,在這種預期希望的指引下,我們的記憶便将結果認定為了“民族”,很多人的記憶都把結果認定成了“民族”,他們就形成了一種集體的記憶錯誤,從而導緻了“曼德拉效應”的出現。
當然,還有一種可能,那就是“衆口铄金”的結果。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時期,網絡并不發達,彼時的傳媒基本還是紙媒,就像如今媒體吸引流量一樣,一些小報為了博人眼球,不排除拿一些捕風捉影的消息,甚至是編造的消息來傳播、賺錢,而人們在這種小道消息的不斷沖擊下,慢慢将謠言認定成了事實。
到如今,對于“曼德拉效應”,仍然沒有人能夠确定原因,也沒有人能夠推翻或是認定它的某一種假說正确。然而,随着互聯網上信息的相互交流,倒是越來越多的“曼德拉效應”被人們挖掘出來。
除了以上這些,你又是否碰到過哪些類似的現象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