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陽光球
無量壽佛法号釋全真,俗姓周,名寶,别号宗惠,湖南省資興縣程水鄉(今資興市香花鄉)周源山人。
父周鼎,母熊氏,全真在兄弟中排行第三,生于唐開元十六年(公元729年)。據清光緒十一年六月重修的《湖南通志》卷二載:“妙應,姓周氏,名全真,郴程水鄉人,母熊氏夢摩尼入懷,生而碩面大耳,骨瘦如柴……”
全真大師自幼聰穎,七歲讀書,出口成章,神悟過人,熱衷于禅機義理。唐天寶二年(公元743年)全真十六歲拜别父母,赴郴州西北之開元寺出家受戒。後經行僧指點,到淮南徑山(今杭州市北)拜道欽禅師為師。
天寶七年(公元748年),全真大師随道欽禅師進京晉谒玄宗帝。玄宗見其佛法高深,封全真為“國師”。全真謙虛地指着道欽禅師說:“有師在此,豈敢枉稱國師”,并請玄宗皇帝收回賜封。
師徒回寺後,道欽禅師令其另拓寺院傳道,唐天寶末年(約公元755年),全真離開經山雲遊,披經悟法,深谙禅理。唐肅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四月,全真到達湘源縣(今全州)開創淨土院(今湘山寺,被譽為楚南第一禅林),開演大乘教義,高僧從者甚衆。
全真大師精通佛學,造詣頗深。太和八年十二月(公元835年),當他主持淨土院78年後,一百零六歲高齡的全真大師為避開一場全國性的毀寺滅佛鋒芒,獨自隐居覆釜山(今寶鼎嶺)長達十二年之久。
據《湘山祖佛行狀》中記載:“龆龀之歲,辭親出家,年十六,往徑山參欽禅師……….洎年二十,接物化人,獅子吼音,威攝衆獸……..安祿之亂,起發徑山,隐居羅浮”。
隐居期間,全真創作了大量宣傳佛教的詩歌、偈語,著有《牧牛歌》、《遺教經》、《湘山百問》等大量書籍,享年166歲(經考證為138歲),于農曆二月十日佛教“松花大會”端坐圓寂于全州。
全真禅師生前已被世人尊稱為無量壽佛,至于圓寂後更被世人認可為西方無量壽佛(梵語阿彌陀佛)的化現。宋僧志磐編撰的《佛祖統記》中雲:鹹通八年,永州湘山全真禅師端坐示寂。師郴人,遊方至湘山,創梵宇曰“淨土”,四方僧衆雲集受教。會昌初,忽謂其徒曰:“僧當厄難,宜易衣冠”。一夕髭發俱長,披紫霞衣曰無量壽衣,頂青空冠曰真空法冠。既而武宗果去浮圖。宣宗複佛法,師不複去衣冠,世稱無量壽佛化現至此。
從宋建中靖國元年起,一共有六位皇帝對全真大師敕封,第一位是宋徽宗加封全真為“慈佑寂照妙應普惠大師”;第二位是宋高宗見全真死後276年還保存着完整的肉身,賜湘山寺為“報恩光孝寺”,并賜匾額“妙明塔”懸挂于收藏壽佛肉身的寶塔之上,同時加封“慈佑寂照妙應普惠大師”;第三位是宋甯宗,加封壽佛為“慈佑寂照妙應普惠大師”;第四位是宋理宗,又加封全真為“慈佑寂照妙應普惠大師”;第五位是清康熙五十四年,康熙皇帝玄烨親筆禦書封全真為“壽世慈蔭”;第六位是清鹹豐九年,鹹豐皇帝奕詝敕封全真大師為“保惠無量壽佛!”無量壽佛釋全真受到如此至高無上的禮遇,在佛教界實屬罕見。
五代後晉天福四年(939年)四月,南楚王馬希範(899—947年)因湘山為全真大師坐化之地,向後晉高祖(石敬塘)奏準,将湘源縣改為清源縣,将縣治遷至湘山寺東南,并升格為州,取壽佛“全真”第一個字冠名,改清源縣置全州,是為全州得名之始,縣以佛冠名乃國之罕見。《廣西通志》雲:“五代時因改湘源為全州,以(全)真故也。”
壽佛釋全真的主要思想體現為“和、壽、靜、行、實”。“和”,即“與天地而同根,共萬物為一體”,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他強調了精神的重要作用,認為精神能促使人進入人生的最高境界,即“以肉身為壽,壽是有量的;而以無身為壽,則壽是無量的”“仁者壽,壽者靜,靜故萬物生焉”則诠釋了真心無妄,恬靜淡泊之真谛;壽佛還主張“說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要注重身體力行,少說多做;壽佛著作中不乏“經世之用”,因人而教,注重實效,如對士大夫則宣揚“忠孝是佛”,對農工則宣揚“勤儉是佛”,對商賈則宣揚“公平是佛”。壽佛所言之壽和壽佛關于對長壽的解釋,無疑是壽文化的精華所在。
關于壽佛的生卒年至今說法不一,世人傳言壽佛活了166歲。據初步考證,他生于唐開元十六年(公元729年),坐化于鹹通八年(公元867年),享年應該是138歲。在人生七十古來稀的唐代,被人尊為“東宗無量壽佛”的高僧釋全真卻活了138歲。這是中國曆史有記載的最長壽者,蓋因其德懋壽高,世人都尊稱他為“無量壽佛”、“壽佛老爺”,在江南地區、港澳台甚至東南亞一帶享有盛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