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鄉,一旦離開,無論天涯海角,還是世事滄桑,鄉愁都會始終伴随着你。尤其是在交通不便,通訊極不發達的古代,一旦離鄉,往往就是數載。所以古人便用詩歌的形式,反映自己客居他鄉的艱難,抒寫自己對故鄉的思念之情。
譬如,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溫庭筠的“晨起動征铎,客行悲故鄉”、孟浩然的“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等等。詩人們魂牽夢萦的思鄉之情,無不成了千百年來脍炙人口的詩句。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詩《春夜洛城聞笛》,就是一首抒寫思鄉之情的千古名作。
《春夜洛城聞笛》是唐代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公元734年,也就是唐玄宗開元二十二年春,客居洛城(即洛陽)的李白,深夜難以入睡,偶然聽到笛聲,觸發思鄉之情後,便寫下了這首詩。在短短的4句詩中,李白以合理的想象與誇張,表達了對故鄉真摯的思念之情。一字一句,扣人心弦。
《春夜洛城聞笛》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首句“誰家玉笛暗飛聲?”便緊口題中的“聞笛”二字。即到底是哪一家的玉笛,傳來了斷斷續續的笛聲。可見李白深夜睡不着,忽然聽到了笛聲,便立刻觸動了羁旅思鄉的情懷。由于李白不知道這笛聲是深夜何人在何處吹奏,所以一個“暗”字極其恰當。“暗”字也有斷續、隐約之意,這是與詩境相符合的。此外,“誰”與“暗”也互相照應。
次句“散入春風滿洛城”,緊承首句,着重對笛聲進行了渲染烘托。它的意思是說,這笛聲融入到了春風裡,傳遍了洛陽城。也就是說,笛聲無處不在,無處不聞。顯然,這句詩是李白主觀感受上的誇張表達。但由于李白不知笛聲來自何處,因此它是可以在洛陽城任何一處傳來的,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看,也合情合理。
第三句“此夜曲中聞折柳”,則點出了笛聲所吹奏的曲子是古曲《折楊柳》。它是樂府“鼓角橫吹曲”調名,聲音哀怨幽咽,多用在離别的場景。古人有送别折柳的習俗。據說“柳”諧“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所以當客居洛陽的李白,在深夜聽到了象征着離别的《折楊柳》曲時,自然會引起更為深切的思鄉之情。
最後“何人不起故園情”,意思是說,誰又能不生出思鄉故鄉的深情呢?同樣這句詩也是李白主觀感受上的合理性誇張,即在這深夜,客居洛陽城的又何止我李白一人,聽到這笛聲的又何止我李白一人,他們自然也會産生對故鄉的思念之情。可見這裡李白以小見大,所抒發的情感變成了千萬人共同的情感。這也是這首詩千百年來在遊子心中引發強烈共鳴的原因。
綜觀李白的這首詩,主旨是聞笛,但又不限于描寫音樂,還表達了對故鄉的思念。這是李白詩歌造詣的高超之處,也是李白詩歌感人的地方。“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即便在今天,對于你我而言,這兩句詩亦扣人心弦。畢竟,都有在深夜聽曲思念故鄉,或者思念人的經曆,隻是所聽的曲子不一樣罷了。總的來說,李白這首詩,短短4句,便把思鄉之情寫到了極緻。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