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武漢抗疫親曆記

武漢抗疫親曆記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2-19 03:42:16

芳叢錦簇水濱生,東湖綠道正蔥茏。從新冠肺炎疫情洶湧而至的“嚴冬大考”,到4月8日武漢“解封”,4月26日武漢在院新冠肺炎患者清零,再到宣告湖北保衛戰、武漢保衛戰取得決定性成果,全國疫情防控阻擊戰取得重大戰略成果……時節如流,決戰決勝之地史詩般的抗疫曆程,成為感動世界的人類共同記憶。

武漢抗疫親曆記(多位外國青年講述湖北抗疫親曆)1

資料圖 新華社 王輝富 攝

本報記者近日赴武漢采訪,邀請多位外國青年講述湖北抗疫親曆,走近他們十分珍視的一段青春記憶——艱難時刻,他們選擇同中國人民在一起,無數次由衷喊出“中國加油”“湖北加油”“武漢加油”。無分國别、種族的守望與祝福,透出堅毅而溫暖的力量。

留在湖北,從來都不後悔

回望隔離生活,他們的感受是什麼?本報記者得到的最多回答是“不後悔”。

奧萊利昂·維亞德,來自法國,“90後”小夥兒,供職于名為“虛拟博覽會”的法國在線商務展會集團。北京、武漢,都留下了他求學、工作、生活的足迹。他1月中旬離開武漢,本是到妻子娘家所在地湖北随州過年,沒承想,疫情突如其來。他放棄撤僑機會,決心擔起責任,同中國家人共渡難關。如今他說,事實證明自己做對了,遠在法國的父母更為他慶幸,因為湖北勝了,武漢勝了……他感歎道:“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個赢得這場戰争的國家!”

努爾·胡達,來自巴基斯坦,“90後”姑娘,獲中國政府獎學金資助進入中國科學院大學,在培養單位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攻讀水生生物學專業博士學位,完成了論文答辯,本計劃1月29日學成回國。可是,離漢通道于1月23日關閉。何去何從?站在人生十字路口般的窘迫感頓時向她襲來。所幸,中科院水生所的大門仍然對她敞開,她像其他留學生一樣得到無微不至的關懷;其導師像對自己女兒一樣繼續關心幫助她……講起這個過程,胡達心裡暖暖的。

“留在武漢,這是正确的決定。”對本報記者作出這個回答的,還有中科院水生所巴基斯坦博士生桑吉·庫馬爾、印度博士後阿妮拉,武漢大學摩洛哥博士生哈娜妮·塔米克(她願意中國朋友稱她何曉娜)、塔吉克斯坦本科生達弗拉托夫·哈伊裡金(中文名字叫衛東),華中師範大學阿爾及利亞碩士生蘇萊曼尼·艾敏(中文名字叫莫晗)、肯尼亞博士生拉斐爾·姆瓦泰拉……他們都為自己的堅守而備感驕傲。

不約而同,他們沒有過多向本報記者描述隔離生活的難耐,而是十分誠懇地說,最想表達感謝!

體驗過不同國家生活的維亞德說,遇到大災大難,獨在異鄉的外國人往往遇到更多困難,隻有在中國才可能得到如此溫暖的關懷。他如數家珍般地講起一個個暖心時刻:随州外辦安排送來口罩、消毒液,片區警察主動上門詢問是否需要幫助……“我感到自己就是中國全民抗疫中的一員。”維亞德的肺腑之言,也是在湖北親曆抗疫的很多外國人士共同的感受。

深受觸動,感念人間大愛

回眸湖北保衛戰、武漢保衛戰,最觸動他們的是什麼?

“僅用10天左右建成火神山醫院、雷神山醫院,全世界都很受觸動:一是因為看到中國政府竭盡全力、想盡一切辦法挽救生命;二是因為看到中國實力非凡,為則必成”“這麼短時間,這麼多方艙醫院建起來,設施配備好,病人收進來,實在太驚人!”“4.2萬餘名醫護人員從全國各地趕到湖北救人,這是其他任何國家都做不到的”……又是不約而同,他們由衷贊歎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舉世罕見的強大力量。

透過點點滴滴的真善美,感知英雄的人民、英雄的行動,感念人間大愛情懷。

胡達說起口罩。醫護人員摘下口罩的瞬間,抓住了她的心;民衆自發地、不留姓名地給民警送口罩,也深深打動了她。

阿妮拉說起醫生。一位穿着防護服的女醫生,在工作間隙跟母親通電話的瞬間,深深印入她的腦海。她說自己不怕留在武漢。即便萬一被感染,她也完全相信中國醫療水平,相信中國醫生能治好。

莫晗說起捐助。從電視上看到一位老者把全部積蓄捐出用于抗疫,那個場面令他難以忘懷。

何曉娜說起故事。每一天,她浏覽中國媒體報道的大量激勵人心的故事,備感振奮。她向武漢大學捐款抗疫的故事,又被老師講述給學生們聽,口口相傳,對她的感謝和贊譽随之紛至沓來。

庫馬爾說起社區。談到2月中旬自己耳部發炎時社區工作人員對其格外照顧,他說那是如同家一般的美好感覺。

維亞德說起“鄰居”。馳援湖北的江西醫療隊後勤保障人員與他同住随州賓館,他由此更直觀地體會到中國醫護團隊的非凡付出和重要貢獻,也更認識到自己安心配合隔離措施,就是參與抗疫的切實行動。

娓娓道來記憶中彌足珍貴的一個個片段,無不深深感懷。拉斐爾這樣概括:那些毫不懈怠、晝夜值守的醫生、保安、宿舍管理員、志願者,“都是我們所依賴的無名英雄,是我心中真正的英雄”。

真實情況,就是中國很棒

中國采取最全面、最嚴格、最徹底的防控舉措,作為親曆者的他們,對此作何評價?

還是不約而同,他們曆數“意料之外”的井然秩序——大批支援隊伍火速趕來,急而不慌,忙而不亂,救治有效;空前嚴格的隔離措施出台,居民積極配合,生活有保障……阿妮拉所稱道的“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肩并肩”投入疫情防控的人民戰争、總體戰、阻擊戰,庫馬爾所驚歎的“嚴格‘封城’後還能給當地社區居民,包括留漢留學生供應外地運來的新鮮蔬菜和活魚”,都令這些外國青年感佩不已。

“我非常欣賞‘封城’決定!這是最重要的、非常及時的、完美的決策。派中央指導組到武漢來,關心最困難的人……我是見證者,中國樹立了榜樣!”胡達滿心稱贊。

拉斐爾心裡有個評判公式:闖過任何危機都缺不得一個基本要素,即老百姓相信政府行為符合人民最大利益。他認為“中國人民對本國政府非常信任”,正是基于這個判斷,他在武漢很有安全感。

“我感受到集體主義力量的價值,看到中國政治制度具有的優越性。”維亞德不無感慨地說。

“我隻想說,全世界都應該學習中國這種在全國範圍立即切斷疾病傳播途徑的方法。”何曉娜強調。

“所有的英雄們都團結在一起,每天都在一線冒着生命危險去挽救病人……全中國人民都在攜手努力同病毒交戰。在我眼中,這就是團結的偉大象征。”莫晗講道。

“世界曆史必須記住這樣一個偉大民族,為全世界人民安全所付出的偉大犧牲。”衛東打開一個更大的視角。

選擇公道,反對造謠抹黑

國際輿論場,正因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而呈現一場正與邪的較量。他們看在眼裡,決意選擇公道,因為他們知道真相。

他們向在國外的家人和朋友講述中國真實發生的事情,主動在社交媒體平台上發帖,制作視頻展示親眼所見,設計抗疫标語鼓舞人心、溫暖人心。他們告訴世界:中國為維護人民生命權竭盡全力,中國行動卓有成效;中國沒有種族歧視,生活在這裡的外國人可以作證……拉斐爾的觀點很有代表性:針對來自西方一些人和西方媒體的偏見,他們這些親曆者應當做講真話的行動派。

他們看穿了抹黑中國行徑背後的原因:世界上承認中國抗疫行動取得重要成效的人越多,西方一些勢力就越不甘心。何曉娜認為“造謠者都是不願意看到中國發展太快的人”,維亞德認為“抹黑是因為畏懼,擔心被中國進一步超越”。

“污名化中國的那些報道,都是捏造事實。我希望西方人能夠選擇真實!”胡達說。

“說中國人工合成病毒?完全是謠言。世界範圍内的科學家們都在進行研究,根本沒有人得出這個結論。”庫馬爾說。

“疫情在全球蔓延,各國應該聚焦抗擊病毒、保護人民安全的使命,而不是指責中國。”阿妮拉說。

“中國的抗疫行動不容否定和誤導,我一直這樣說,相信正是中國的有力措施保護了我的安全。”莫晗說。

“有些國家的政客與其把時間浪費在不值一駁的抹黑行徑上,不如多想想救人之道,多學學中國經驗。”衛東說。

他們關注國際媒體報道,由衷期待西方媒體拿出良心之作。維亞德告訴本報記者,他已不願看一些西方媒體的評論,但比較欣慰地發現法國媒體最近有報道認為,“戰疫過程中,法國跟中國是最好的朋友,彼此要建立最深的友誼”。

敬佩英雄,看好中國未來

如果用一個詞或一個句子概括抗疫親曆,他們會說什麼?

“過山車。”胡達道出了心路曆程——有過對逝者的痛惜,有過隔離期間獨自過生日的孤寂,但更有因“解封”後看到生機重現而頓生的欣慰和昂揚。

“收獲。”拉斐爾感覺自己上了一堂有價值的課,對人類共同利益、共同未來和個人奉獻與犧牲的辯證思考,使其深受啟迪。

“團結。”莫晗從中國行動中更深地悟到這個詞的分量,這也是他加入志願者行列的初心。

“在一起。”阿妮拉認為萬衆一心,是中國得以克服一切困難的最重要原因。

“當之無愧的勇者。”何曉娜深深敬佩中國人民的勤勞勇敢、奮發有為,強調“國際社會應該感謝中國,學習中國”。

“赢得戰争。”維亞德看到了中國的成功,更看好中國這片機遇的熱土,向往未來在中國發展事業同樣取得成功。

“中國勝了,中國成功了。”庫馬爾不僅積極評價抗疫成效,而且表示“百分百相信中國經濟能很快完全恢複活力”。

衛東沒有給出自己的回答,而是說:“那些沖在一線的真正英雄,才是最有發言權的人。”

非同尋常的抗疫經曆,更加堅定了他們對中國的信心。

“雖然世界經濟深受疫情影響,但中國經濟充滿韌性、日益多元,既有制造業,又有信息技術産業、金融服務業,中國巨大的國内市場能夠助其抵禦任何外部沖擊。”拉斐爾十分肯定地認為。

“我對中國的未來充滿信心!”他們的回答,又一次不約而同……

英雄的城市,英雄的人民,英雄的國家,就這樣定格于他們難忘的青春記憶。其中,留下了他們同中國人民命運與共、守望相助、彼此祝福的美好一頁。

延伸閱讀:

​研究“包子鋪指數”、幫鄰居購物……在華老外這樣抗“疫”

兩個老外,一個在深圳,一個在上海;平日出門戴口罩,出入社區量體溫,生活看似平靜和相似,但他們卻都“閑不住”......

76歲的比利時人豪朗·德庫幫身體不好的鄰居下樓購物并送到門口;美國學者萬福麟打趣說要建立“包子鋪指數”,反映城市日常生活的恢複水平。

我從來沒想過因為疫情離開。”定居上海20年的萬福麟是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國際企業項目總監,疫情期間他給國外親朋好友寫信,講述了他在上海的所見所聞,認為“沒必要過于擔心”。

在深圳的德庫,自願承擔起為身體不好的鄰居采購生活物資的任務,他說“能和家人、朋友以及勇敢的中國人民一起抗擊疫情,我覺得是一種幸運。”

一講起中國抗“疫”,兩個人都打開了話匣子。

民衆的自覺自律讓人感慨

每天清晨,德庫坐在位于深圳羅湖區的自家陽台上,泡一杯清茶,在電腦上查閱着最新疫情信息。自2006年起每年春節,他都會陪妻子回深圳過年,今年因為疫情,他準備留在深圳陪妻子。

德庫告訴記者,起初,街道清冷、店鋪關閉的景象讓喜歡熱鬧的他有些不太習慣,但同時也讓他感慨于民衆的自覺自律和衛生意識,“宅在家中,出門戴口罩,就是普通人力所能及的貢獻”。

“我們進出小區、進入公共場所都要接受體溫檢測,小區也全面加強了衛生管理和消毒工作,這讓我們更加放心。”

“當下,戴口罩除了防疫作用外,還象征了團結,我當然希望能成為當中的一分子。”美國人萬福麟說,他看到,在公共場所,戴口罩的工作人員定期用消毒劑擦拭電梯和扶手;絕大多數城市公交沒有中斷,城市還在運轉,這些都讓人放心。

城市正漸漸重拾“煙火氣息”

上海徐彙區的一家包子鋪前,等候的隊伍漸長。每天,萬福麟總會在包子鋪前駐足。

“我喜歡每天在街上散步,看到來來往往的人群,拍下慢慢恢複正常生活的上海。我最喜歡去的地方之一是包子店。從昨天的照片中可以看到,與幾天前相比,排隊的隊伍變長了,長度基本是工作日中午的正常水平。”

三句話不離經濟學本行,他開玩笑地說要建立一個“包子鋪指數”,用以“衡量城市恢複其國際化生活速度的指标”。

“一切都在發生着積極變化。”萬福麟說,他想在街頭見證上海重拾往日的“煙火氣息”。

疫情最嚴重的那段時間,德庫開始承擔起為家人和鄰居定期去超市采購的任務。“我和妻子為家人和鄰居購物,因為鄰居的健康狀況不佳,外出會冒更大的風險。”

"鄰居中還有一對剛從武漢回來的夫妻,因為在隔離期不能出門,他們就把購物清單發給我,再微信轉賬。後來小區物業派專人及時負責這戶人家,就不用我操心了。”德庫笑呵呵地說。

這位和藹可親的比利時老人表示,他特别想為中國、為武漢做點有意義的事。他想讓所有人知道,“正是武漢的付出和努力才讓我們更加安甯。”

中國人的團結奉獻令人贊歎

“疫情期間的一個故事讓我感動不已。一天晚上(在電視裡)看到,武漢的人們打開窗戶,高唱着國歌,互相加油鼓勁,高喊着‘武漢加油’。”萬福麟在給親友的信中寫道。

談起疫情中印象最深刻的事,德庫說道,來自全國各地的數萬名醫護人員馳援武漢一線,同時承擔着巨大的感染風險。“我必須要強調,其中有許多女性,她們是真正的勇士!”

來源:北晚新視覺綜合 人民日報 中新網

編輯:TF031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