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太上,不知有之;
其次,親而譽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釋義:
最好的君王,百姓感覺不到他的存在;次一等的君王,百姓親近并稱贊他;再次一等的君王,百姓害怕他;再次一等的君王,百姓蔑視他。君王的誠信不夠,百姓就不會信任他。
君王多悠閑啊,不輕易發号施令。大功告成了,百姓都說:“我們本來就是這樣的。”
漫談:
本章老子強調貴言無為,在全書中第一次描畫了他的理想國政治藍圖。
老子認為無為是最好的統治方法,最好的統治者就是百姓感覺不到他的存在。百姓擁戴的統治者“貴言”,言而有信;“畏之”“侮之”的統治者,是因為言而無信。
老子認為,不論是言而有信,還是言而無信,這兩者都比不上行不言之教、清靜無為的統治者。所以老子主張統治者貴言、希言、不言,惟其如此,才能無為而治。
餘秋雨先生在《老子通釋》中說道:“曆史上一切統治者都會讀《老子》,因此也會在這個排列前反複思考。可以肯定,他們都力圖避免‘侮之’,而争取在第二、第三等級間調整比例,卻幾乎沒有一個人會考慮最高等級,因為做不到。”
其實我個人也覺得這是老子“烏托邦”式的理想。本來,哲學家的政治思考總是寂寞的。
一個國家如此,一個單位何嘗不是一樣呢?一個單位的一把手領導足以影響這個單位的文化氛圍、工作效率、未來發展等等。
一個人的一生,求學的時候最幸運的是遇到一個好老師,工作的時候最幸運的是遇到一個好領導。然而,總有那麼幾個讓人“侮之”的”領導”存在于現實生活中。更讓人遺憾的是,處于這一等級的“領導”往往自己感覺不到,因為他們早已不知真相、不聽真言,這就使人們放棄了對他們的最後一絲體諒和憐憫,隻剩下“侮之”了。
這樣的人是失敗的,更是可悲的。希望世間這樣的人越來越少,也不枉老子一番至理箴言流傳于世了。
(圖片來源于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