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洛神相片

洛神相片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4-08 06:09:55

核心閱讀

  一段被認為“美到窒息”的視頻——《洛神水賦》(原名《祈》)近日強勢出圈,網友們用盡贊美之詞來表達對這段中國風水下舞蹈的喜愛。

  雖然如今“女神”到處都有,但千百年來能排到第一位的“女神”,恐怕就是這位“洛神”。

  《洛神賦》這篇文章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傳世名篇,對于後世的藝術創作者,包括顧恺之、曹雪芹、梅蘭芳等,都産生了很大的影響。

  國潮之美,将一直美下去!

洛神相片(兩千年美到今天)1

  一分鐘了解《洛神賦》

  《洛神賦》是“才高八鬥”的曹植最有名的作品。文學史上名頭最大的人的最好的作品——這樣一個介紹,大概就能知道這篇文章寫得有多麼好。

  曹植寫《洛神賦》時31歲,已經在與兄長曹丕的王權之争中敗下陣來。但與其他兄弟争位時的你死我活不同,曹丕并未對弟弟下殺手,反而待其不薄,在自己即位的第三年,封曹植為鄄城王。也就是在這次被封王之後回鄄城的途中,曹植寫下了著名的《洛神賦》。

  在歸鄄途經洛水時,曹植偶遇一位麗人:

  她翩然若驚飛的鴻雁,婉約若遊動的蛟龍。容光煥發如秋日下的菊花,體态豐茂如春風中的青松。她時隐時現像輕雲籠月,浮動飄忽似回風旋雪。遠而望之,明潔如朝霞中升起的旭日;近而視之,鮮麗如綠波間綻開的新荷。

  她姿态優雅妩媚,舉止溫文娴靜,情态柔美和順,語辭得體可人。她身披明麗的羅衣,帶着精美的佩玉。頭戴金銀翡翠首飾,周身綴以閃亮的明珠。她隐隐散發出幽蘭的清香,在山邊徘徊倘佯,忽然又飄然輕舉。

  ……

  小編就不再詳細介紹,總之你能想象到女神有多美就有多美,實在感興趣的話可以去看看原文,花不了幾分鐘,因為整篇《洛神賦》全文連序言總共才984個字。

  就像今天的網友們對水下舞蹈《洛神水賦》不吝誇贊之詞,這篇《洛神賦》也獲得了不計其數的推崇與贊美。鐘嵘稱其“骨氣奇高,詞采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粲溢今古,卓爾不群”;丁晏則直接稱贊曹植為“古今詩人之冠,靈均以後,一人而已”。

  曹植與這位女神的相遇是一場“精神恍惚,思緒飄散”的夢幻之遇,因為人神有别,二人互訴衷腸不久,女神就跟其他神仙一起,随着叮當作響的玉鸾一齊離去。“我”隻能“思綿綿而增慕,夜耿耿而不寐”,雖然徘徊依戀、無法離去,但也隻能徒留惆怅。

  誰家女神這麼美?

  曹植與美女相遇相愛一場,但并不知道這位女神是誰。反倒是車夫說:臣聞河洛之神,名曰宓妃,你看到的美女,莫非就是她?

  洛神宓妃,不是曹植的首創,這位女神很早就生活在各種傳說中。據說她是宓羲氏的女兒,因溺死于洛水而為水神。屈原在《天問》和《離騷》中都曾提及。再往後的司馬相如和張衡,在《上林賦》和《思玄賦》中也有描寫,當然都是美得不能再美。

  《洛神賦》一名《感甄賦》。最普遍的說法,是曹植感念甄宓所作。

  曹植與甄宓的故事,一直為人津津樂道,基本情節都是曹植與甄宓真心相愛,但命運傷人,甄宓最終嫁給曹丕,成為自己的嫂子。

  甄宓郁郁寡歡,三年後就去世。曹丕遂将甄後的遺物玉镂金帶枕送給了曹植。曹植睹物思人,在返回封地時,夜宿舟中,恍惚之間,遙見甄妃淩波禦風而來,于是文思激蕩,寫了一篇《感甄賦》。魏明帝曹叡繼位八年後,為避母名諱,遂改之為《洛神賦》,人們也就把甄後認定成洛神。

  當然嚴謹的學者不會贊同這種明顯帶有八卦色彩的說法。首先納甄氏時曹丕18歲,甄氏23歲,而曹植僅13歲。正常情況下這時的曹植不會對一個比自己年長十歲的已婚女子有過多的想法。何況兄弟之間因為政治鬥争,本來就很緊張,曹植不可能公開寫什麼感念嫂子的《感甄賦》。而且曹丕向曹植贈送自己妻子所用之枕,極不合情理,顯然是戲曲小說家的附會想象。

  其次有人說,《感甄賦》是“感甄”沒錯,但“甄”并不是甄後之“甄”,而是鄄城之“鄄”。“鄄”與“甄”通,題名“感甄”,實際是曹植在感傷身為鄄城王的自己。賦中明确說“長寄心于君王”,應該是寫給其兄魏文帝曹丕的。

  這樣說來《洛神賦》是隐喻君臣大義,而美到突破天際的女神,其實是曹丕,實在是戳破人生真相!

  還有一種說法是,這位女神是曹植的亡妻崔氏。崔氏為名士崔琰兄之女,《三國志》中說,崔氏因穿衣太過華麗,被曹操所殺(植妻衣繡,太祖登台見之,以違制令,還家賜死)。這也符合文中對女神華美形象的描寫。

  曹植與崔氏感情應該非常好,崔氏死後多年,曹植都沒續正室。《洛神賦》是曹植懷念當年與妻子一同度過的美好時光有感而作,其形象鮮明而具體,不似由想象。再說文中還有“歎匏瓜之無匹兮,詠牽牛之獨處”的表述,也是夫妻間思念之情的流露。

  不管這位女神的原型是誰,總之曹植用最華麗的語言塑造了一位儀靜體閑、柔情綽态、光潤玉顔、華容婀娜的中式美女形象。整篇文章是美麗辭藻集大成,如果你想向某位美女示好,還想誇得高端大氣不落俗套,《洛神賦》必然能提供大量詞彙的選擇和參考。

  兩千年來一直美

  文人筆下從不缺美女的形象,無論是《詩經》裡的《靜女》《桃夭》《碩人》,還是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賦》、陶淵明的《閑情賦》,以及李白的《清平調》、連濃眉大眼的杜甫都寫有《麗人行》。

  但美得最久、最有影響力的,應當就是這位洛神。

  《洛神賦》問世不久,就收獲了一衆粉絲。第一個愛上這篇文章的是王獻之。王獻之寫了多個版本的《洛神賦》,隻有一本得以流傳,也僅從“嬉”字至“飛”字共十三行,計250餘字。

  該紙本已經散佚,幸而南宋時權相賈似道将其刻于蒼色石上,故該本被稱為“碧玉版本”,又稱《玉版十三行》。

  這幅作品是王獻之小楷代表作,被譽為“小楷極則”,千年來享有盛名。從書法史上看也有着承前啟後的曆史地位,既是晉楷的終結,又開唐楷的先河。

  《洛神賦》另一個大師級粉絲是顧恺之。顧恺之非常喜歡文章所講的故事,繪制了一幅長達六米的畫卷,像連環畫一樣,将曹植與女神的相遇别離完整再現了一遍。

  《洛神賦圖》開創了中國傳統繪畫長卷的先河,被譽為“中國繪畫始祖”。這幅畫設色豔麗明快,充滿動感,富有詩意之美。同時山川樹石畫法幼稚古樸,所謂“人大于山,水不容泛”,體現了中國早期山水畫的特點,是傳統繪畫作品的瑰寶,其地位不亞于《洛神賦》在文學史上的價值。

  顧恺之的原作已經失傳,現存八件同名作品,多為宋代摹本,分别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遼甯省博物館和美國弗利爾美術館等。

  到了南宋和元明時期,一些劇作家将《洛神賦》搬上了戲曲舞台,汪道昆的《陳思王悲生洛水》就是其中比較著名的一出。

  《紅樓夢》第五回中,賈寶玉夢遊太虛幻境,見到了警幻仙姑。曹雪芹在這裡寫了一篇“警幻仙姑賦”,大量從《洛神賦》中取意,如“雲髻堆翠”“風回雪舞”等,足可見曹雪芹對這篇文章也是非常喜愛,幾可成誦。

  《洛神賦》最近一次引起争議和讨論,由梅蘭芳的京劇《洛神》所引發。

  1923年,梅蘭芳聯合姜妙香排演了《洛神》,大獲成功、倍受追捧。不僅當時訪華的泰戈爾點名要觀看,在梅蘭芳1930年赴美演出的時候,還被帶到了美國觀衆面前。

  1955年,吳祖光執導了電影《洛神》,仍由梅蘭芳、姜妙香主演。

  京劇和電影《洛神》,客觀上使得《洛神賦》的“愛情”說深入人心。雖然當時就有很多學者對此提出意見,比如黃侃寫下《洛神賦辨》及《洛神賦跋》,批評某些“好事者”為了增加談資以“助遊談”。但學術的圈子畢竟遠不及大衆文化影響廣泛。就拿近些年來說,以這兩人愛情為主題的電影電視戲曲歌仔戲,不下20部。

  有研究者認為,梅蘭芳的《洛神》,使現代人對曹植的《洛神賦》也有了更多關注,可又恰恰是因為《洛神》,導緻人們對《洛神賦》的現代解讀被引向“歧途”。“現代藝術與古典文學,相生相克,是這樣相互激發而又相互對抗的關系。”

  不管怎樣,“洛神”之美深入人心,直到今天仍然給我們以不斷的藝術創作源泉。一段創意獨到的舞蹈,讓無數人驚歎“看到了神仙”。國潮之美,将永遠美下去,不斷給世界驚喜。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